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未來10年,藝術相關的創意工作者, 不論是媒體人、個人品牌、造型師、 設計師、插畫家、花藝師、攝影師等等, 都難以與「編輯」這項專業脫節。”


Andy Chang

2019-12-9

淺談流行的斜槓可能—十年時尚產經趨勢,過去未來我思我見

也差不多是10年之前,筆者正式進入了台灣流行產業鍊的環節,然後在這10年當中,從系統底下一個小小的內容供應者,逐漸發展出適應產業生態的技能,在某方面來說,自認為運氣很好的是,筆者經歷了一段看似相對完整的打磨:作為網路媒體端,編輯應當有的趨勢判別或嗅覺、各種終端內容的經營;作為消費通路端,選擇嘗試實驗或迎合口味,以及選品的組合與流行適性是否切中市場需求;作為服飾品牌端,協同設計或商業開發的各式往返、考量品牌在風格品味上全面的定位呈現⋯⋯這些種種不同的經驗,都成為我繼續留在業界的生存法則,並以一種歪斜槓上不同局面的姿勢遊走其中。今天有機會在 Wazaiii 專欄就來聊聊,十年前後所觀察到的歷程,和接軌未來十年的可能性想法。

 
 
 
 
 
 
 
 
 
 
 
 
 
 
 

A post shared by The Bold Type (@theboldtypetv) on


一個 10 年的承先啟後

10年之前,約莫是雷曼兄弟所造成的金融海嘯週年,全球經濟正處於重新復甦的狀態,雖然台灣本身並沒有立刻呈現出嚴重的衝擊後果,但流行時尚始終無法與消費經濟脫鉤。在此的10年期間,前期是台灣獨立(街頭)品牌進入高峰後逐漸下滑的時段,從2000年後,延續日本裏原樣貌的台牌創始,在早期即使以模仿風格為主的單品製作,幾乎是出什麼賣什麼的美好年代。到了2009年,則開始用更成熟的心態在面對大眾,那些年主理人身兼 Model 的作法,大概是我首次對於「身兼多職」一詞有了初步概念,延續日系那種以本身設計跨界合作如:藝術插畫塗鴉、獨立音樂創作,甚至是攝影(平面/動態)、造型等專業領域。

 
 
 
 
 
 
 
 
 
 
 
 
 
 
 

A post shared by AnChen (@aaron77926) on

 

 
 
 
 
 
 
 
 
 
 
 
 
 
 
 

A post shared by AnChen (@aaron77926) on


#nude 及 Studio Doe 主理人小安即是「身兼多職」的好例子,時常能看見小安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擔任形象照攝影師的貼文。

時至今日,10年後卻幾乎能以一人之力完成,近年也開始出現更多的一人品牌,有趣的是,相對來說同時間,集團或大品牌都曾經表示難以用單一設計師或團隊來完成系列設計,而是要考量營銷、開發、企劃、品牌形象、零售收益等多個環節重疊組合,這顯示了另類的產業面向的 M 型化—大品牌需要獨立專業的個體相互合作,小品牌需要自身全方位技術切換遊走不同領域,而目前當下,兩邊的互通有無,專業與非專業的合作也造就了一波高端街頭或休閒精品的相倚斜槓。

 
 
 
 
 
 
 
 
 
 
 
 
 
 
 

A post shared by CHANEL (@chanelofficial) on


↑大品牌日趨依賴各部門間的緊密合作,和小品牌的經營模式有所不同。

你無法置身科技之外

既然筆者身處個人型態的服務終端,再講到未來趨勢的可能前,不得不先提所有演進歸納的肇就成因—科技(這裡就不多說關於製造農漁等傳產未來都將成為科技業一事)。在這前10年間影響最鉅的,恐怕就是網路快速的普及,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了,網路快速的普及與網速網域的成長,都讓各類型資訊或文本高度的透明化與高速流通,而智慧型手機更從通訊便利進階為快捷反應個人化生活所需,各種應運而生的 APP 軟體功能,也降低了發聲可能的門檻。

 
 
 
 
 
 
 
 
 
 
 
 
 
 
 

A post shared by STREET STYLE (@streetstyled) on


現代人智慧型手機不離身,工作、交際、娛樂都得仰賴它。

當研究報告發現消費趨勢指出,大眾的服裝佔比從整體支出下降轉移到科技產品或休閒旅遊時,服裝設計就開始出現了更多可收納的應用,或是輕機能概念應用。在自媒體成為顯學的當代,甚至更能輕易的表現個人風格,這些跨領域的個人英雄或意見領袖,也隨著網路廣告所提供的分眾化投放技術,能精準的吸引不同族群類別、但實則有機會的潛在客戶。

 
 
 
 
 
 
 
 
 
 
 
 
 
 
 

A post shared by Aimee Song (@aimeesong) on


↑網路普及造就了意見領袖的竄起,人氣和聲量不再是明星的專利。

關於未來斜槓我想說

未來10年,筆者對於個人斜槓的發展猜想,藝術相關的個體戶創意工作者,不論是媒體人、個人品牌、造型師、設計師、插畫家、花藝師、攝影師等等,都難以跟「編輯」脫節,這裡說的編輯並非單一專職,而是比較偏向「編輯力」的期許或養成。由於個人平台或個人頻道的持續蓬勃發展,筆者認為,編輯是一門十分專精且富邏輯的學問在於:「必須從複雜的資訊中釐清各種作業的脈絡與排序,在多樣化的信息裡擷取出各類型用戶介面的舒適使用者體驗,並讓雙方得到最有效率的內容溝通。」

在自媒體和個人平台興盛的現在,「編輯力」成了相當重要的功夫。圖為影集《 The Bold Type 》中的編輯角色 Jane ,是個對自己傳遞的內容極為要求的完美主義者。

假想現在的狀況,你在努力經營的平台上嘗試讓朋友或粉絲知道些什麼,如果是平面的靜態照片,你很難不考量構圖取景、光線角度,以及文案內容的說法語調、口氣節奏、整體段落的切換影響閱讀的視覺感;如果是動態的影片,可能甚至還包含了腳本企劃的各種細緻設定。而前一段落所提及的大量資訊快速普及,卻也成為如今假資訊、假新聞的氾濫,如何判斷真偽或追查資訊來源,同樣是往後需要具備的編輯能力,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因為轉載或錯信了假消息,成為笑柄或失去商譽。而未來還會有更多 AR / VR / SR 或是 AI 的關聯應用,除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更多的受眾閱聽群,好的編輯會希望觸及你的眼球時,還能觸及你的內心喔!

 

@Photo Via:INSTAGRAM, IMDb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