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常常會說 VR 電影、XR 電影,但我想現在統一說成「沉浸式電影」來形容這個體驗也許最為適切。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所謂的「沉浸式」有一種讓觀眾得以獨自進入、「埋首」其中的感覺,讓體驗者得以進入到另一個世界之中。
很多人會以為這樣的觀影體驗是從21世紀才開始有的,體驗者必須帶著厚重的頭戴式顯示器(以下簡稱頭顯),並以此進入到另一個世界。不過就我看來,其實這根本不是新世紀的專利,早在19世紀,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早就想到了。
↑發明大王愛迪生 Thomas Edison
電影女英雄今安在?《異形》、《冰雪奇緣》到《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看好萊塢女主角性別意識如何抬頭 1985年,由愛儷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所著的漫畫《小心蕾絲邊 Dykes to Watch Out For》中有個有趣的一幕,意外成為電影學者論辯了數十年的議題。 ↑由漫
《巴黎,德州》、《游牧人生》...感受4部公路電影的無盡人生風景,開啟放逐及尋找自我的旅程 我喜歡駕車,獨自在車裡有一種安全感,不論去東南西北或是時速,全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一刻,我是自由的。人生中兩次最有印象的公路旅行,都剛好是自駕的旅遊,也很巧的都在冰天大雪裡。一次是從北海道美瑛驅車前往大雪山,兩側的大雪蓋起
1894年,愛迪生在紐約呈現了十台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不過這可不是一個能對白幕投放電影的裝置。前來嘗鮮的觀眾必須前往一個空間,低頭透過一個窺視孔,觀賞裡面播映的電影。
筆者曾在位在曼谷的泰國電影博物館參觀過復刻的場景,儘管這樣的體驗已經能讓人覺得新奇,但在那個年代,光是能看到動態的影像,就已經是件大事。
↑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透過連續地拍攝圖像,從而產生運動的錯覺
在愛迪生的觀念裡,所謂的電影似乎應該是一個「獨樂樂」的把戲,也接近我們現在所稱的「沉浸式體驗」。但遠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法國人盧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可不這麼認為,他在1895年的巴黎「大咖啡館」舉辦了第一場現代電影的首映式(儘管是不是首場仍有爭議,但兩人的貢獻絕對是最具影響力的),他們將電影投射在螢幕上,觀眾不需要透過小孔窺視,而是可以一起同時體驗所見。
↑盧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 First Film(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在過去一百多年以來,我們都認為盧米埃兄弟贏了這場戰役,而愛迪生的觀念則不符合現實。畢竟,誰想要一個人看電影?電影本來就該是一起享受的呀?
等等,光是上面這一句話,可能很多讀者就已經覺得怪怪的了。事實上,就電視發明且普及以來,更不用說個人電腦、可播映電影的智慧型手機普及以來,全世界每個人都有獨自欣賞電影的經驗。既然如此,透過現代的 VR 技術,戴上厚重的頭顯,獨自欣賞一部作品,又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呢?
↑電影本來就該一起享受? 但似乎大多數人都有獨自欣賞電影的經驗(哈哈哈編就喜歡自己看!)
現在所說的 VR(Virtual reality)一詞,其實源自1938年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他認為電影裡面的人不在我們面前,但卻因為光影的投射而讓我們相信他們在我們眼前,於是他使用了「虛擬實境(VR)」這個詞彙來形容這個現象。
↑虛擬實境(VR)利用電腦類比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視覺等感官的類比體驗
而到了《駭客任務 The Matrix》(1999)問世之後,這個虛擬實境的概念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誠然即便到了2024年,人類依然無辦法將這些虛擬場面做到完全的擬真,技術尚有待克服,但已經有許多電影人與藝術家先嘗試使用這個媒材來進行創作。
↑《駭客任務 The Matrix》(1999),其科幻元素打破當時人們對於科技的理解
這些導演們試著透過 VR 的獨有特色,引領觀眾看到、體驗到過去傳統電影無法存在的感受。從一開始的 VR 360,觀眾必須侷限在椅子上,四處環顧場景,一直發展到現在足以開展出更多互動性可能的XR,觀眾獲得了更多的主控權,有些體驗甚至猶如遊戲,在黃心健的《輪迴》(2021)之中,體驗者宛如一個亡魂,可以四處在空間之中移動。
↑《輪迴》(2021)的幕後製作花絮,其創作的 VR 體驗曾入圍威尼斯影展
伊莎貝雨蓓、妮可基嫚、茱莉安摩爾、蒂妲史雲頓,第81屆威尼斯影展金獅一吼,搖身成為姐姐們的主場秀! 第81屆威尼斯影展日前圓滿落幕,本屆威尼斯堪稱「影壇姐姐」們的主場秀,自 Isabelle Huppert 伊莎貝雨蓓領銜評審團亮相開始,每一位「姐」出場都氣勢全開,將紅毯化作一片波光粼粼的閃光燈海,今年威尼斯影展
2024金馬影展14部必看片單!《隔壁的房間》、《艾諾拉》...編輯統整從得獎名片到邪典經典電影,真心推薦! 一年一度的金馬影展又來了!2024金馬影展帶來了既夢幻又強大的片單,不僅網羅威尼斯、坎城、柏林、日舞、多倫多等明星名導夢幻新片;也將國際各大影展的得獎片都一併帶來。再加上經典復刻的經典片單,陣仗擺出來讓人
國內對此著力最深的無疑是高雄電影節,每到十月,一個個偌大場館都會切分成好幾個 XR 作品的體驗空間,觀眾光是走進去那個為作品量身訂製打造的空間,就已經開始了體驗。
陳芯宜在威尼斯影展獲得 VR 體驗獎的《無法離開的人》重現了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的遭遇,儘管她採用的是 VR 360 技術,觀眾的體驗感覺更為受限,不過這反而也讓我們更能設身處地去想像當時那些受難者所面臨的禁錮窘境。
↑《無法離開的人》以1950年代綠島白色恐怖為背景,透過燈光變化與虛實交錯,建構出歷史脈絡,讓觀賞者穿梭在不同時空
威尼斯影展是歐洲三大影展之中最早鼓勵沉浸式電影的影展,儘管晚了七年之久,坎城影展也在2024年趕上,設立沉浸式電影單元。這既說明了影展需要新的刺激,也說明了坎城影展看好沉浸式電影可望在未來作為一個新的電影體驗形式,改變人類對電影的認知與感受,或許我們將來會說:真正的贏家,是愛迪生。
◎Photo Via:Netflix, Unsplash, Pexels
◎Video Via:YOUTUBE (@AmericanExperiencePBS, @ebo31, @HsinChienHuang, @NH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