時尚消費者

“曾經為當代怪象一度心有怨念的我,告訴自己「這些都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一部份...」”


Miss J

2017-3-10

Miss J 80年代的時裝風潮

提起80年代的時尚,相信許多人對這個年代的流行元素,稱不上是喜愛,甚至有點「不敢恭維」,以往的自己,的確也如上所述。所以身為一名在80年代還在童年時期的人,「在此要談論當時的服裝?」乍聽之下頗為勉強,不過,機緣給了我一把鑰匙;啟動時光機器回到那個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時代。

小時候的週末看完台視午間卡通,接著播放西洋音樂節目-「金頻道」,因為捨不得將電視關掉,就這麼配著午餐一路看下去,當紅歌手的音樂影像輪廓非常鮮明,蓬鬆的捲髮、誇張的墊肩與腰線、服貼皮褲加上高跟鞋的組合,即使當時對流行一無所知,但是記憶種子卻深植腦海,直到成人之後對時尚產生興趣與強大的求知欲,才有發芽成長的契機。

60年代是Space age 、70年代是華麗搖滾、龐克與嬉皮的融合,90年代是獨立設計師百花齊放的全盛時期,那麼80年代呢?網路上的觀點與圖片已不能滿足自己熱愛追根究柢的個性;為了尋求答案-從英國購得的80年代Thierry Mugler連身褲裝,在巴黎古董時裝店找到Azzedine Alaia、Claude Montana的皮衣,珍稀難尋的Anne Marie Beretta 外套⋯與眾多設計師的作品親身接觸後,才明白80年代的時裝原來是如此的繽紛奇趣呀!

↑左-第一件Thierry Mugler的收藏,當這些享譽 80s'的時裝品牌成為世人眼中的歷史與傳奇,戀物如我,穿在身上不是更有趣一點嗎

右-80代初期的Alaïa皮衣,惟有穿上時方能感受到腰線與肩線剪裁的奧妙之處。

↑左-設計師Azzedine Alaïa先生年輕時於巴黎的身影

右-抱著愛犬與穿著1986年春夏丹寧洋裝的模特兒合影

↑左-穿上Claude Montana的剪裁彷彿為自己注入能量,既強悍又堅定地邁開步伐 ,當代的時裝除了讓人彰顯財力以外,與潛意識的連結形同「短路」。

右-80年代女性的自我意識以女性設計師的角度詮釋,穿著Anne-Marie Beretta作品的女子深知運用頭腦比賣弄風情更顯得自在。

↑法國時裝設計師Anne-Marie Beretta女士於時裝刊物"encens"的專題,當傳媒們紛紛報導80年代回歸了,對於時裝迷而言,美麗的事物從來不曾消逝過,一直都存在著。

從更早期的知名裁縫到以個人品牌為名的時裝屋,訂製服與時裝的消費層仍以名流富人居多,強調衿貴華美,品牌識別度非常高,自然地也反映在做工之上;當女權意識逐漸抬頭,穿上結構張揚的剪裁成爲女性宣示自我主張的途徑,如果Yves Saint LaurentGiorgio Armani 是高貴優雅的一派;Thierry Mugler Claude Montana Gianni Versace 則為前衛先鋒,成爲藝人的舞台首選;Azzedine Alaia專注於服裝工藝自成一派,Tina Turner Grace Jones演繹其作品之後,留下許多堪稱經典的視覺影像,在巴黎服裝博物館的回顧展中,許多觀眾與我一樣望到出神;同時期被媒體稱做「惡童」的Jean Paul Gaultier、龐克太后Vivienne Westwood 與前面幾位的路數大不相同,用「顛覆」來形容應該更為貼切,集合各色人種,打破時裝的階級之分,以自由之心傾力地替他們設計率性不羈的服裝,啊!還有Jean Charles de Castelbajac 值得一提,將玩偶組合成服裝的輪廓,令人覺得童趣幽默,乍看之下盡是巴黎時裝成爲風尚指標。

