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當時的我還是一名高中生,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從國小以來,就養成每天讀報的習慣,所以每天一到圖書館,就是翻遍各大報(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民生報、麗台運動報)。還記得某一天我在報上看到一則小小的藝文廣告,上頭的文案吸引了我的注意,依稀記得上頭寫著「影史上最爛電影即將在台上映」之類的內容。
每個廣告都是告訴大家這個最好,倒是從來沒有看過以「最爛」來作為宣傳的。因此這個標題很快就吸引了我。
金馬61的新導演遺珠:王凱民《蟲》、何妙祺《我談的那場戀愛》、彭紫惠與王品文《春行》,未來的潛力新星正在上升! 在過去11年間,每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至少都有一位新導演作品獲得提名。以俗話說,這樣的導演就是所謂的「怪物新人」,其中也有些人甚至抱得首獎,包括陳哲藝《爸媽不在家》、張大磊《八月》、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好萊塢「常青樹」導演:《花月殺手》馬丁史柯西斯、《銀翼殺手》雷利史考特⋯將人生奉獻給電影,是影迷的品質保證 在堪稱全球最強大影視工業的好萊塢,電影導演的地位和名聲與演員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憑藉著出色的創作才華和鮮明的行事作風,不只是作品,那些優秀的導演本身也成了人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而在現今好萊塢兼具實力和
仔細一看,電影的片名是《外太空九號計畫 Plan 9 from Outer Space》(1957)。現在回去查了當年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的新聞稿上寫著:「這部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爛導演所拍過的最爛電影,描述外星人八次入侵地球遭遇挫折,正籌畫第九次進攻,並嘗試跟地球上的僵屍聯手,在地球上造成混亂。電影裡不但有僵屍、吸血鬼、外星人、還有用金屬箔片縫製而成的太空衣,以及用車輪盤改裝而成的飛碟,以及許多愚蠢至級的對白、生硬無說服力的表演,和讓人捧腹大笑的廉價特效。」
↑《外太空九號計畫》故事描述外星人試圖阻止人類發明毀滅世界的危險武器而發展出的九號計畫,企圖透過製造混亂來迫使人類聆聽他們的聲音;如若不聽,外星人將派出不死軍團摧毀人類文明
對於一個從小只看主流電影的觀眾來說,看到這樣的電影介紹難免覺得好奇。馬上問了國中好友要不要同行一探究竟,隨後查了地點就搭車過去了。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用 Google Map 即時導航,根本也不知道「光點台北電影館」在哪裡,可能還費了一點工夫,才在都市叢林中找到這一塊小園地。進去後嚇了一跳,心裡想說:「這麼小,這真的是電影院嗎?」
光點台北是一個只有83席的戲院,就規格來說,的確不是最好的場地。甚至我還不知道未來十幾年竟會經常進來這個小戲院看電影,成了提供我養分的電影天地。
↑光點台北(原美國駐台北領事館,於2000年整修後重啟),現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該協會由知名導演侯孝賢領導,致力於將台北之家打造為電影藝術的推廣基地
《外太空九號計畫》是一個畫面感很老舊的黑白電影,劇情也確實很怪誕,吸血鬼與外星人等毫不相關的人物連番上陣,每一句對白都既生硬又直接,全場笑聲不斷。不過訕笑之餘,卻也產生一種「原來電影這樣拍也行」的感動。儘管就一個外行人的眼中,都能清楚看出導演功力欠佳,但仍能看出他對電影製作的一種熱情、唐吉訶德式的堅持到底。
↑《外太空九號計畫》儘管劇情缺乏邏輯,對白也不夠精彩,但作品仍用心傳遞了積極的正面價值觀
後來才知道導演是艾德.伍德(Ed Wood),他一生拍超過四十部電影長片與短片,全都是這種超低成本的科幻片與恐怖片。受限資源、才華也實在不足,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充斥著這些東拼西湊的元素,如果好萊塢頂級製作是一軍,那他連三軍都稱不上,始終在好萊塢的邊緣流轉。不過之所以讓他成為傳奇,是因為他憑著熱情,竟成功打動曾以飾演德古拉伯爵在好萊塢擁有盛名的貝拉.盧戈西(Bela Lugosi)出演他的作品。
