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當人們不追求器物無瑕的極限時,才有餘裕欣賞心境無礙的深度”


Andy Chang

2018-3-28

從茶聖千利休入門的日式美學 -- 侘寂 Wabi-sabi

從茶聖千利休電影淺談 -- 侘寂 Wabi-sabi

春日茶會,當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想要使用八垣茶壺,象徵附和古詩裡的八重櫻時,利休則將經過剪枝後的櫻花架高在室內,讓坐上賓客發覺櫻瓣緩緩飄落到茶湯上。室外的春色透出新綠,日光灑在漆黑的陶碗鐵釜茶器與乾燥泛青的疊蓆上,觀賞品嚐結束之後,點茶一眾皆心滿意足的離去。這是電影「茶聖千利休」一個小小的橋段,名器的本質不過陶土燒成,真正的價值在於生命力的萌芽,而一杯茶能讓人心神昇華,即使身處陋室依然能顯露光輝,這是體驗活著與凝練情感的參禪道途。

↑「茶聖千利休」電影劇照

時至今日為人所知的傳統日本文化,或東方和式風格:茶道、藝妓、和服、舞蹈等多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美學,在這其中,被尊為日本茶聖的千利休提出了各式跨越時代背景的品味世界觀,而影響甚巨的 Wabi-Sabi(侘寂),也是由利休所倡導的Wabi-cha(侘茶、寂茶、寂靜茶)茶道精神轉化而來。

談到 Wabi-Sabi,不妨從利休尊崇的茶道精神瞭解起。關於「和 / 敬 / 清 / 寂」的原意樣貌:

「和」,以和為貴的中國茶道哲學思想;「敬」,克己敬人處處用心;「清」,外物與內在乾淨純潔;「寂」,放下執著見本心。侘茶所追尋的寂靜禪甚至早於包浩斯三百多年,在西方現代主義未成型之前,日本已埋下了極簡風格的種子。

↑由Wabi-Sabi延伸出來的極簡風格

包含日本人在內,都表示Wabi-Sabi是可意會難言傳的。仍有眾多研究者試圖拆解、分析這獨特的日式美感哲學,從自然黯淡、經過歲月洗禮的雅致古樸、內斂貧乏,在簡潔安靜的事物中找尋樸質原味,以及物件使用的歷時中增添手澤感動;到日本禪宗、茶道學者久松真一提出七種茶道精神的器物美學:不均衡、簡樸、枯高、幽玄、脫俗與寂靜,都引領我們在日常中瞭解本質與本心,接受不完美,享受自然寧靜。也因為沒有什麼歷時不衰,更要珍惜每個當下的短暫片刻,同時歡欣歲月痕跡所帶來的自然刻劃。

 

A post shared by Anna Schmidt (@also_anna_schmidt) on

↑茶道器皿正是將Wabi-Sabi實體化的物品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的作者,李歐納.柯仁(Leonard Koren),在著書中提及禪宗教義的反理性精神,核心知識要避免語言文字的概念傳達,應該透過生活,實踐的心靈印證,減少容易被誤解的機會,使得Wabi-Sabi難以被闡明定義。另外,數位化也與 Wabi-Sabi 存在極端反差的對立相性,當Wabi-Sabi提倡真實形態所呈現的無盡感知探索時,數位產物卻是以編碼構築出二元進位的世界,造就現代群眾對於自然價值思考反映出無謂影響的持續連鎖結果。

 

A post shared by Ódor Alexandra (@alexandra.odor) on

李歐納.柯仁的著作「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在發覺Wabi-Sabi之美時,可能是枯燥循環的歷久彌新,以及破敗頹塌中的盎然新生,表現在事物逐漸斑駁脫落時所顯露的本質,從不甚完美的原味中體現真實感受,一種自然不受常規拘束,又黯然殘缺的哀美;一種未完成的空白餘韻,又饒富細節的純粹。當人們不追求器物無瑕的極限時,才有餘裕欣賞心境無礙的深度。

 

A post shared by GlosGoLiving (@glosgoliving) on

↑不甚完美或是空白餘韻都Wabi-Sabi之美

最後說個關於禪宗的軼聞小故事。當佛教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在尋找衣缽傳人時,原本屬意座下大弟子神秀,但又覺得神秀有所欠缺而遲遲無法下決定,於是神秀在院子的牆上提了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一個廚房的火頭僧見到了,認為強調入世修行得到開示的做法不符佛家的無為境界,另外做了一首畿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萬法皆空,心不留痕的出世意涵,讓弘忍將火頭僧半夜招至禪房並傳授衣缽,為防止神秀因不滿而傷害讓其遠走南方,成就了一代大師六祖惠能的故事。這也是中國禪宗分裂為南北禪宗的起始,兩首畿子也分別代表了南北禪的真諦:頓悟 / 漸悟,如今一般所認知的禪宗,多以在後世被發揚光大的南禪宗為主。你希冀領略到的Wabi-Sabi,是漸悟?還是頓悟呢?

 

◎Photo Via:達志影像、INSTAGRAM、Twitte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