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國中時,去家裡旁邊的亞藝影音租了韓國電影《總統的理髮師 The President's Barber》(2004)的 VCD(當時一部電影還得分兩片裝)。電影的海報是一名中年男子表情木然的矗立在一張理髮椅旁,旁邊還加上了東京影展獲獎的字樣。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名中年男子就是鼎鼎大名的韓國國民大叔宋康昊。
↑《總統的理髮師 The President's Barber》由韓國影帝宋康昊主演。
十件簡慶芬不該做的事—惡魔老闆岳啟儒的大熱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觀後感! 身為一個與婆婆同住超過25年的職業婦女,我真的得說說話,我喜歡林依晨,但簡慶芬的行為是女性的負面教材,我真的很怕因為林依晨演得很好很傳神,大家混淆了觀念,讓女性把傳統好人妻好媳婦當做是自己的人生目標! ↑成為傳統好人妻好媳婦不
正在尋找回春妙藥嗎?真正的回春不是撫平臉上的皺紋,而是保有對世界的熱忱|Wazaiii 總編的話| 「抓住青春的尾巴」,這句話大概是我在20多歲時,時不時聽到大主管或長輩們閒暇時刻掛在嘴邊討論的詞句。事實上,就年齡來說,每個人的青春時光確實只有一次,既然如此,從抓住青春的尾巴進展到回春,是可以求得的嗎?
故事描寫的是一個平凡的理髮師漢莫,因緣際會成為青瓦台(韓國總統府)的御用理髮師,意外成為與獨裁者總統(影射朴正熙)關係最密切的平民。自小就對歷史感興趣的我,特別著迷於這部電影描繪歷史的方式,因為它並非選擇以政治家的角度來環顧韓國社會的變遷,而是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並且還暗示這些小人物可能也在歷史事件中意外留下了一點點影響力;這個敘事法也讓人聯想到了《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1994)。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同樣暗示這些小人物可能也在歷史事件中意外留下了一點點影響力。
不過對於一個國中生來說,怎麼可能真的讀懂片中對韓國歷史的指涉?當時的史地課本中的韓國,就是「亞洲四小龍」其中之一而已,甚至也沒有連 K-POP 也還未成型;大家對韓國文化的理解相較現在實在陌生太多了。但為了看懂這部電影,我事後花很多時間上網查資料,才知原來故事影射了這麼多的真實事件,也了解到片中的暗殺事件為真。
↑當時是韓國 K-POP 文化尚未成形的年代。
由於我發現當時中文資料很欠缺對這部片的討論,所以我動筆寫下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評。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然是非常生澀,但是我確信絕對是有觀點的文章。國中生的我,當時提醒大家電影故事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同時也在文末提出了帶有批判性的角度,討論導演忽視朴正熙殘暴面的處理是不是理想的。
↑由於我發現當時中文資料很欠缺對這部片的討論,所以我動筆寫下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評。
只是行文上還是有點吊書袋的問題,這應該是剛開始寫影評的作者很容易犯的錯。我的意思並不是影評人不能提到自己聯想到哪些經典文學或電影,相反的,適當的舉出範例與連結是很重要的。但要是太過牽強、太「硬要」,就變成像是太想向人炫耀自己懂些什麼了。儘管如此,這是一篇不失禮的影評嘗試。
《周處除三害》為何在中國爆紅吸金近30億台幣?「陳桂林私刑暴力」過審隱藏著政治意涵? 《周處除三害》絕對是近年中國電影市場最具代表性的一隻「黑天鵝」。截至本文截稿為止,該片在中國已經獲得6.5億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28.8億元)票房,是台灣電影在中國的第二佳票房成績,僅次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2018)。不
Netflix《王冠》帶給英國社會的衝擊:連伊莉莎白二世都是劇迷!虛構影集影響真實社會或將成為未來浪潮? 當 Netflix(網飛)製作與發行的《王冠 The Crown》在2016年首播之時,它立刻收到了全球劇迷的熱烈歡迎。因為它的主角正是備受愛戴的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而女王當時依然在世,
上了高一,我向校刊投稿此文,被殘酷的拒絕,但我當時沒有太放在心上,反而是後來把文章發表在當時的報台(一種部落格)上,意外的得到一名讀者的留言鼓勵,他寫道:「寫的相當好,不像高中生的文筆,比很多大學生都好,希望你已經順利甄試上理想科系。」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這位署名「路人」的讀者為何許人也,但也許正是因為他的一句鼓勵,讓我覺得自己是可以寫的。不過,事實上當時從來沒想過要成為影評人,也只是喜歡用文字分享生活和所見所聞而已。我曾想過要從事文學創作或編導,但卻認為自己沒那個天份,也沒有那個創作的衝動。
↑來自讀者的鼓勵,是寫作的最大動力。
也許啟發我成為影評人的,不是特定的電影,而是別人的影評。正是因為讀了別人的影評,意識到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甚至感受到別人的影評根本有缺漏或錯誤,才讓自己興起撰寫影評的衝動。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原來你這樣寫都可以,那我來寫也可以」的血氣方剛。
然而當年的我,並沒有因為有這個念頭就倉促的著手撰文。當時總覺得對電影的所知不足,於是我為自己立訂了一項計畫,要求必須要看到一千部電影,而且每看一部電影就要搭配閱讀五篇左右的影評,才會成立一個正式的電影部落格。會如此自我要求,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從小做事都沒想過速成的我,認為任何事情都要「從長計議」,而我也真的在大約是大學四年級時達標。
↑看一千部電影且每看一部電影就要搭配閱讀五篇左右的影評,是成為影評的前置作業。
但要說真的,當時寫影評的目標可能也不是這麼純粹,滿心所想的竟然是希望藉由文章被看見,就可以被大片商邀請去看試片。換言之,一開始寫影評的初衷,竟然是希望想看更多的(免費)電影。所幸這個目標目前幾乎是實現了。
回想起來,這段自我摸索的經歷,確實帶給我人生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我經常在撰寫一篇影評之前腦袋一片空白,但是手放在鍵盤上後就會忽然文思泉湧。我想這是因為藉由文字的整理,可以讓我釐清自己對電影的想法。而這些電影觀點的產出,很幸運的也找到一些有共鳴的朋友。
↑一開始寫影評的初衷,竟然是希望想看更多的(免費)電影。
後期我開始調整重心。我發現與其寫一些大片商電影的影評,不如透過我的文字去介紹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年輕導演作品,尤其是短片創作,我想他們更需要充分的被介紹。但是,我也認為單靠文字的影響力有限,遂開始舉辦小影展,久而久之,我的重心已有所移轉。因此我可以說的是,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當時一個分享觀點的衝動所帶給我的。
也許我該感到幸運的是,目前這種分享觀點的慾望依然存在。
◎Photo Via:達志影像、Pexels、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