↑Ed Wood and Bela Lugosi (Glen or Glenda, 1953)
貝拉.盧戈西晚年窮途潦倒,無法過渡到新時代,但卻也不曾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演出的作品就包括了《外太空九號計畫》。艾德.伍德大概是唯一還願意正視他、給他機會的導演,而眼見其作品粗製濫造,他依然用一百分的力演出。不過在當時,很多美國電影人卻認為他這是「晚節不保」。
↑貝拉.盧戈西(Bela Lugosi)以在1931年電影《德古拉》中扮演德古拉而知名
但隨著艾德.伍德過世後,《外太空九號計畫》等作品逐漸被視為獨立製片精神的典範,最推崇他的莫過於那些本來就熱愛這類次文化地下電影的導演,例如提姆.波頓(Tim Burton)。為了表達他對這位大前輩的敬意,他拍攝了一部《艾德伍德 Ed Wood》(1994)傳記電影,請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這名傳奇電影人,也重現了《外太空九號計畫》的製作場面。
↑提姆.波頓(Tim Burton)
↑由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艾德伍德 Ed Wood》傳記電影裡的艾德.伍德(Ed Wood)
不僅如此,他還拿了華納兄弟的七千萬美金(約新台幣22億7千萬元)預算,拍攝了一部完完全全的「艾德伍德式」B 級大片《星戰毀滅者 Mars Attacks!》(1996),故事描寫地球人遭長得猶如花椰菜的恐怖外星人入侵的詭異故事,其集結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莎拉.潔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等群星同歡。只可惜大眾沒能欣賞他的幽默,最終血本無歸。
↑《星戰毀滅者 Mars Attacks!》,提姆.波頓(Tim Burton)以好萊塢大堆頭卡司與大成本場面視效,重現 1960 年代卡牌的廉價感,充滿了 B 級片的趣味
不過當我事後查閱資料,發現《外太空九號計畫》與《星戰毀滅者》的連結之後,卻是喜不自勝,因為《星戰毀滅者》正是我小時候最愛看的電影之一,每每在第四台播放時,我就會再看一次,折服於導演的奇想創造力。從沒想到這部片創造出來的脈絡,可以一路追溯到1950年代以來的 B 級電影。
金馬影展夢幻獻映威尼斯金獅獎《隔壁的房間》!蒂妲史雲頓與茱莉安摩爾的女性光輝交相輝映|編輯影展 POV| 《隔壁的房間》和死亡大概只有一扇門的距離,就像是與死亡同床共枕一般。仙人蒂妲史雲頓飾演的戰地記者瑪莎、女神茱利安摩爾飾演的小說家英格麗,兩人過去是在雜誌社共事的好友,分隔多年後在瑪莎罹癌瀕死之際重逢,拾起往事
音樂傳記電影是好萊塢金雞母?《波希米亞狂想曲》、《火箭人》...解析音樂傳記片的成功套路! 在《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2018)的男主角人選公開之時,網上吐槽者眾,但這並非是因為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人緣不佳,也不是大家懷疑他的演技或外貌不神似,而是所有皇后合唱團的歌
我已經忘記走出光點台北當下的感覺,肯定是沒有一種未來要獻身電影事業的衝動,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實參加了一個影展(Film festival)。但當我大學首次參加了金馬奇幻影展,再回頭查之後,才發現原來當時我去的影展叫做「地下天堂影展」,影展策展人是王派彰老師。在看完《外太空九號計畫》七年後,我在鄭文堂導演的提攜下,於新竹市兒童影展擔任選片人,一路從事影展工作至今。
↑《外太空九號計畫 Plan 9 from Outer Space》(1957)
別人都會以為走向影展之路,肯定是受到崇高的電影藝術感召,不,啟蒙我的,是「史上最爛導演所拍過的最爛電影」(讚揚的語氣)。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INSTAGRAM (@hchtom.tw)
◎Video Via:YOUTUBE (@elvis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