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看見電影先驅盧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s)的《火車進站 The Arrival of a Train》(1896)時,都會覺得這不過只是把一台攝影機架在月台上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能做到。
不過如果仔細再看一次《火車進站》的鏡位,儘管未必會認為這是「精心設計」的結果,但也會認為這個選擇創造了最大的張力。即觀眾會看見火車一路從銀幕的的右側往左側闖入,甚至創造出一種近乎火車可以衝出銀幕的感覺。
↑Asa 和當時同樣只有14歲的 Chole Moretz 一同演出《雨果的冒險 Hugo》
有傳言指出盧米埃兄弟當年放映這部片時,許多觀眾嚇得從座位上跳起來,以為火車真的要衝出銀幕,而在電影《雨果的冒險 Hugo》(2011)中便曾經刻畫了這個場面。儘管這只是個趣味性的謠傳(因為當時放映的銀幕相當小,不可能會讓觀眾真的產生恐懼),但這個畫面所帶有的真實感卻也是事實。若今日盧米埃兄弟換另一個選擇,例如與軌道平行,而不是斜著拍,儘管同樣能表達火車進站,效果就大相徑庭了。
40部信奉華麗美學的電影:從西方的《巴比倫》、《大亨小傳》一路看到東方的《花樣年華》、《一一》、《惡女花魁》,見識令人目不暇給的銀幕之美! 電影一直是讓人逃避現實的管道,早在默片時代,美國電影巨匠D‧W‧葛瑞菲斯(D. W. Griffith)就已經在長片《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o
15部私選「壞品味」電影:《台北物語》、《一屍到底》...廢出名成另類經典、還創下票房佳績?《魔戒》導演、北野武都拍過「廢片」? 以下介紹的幾部電影,主要是因為創作者的「壞品味」而出名,一開始可能出自創作者的缺乏自覺,後來有些作品歪打正著說服了觀眾,創造票房奇蹟之後,有人專門做一樣的類型,有作品被跟風炒作,當然也
從此案例得知,電影從發明之初,攝影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電影突破了舞台劇形式的固定鏡頭,逐漸演化出更多的鏡頭變化後,導演通常不會再身兼攝影,職位分工更為明確;甚至到了現代,有導演聲稱自己是幾乎不懂攝影技術的,例如以作品以對話戲為主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便是其中之一。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不過懂得「識貨」,還是很重要的。現在許多人提到《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的開創攝影技術,例如深焦攝影、高反差布光、低角度攝影等攝影技法,都會稱許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創見。但其實奧森.威爾斯本是劇場出身,對電影拍攝手法並不熟悉,儘管他確實下了工夫,但真正成就該片攝影風格的,還是這部片的攝影指導葛雷.杜蘭(Gregg Toland)。
↑《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
話說奧森.威爾斯還在招兵買馬時,葛雷.杜蘭突然走進他的辦公室自我介紹,稱自己想為他的工作;奧森.威爾斯想知道他的本事,結果杜蘭回答:「因為你從未拍過電影,你不會懂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威爾斯覺得有意思,則回覆:「我是真的不懂,你要告訴我嗎?」
結果杜蘭為他上了一天半的大師課,證明自己真的有兩把刷子,也讓奧森.威爾斯決定放手讓杜蘭設計《大國民》的攝影呈現。不過正是因為他不懂電影攝影,其習慣反倒促成電影的特殊風格,例如當時他不清楚可以透過後期處理來達成溶接(Dissolve)的效果,因此堅持電影片場要像舞台劇一樣用燈光漸亮與漸暗來表達轉場,結果呈現出的畫面反而獨樹一格。
多年後,《大國民》獲得影史地位,威爾斯公開頌揚杜蘭的成就,並語帶感念地說道:「其實托蘭會私下建議我鏡頭位置與燈光效果,好讓我這位年輕導演不至於在經驗豐富的製作團隊面前感到難堪。」
↑《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
從這個案例可知,一部電影之所以得以成就,導演與攝影指導之間能否合作無間,其實至關重。甚至我們也能說,當我們稱讚一部電影、一位導演的影像風格時,其實也在肯定他的攝影師,因為通常我們想到的影像,儘管源自編導的想像,但都是經由攝影師之手將之「實現」。尤其在數位時代前,膠卷拍攝極其昂貴,加上難以隨拍隨看,因此造就攝影指導的功力幾乎決定了電影的成敗。
18部必看邪典電影:《洛基恐怖秀》、《美國殺人魔》、《The Shining 鬼店》...一起崇拜惡的次文化,釋放內心小惡魔! 老實說,80後出生 Y 世代的我,高三第一次接觸到邪典電影,而大學時期才真正打開邪典電影的大門,但是要到2010年代,我才真正知道,那些以前完全衝擊感官,重新打破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的「非
張國榮5大必看經典電影精選—《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懷念哥哥絕美瘋魔的靈魂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享年46 歲,一代巨星殞落,震驚亞洲社會,外界更因此得知在燦爛的星途背後,張國榮亦受憂鬱症所苦,太突如其來的消逝有如一場尷尬的玩笑,令眾人錯愕且唏噓不已;「哥哥」張國榮是香港流
《教父 The Godfather》(1972)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攝影指導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有著「黑暗王子」之稱,因為他總是大膽地使用極簡燈光,並對操縱陰影頗有心得。
當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演的「教父」唐.柯里昂初次登場時,為營造這個角色擁有的權勢地位與神秘感,他讓其雙眼深埋在黑暗之中。當許多人問他,為什麼不讓觀眾看清楚他的眼睛,威利斯曾反問他們,「為什麼你們要看到他的眼睛?」結果人們回答他,「因為好萊塢都是這樣拍的呀!」
↑《教父 The Godfather》(1972)
戈登.威利斯在1995 年獲得美國攝影師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時說道:「有些時候,我們不想讓觀眾知道這個角色的內心在想什麼;但在某個時刻,我們可以突然打開他內心的窗口,讓觀眾窺見他的靈魂一會兒。」
同樣讓人看到入魂的作品,還包括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1994)、《春光乍洩》(1997)等作,攝影指導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以狂亂的手持攝影與反常的構圖表達人物的情緒,就連城市的情緒與呼吸感都浮現了出來,同步與王家衛碎片式、帶有意識流風格的敘事完美呼應。
↑《重慶森林》改寫我們對電影的想法
當我們在說自己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時,也別忘了我們所看見的,是透過杜可風的眼睛所看見的。
如今談到攝影,出乎意料的,很多會從戲院設備的角度來切入,連一般影迷都知道去一般戲院跟IMAX影廳,看到的畫面也會大不相同。例如當我們現在提到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有多驚人時,別忘了為他操刀《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2014)等片的幕後功臣可是荷蘭攝影指導霍伊特.范.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現代影迷總是會說,為了看到更完整的、更壯闊的場面,若電影是以 IMAX 攝影機製作,當然要去 IMAX 影廳體驗。
↑星際效應
↑霍伊特.范.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
過去只有電影行家才會談到的攝影面向,而現在可是連普羅大眾也會開始關注了呢!或許可以說,現在識貨的人更多了啊!
◎Photo Via: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