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駕車,獨自在車裡有一種安全感,不論去東南西北或是時速,全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一刻,我是自由的。人生中兩次最有印象的公路旅行,都剛好是自駕的旅遊,也很巧的都在冰天大雪裡。一次是從北海道美瑛驅車前往大雪山,兩側的大雪蓋起了高高的牆,雨撥片調到最快速度趕緊把降雪揮掉;日本鄉下縣道那漆黑程度,在訊號不良、導航出問題的狀況下,你只能念著南無阿彌陀佛,祈禱著後照鏡裡不要出現單腳跳躍的雨傘怪。一次則是冬末的冰島,在這個只有將近40萬人口的國家,出了首都雷克雅維克,可以環行整個冰島的一號公路,整條路上大多的時間就你一台車子;而二月的北歐,出門時天仍是天黑的,但在荒原裡開著車雖然寂寞,但一種無比的自由包圍著自己,好像正在踏上了某種征途。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從5部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一代宗師》…中的愛情金句審視人生價值 水象星座的巨蟹,本來就自帶一股憂鬱卻又浪漫的特質,天馬行空的個性,讓王導的電影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相信每一位文藝青年,在那段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時,總是會背上電影中一些金句,配著色調昏黃的電影場景,人來人往的
《語意錯誤》、《王的男人》到《男人們的戀愛》,BL 漫改網劇、酷兒電影與戀綜改寫韓國影視文化,逆襲保守父權社會! 近幾年東亞國家的 LGBTQIA —通稱「酷兒」社群與議題逐漸被重視,尤其十年前可能想像不到,台灣能夠在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專法,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同志可以「合法成立婚姻關係」的國家,鄰近國家如日本與
2021年上映的公路電影《游牧人生》,包辦了同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女主角及導演獎,更是史上第一位華裔女導演獲獎。片中女主角芬恩在失去丈夫、失業、經濟出現狀況下,選擇了露營車的生活;行駛在荒野無邊的美國公路上,一站站的停留為了養活自己打起零工,並在不同的站點結交了有著不同人生的朋友,自己的心也產生了變化。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我們不說再見,我們說—路上見!」
↑《游牧人生》,芬恩選擇露營車來探索她的公路旅程
↑《游牧人生》劇照
這是公路電影常見的模式:
1.先發生了讓人難過的事情。
2.為了尋找一些什麼(可以是心靈上或物質上)而踏上了一段旅程。
3.在旅程上所見所聞(人、事、物、風景)。
4.一場對自己的哉問、自身價值的思考。
5.結果圓滿,或是悲劇收場,抑或是什麼都沒特意闡述,繼續旅程。
每一階段的人生,我都會有屬於那一階段特別熱愛的公路電影,上述的《游牧人生》剛好是自己身在最低潮時所看的電影,觀影後整整當機了好幾天,活在那極度渴求浪跡天崖的幻想裡。而年輕一點時熱愛的片子,就非《浪蕩世代》莫屬了,它改編自同名小說《On the Road》,故事設定在美國二戰後因為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及戰爭後人對於自身的反思,片中的男主角身在「跨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想成為作家的他,認識了總是按著自己意念生活的 Dean,於是開啟了他的旅人人生;他欣賞每一個不斷燃燒自己的人,在每一段旅程中,這些人們瘋狂地愛著、在酒精中簇擁著、在性愛中歡愉著、一切看起來是那麼隨心……以上的情節,對尚屬職場新鮮人、每天被繁忙節奏壓著的我來說,不禁羨慕起片中那些男男女女,他們的愛是純粹靈魂上選擇的愛,非關性別、地位、身分,有如帶我重回到那個頹廢不羈的年代,做了好多不一定有意義的事情。
↑《浪蕩世代》改編自同名小說《On the Road》,男主角和前妻、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踏上一段橫越美國的公路之旅
至於前陣子4K修復版重新上架的《巴黎,德州》,則是我看過最美的公路電影,也是光影詩人—文.溫德斯於1984年拍攝的作品。故事概念是簡單的,所講述的是戀人在愛情裡互相傷害,進而展開一場自我放逐及尋找自我的旅程,片中透過不同的敘事,能透析男主角 Travis 與前妻 Jane 之間的過往。片中運用了豐富的顏色來襯出畫面的唯美,加上爵士樂的搭配,讓一台破舊的皮卡車,承載著我們每個人投射出追尋自我的意念。
↑《巴黎,德州》,失憶的 Travis 追尋過去的故事
↑《巴黎,德州》劇照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五部經典必看電影《阿甘正傳》、《浩劫重生》...走進他的演員世界:「如果不懂從共事過的人身上偷學點本事,你就是個傻子!」 說到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大家會想到他的哪一部電影作品呢?是《阿甘正傳》、《搶救雷恩大兵》,還是《浩劫重生》或《怒海劫》?湯姆漢克斯在1984年首次
從《配樂大師顏尼歐》、《一個巨星的誕生》到《海角七號》... 音樂的加成讓電影故事更加華麗、動人,超越語言連結人心 一直以來很喜歡觀看和音樂有關的電影、戲劇,這可能跟家母說我在肚子裡就已經聽著蕭邦的曲子有關吧!音樂電影或戲劇,不論故事呈現是悲或喜,總會帶給我一種莫名的安心感。 ↑音樂總能治癒人心
Route 66 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美國公路,一路由芝加哥延伸至洛杉磯,全長2500公里,沿線經過亞利桑那隕石坑、沙漠,又相鄰知名大峽谷,因此讓它成為旅行者朝聖的公路,甚至是公路電影的取景地;知名的騎士電影《Easy Rider》便是馳騁在這條道路上,造就《Easy Rider》稱得上是公路電影的始祖,也被美國電影協會永久收藏並譽為 Top 100 之一。片中兩位主角的公路旅程是因毒品交易而開啟的,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了美國不同層面的社會文化,而他們兩人所追尋的自由,又給予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什麼樣的衝突思維呢?當初看著這部電影時,必須承認膚淺如我,一直想著擁有一台哈雷機車,座位要像電影中solo rider的形式、不載任何人,要自己騎向遙遠的那方。
↑美國公路 Route 66
↑騎士電影《Easy Rider》,兩位主角騎車遊歷美國南部和西南部
在台灣有幾條道路,每每開上路時,也會有大大的感受,分別是台14甲線往武嶺方向、台2線的北部濱海公路、台9線夾在花東縱谷間那段。一趟旅程,有時候或許是逃避日常不斷重複的工序、逃避人際間過多的繁瑣,試圖從逃避後可以再度回歸到既有的人生軌道上。事實上,有時候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是另一個啟程,好像是在旅行中,重新告訴自己:「是的,你一定可以的!」於是就好像又可以再多努力一點的堅持下去,而公路電影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透過他人的旅程,再回頭看看自己,努力邁向偉大的航道吧!
◎Photo Via:Unsplash, Pexels, 甲上娛樂, 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 (@20thcenturystudiostw, @CatchPlayMovies, @Applause_Entertainment5023, @thecool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