↑左-擁有舞者背景的Thierry Mugler擅長將戲劇化的線條置入服裝中,同樣是強調女體曲線,與幾世紀之前的風氣相較,多的是自由與無畏,溫柔婉約只是自縛身心的繩索。

右-1966年成立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 " 左岸系列最為知名的設計就是"Le Smoking Suit",讓女性透過服裝在社交場合不再是附屬的角色,到了80年代已延伸為多種樣貌。「時尚易逝,風格永存。」這件"Le Smoking Coat"已是Yves Saint Laurent 先生名言的最佳見證。

↑如繃帶般的視覺順著人體曲線流暢地延伸,Azzedine Alaia的魔術當中,精準的剪裁是不可缺的要角。

左-1983年的工作翦影;右-1986年,為即將出席頒獎典禮的 Grace Jones 著裝。

是的,除了美國、英國與義大利因為文化而孕育出獨有的時裝風貌,若要細數可能得花上三天三夜。亞洲如日本設計師森英惠、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寬齋,在6070年代已與歐美接軌,1983年,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聯袂在巴黎舉辦一場令傳媒褒貶兩極的服裝秀,融合日本「侘寂」思想的解構手法,服裝上的破洞與缺角,與巴黎當時繁複華麗的加法設計形成強烈對比,經過時空的考驗可以體會到這兩者傳奇的作品,即使在三十多年後穿著仍然不顯突兀過時,依然世界各地時裝收藏者的最愛,包括我自已在內。

可惜的是,在80年代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們,至今仍活躍於時裝領域的,屈指可數;因財政惡化結束品牌或被收購成為最終的命運;90年代簡約主義順勢興起,讓人們意識到"Less is more.",化繁為簡的實用需求也對應在服裝上,華麗誇張與醒目的品牌logo設計被打進冷宮,此時正好是我對服裝與流行產生興趣的時期,1986年前進倫敦舉辦小型發表會的"Antwerp 6+" ,彷彿以平地ㄧ聲雷的姿態衝擊90年代的時裝,而Jil Sander 與Helmut Lang 早在70與80年代著手服裝事業,即使兩位皆不願被貼上極簡主義的標籤,但是其設計與影響力,似乎比80年代來得更深遠長久,直到今日仍是不少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若你問我,80年代與當代的差異,除了宣傳與銷售途徑因爲科技發展而有所不同,衣服終究是衣服,還有何處值得被提出來討論呢?我想到一篇關於英國古董時裝拍賣公司 "Kerry Auctions"經營者Kerry Taylor女士的專訪,她說道:「看過太多美麗的,極具創意的服裝與紡織品,有ㄧ回逛了百貨公司的時裝部,我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興致,太無趣了甚至想打呵欠。」

雖然沒有點明當今的時裝品牌的獲利來源是名牌包與配件,沒有多少人會聚焦在服裝細節的特別之處,很現實,也很殘酷。快速時尚的興起,令審美觀與思想變得單一,成爲大量複製的模組,「美感」如果成爲範本;我想,這個世界只會越來越無聊。

在那個風格各據一方,互不干擾的80年代,服裝不會因爲加上鉚釘而被隨意冠上「龐克風」,黑色就是「歌德風」、還有總是令人一頭霧水的「名媛風」,雖然潮流就像風兒陣陣地吹,隨著風停再去追隨另一陣風,亦有聞風不動者、也有趕緊跑去避風頭的;曾經為當代怪象一度心有怨念的我,告訴自己「這些都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一部份,不能定調都是往好的方向行進,至少人們以往日情懷穿著懷舊的服裝,重溫過往所留下的美好,也是一陣沒有邊界的徐徐微風呢!」

↑要領略各個年代的服裝與氛圍,當時的雜誌刊物可以讓記憶延伸,令視覺不再受限於時下的名人們又穿了什麼新行頭亮相。以上的刊物視像,從原汁原味到重新演繹,讀者們無論熟悉與否,對於80年代的刻板印象或許可以一一剔除,換上更多元的形容詞了。

 

◎Photo Via:Miss J 提供

(encens magazine / A Fashion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流行通信 1986)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