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高訂時裝屋林立時期的 Coco Chanel、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到90年代崛起的 Tom Ford、Marc Jacobs 等,這些設計師不僅是「創造服裝」的匠人,更是透過服裝影響歷史、文化與價值觀的改革者。
↑(左)Christian Dior、(右)Gabrielle Chanel
想了解這些品牌起源或設計師的故事,光看他們的作品是不夠的,好在隨著串流平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關設計師的紀錄片、改編影集或電影多到看不完。透過劇情,我們正好能更貼近設計師所處的年代、生活與心境,並了解這些經典作品的一切。以下推薦三部令我印象深刻的影集與紀錄片,絕對值得周末在電視機前邊觀賞邊嗑瓜子。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 發佈會
Apple TV+ 新影集重現 Dior vs. Chanel 傳奇!Tiffany & Co. 打造 NBA 全明星賽專屬籃球!Supreme 任命收購後首位創意總監 Tremaine Emory |Wazaiii 觀察| 追時尚,但絕不盲目跟從流行;搜熱點,也不忘提出有力觀點。 跟著 Wazaiii 觀
Dior 時尚史詩的開端:傳奇起源的 Bar Jacket、以「花」為母題的華麗革命,共譜從1947年開始就不曾止息的服裝設計篇章 ↑攝影師 Patrick Demarchelier 於巴黎蒙田大街30號 Maison Dior 前拍攝的畫面,梯子上的模特兒 Natalia Vodianova 身穿200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是今年二月於 Apple TV+ 上架的影集,也是一部你想像不到的設計師故事作品。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預告
很明顯地,看到 The New Look 立即會聯想到「迪奧先生」Christian Dior,而這部劇正是改編 Christian Dior 創立品牌歷程與人生故事的作品。起初,或許會以為影集著重在 Christian Dior 成立品牌的艱辛歷程,以及創作經典服裝時的起心動念。這些的確在《The New Look:時尚戰場》中皆有描述,但令人意外的是,影集將 Christian Dior 在法國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軍事佔領時,所面臨的痛苦、糾結(為何痛苦、糾結,這裡就不暴雷了)描繪地淋漓盡致,原先未預期到會有這些內容的觀眾,可能會因《The New Look:時尚戰場》中的殘酷與低氣壓影響情緒。
↑Christian Dior
但這不是在警告你最好別看,事實上,透過影集的深刻註釋,再來欣賞 Christian Dior 華麗、浪漫的作品時,更能真正體會設計師想找回過往優雅女性曲線的起點。或許從前的美好年代、無憂無慮,才是 Christian Dior 真正懷念的。
↑1947年 Christian Dior 發表了永久經典的「New Look」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透過一半以上的篇幅,聚焦在 Christian Dior 崛起時的另一個競爭對手 Coco Chanel。你或許知道 Chanel 掀起了褲裝革命,她的 N°5 香水、軟呢套裝是萬千女性的夢幻逸品,然而關於她,也有段與納粹有關且不那麼光彩的過往,甚至在巴黎脫離納粹統治後,成為政府公敵,不得不逃往瑞士定居。
↑Chanel 軟呢套裝
想看「不全然完美」的設計師故事改編作品,《The New Look:時尚戰場》絕對能滿足你。
《Dior And I》(中譯:璀璨風華 Dior 之夜)
《Dior And I》這部紀錄片電影則是關於 Raf Simons 擔任創意總監發表第一個系列時的故事。現為 Prada 共同創意總監的 Raf Simons,在此之前,曾於2012年入主 Dior 擔任女裝創意總監。他在時尚產業中一直是討論度極高的設計師,Raf Simons 於1995年發表了同名品牌的首個系列,而這個系列與高級訂製服,甚至是女裝一點關係都沒有。
↑《Dior And I》預告
Raf Simons 剛「出道」時,是位熱愛次文化、喜歡打破正式服裝與運動街頭服飾疆界的男裝設計師。2005年時,他被 Jil Sander 母公司任命為品牌創意總監,這也是他首次踏入女裝設計領域,備受好評。然而,這仍與為經典時裝屋打造訂製服,存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因此當他成為 Dior 創意舵手,且第一個面臨的工作任務就是2012年秋冬高訂系列之時,外界對該系列會如何呈現,抱持著滿滿好奇心,而 Raf Simons 本人更是壓力山大。
↑Raf Simons
在《Dior And I》中,導演透過對 Dior 品牌歷史與 DNA 的挖掘,襯托出 Christian Dior 先生與 Raf Simons 的相似之處;以及 Raf Simons 打造2012年秋冬高訂系列時的發想、實驗與掙扎過程,直到最後大秀結束後,留下感動與如釋重負的眼淚。看完這部電影,就像陪伴 Raf Simons 走過一次艱難的創作旅程,相當過癮。
↑Dior 2012年秋冬高訂
2017年時,有幸前往巴黎觀賞 Dior 在裝飾藝術美術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舉辦的特展,親眼看見品牌2012年秋冬高訂系列中,由 Raf Simons 與當代藝術家 Sterling Ruby 合作的印花洋裝。當下,立刻回想起觀看《Dior And I》時的感動,Raf Simons 在感性與理性間徘徊,為 Dior 打造出結合品牌與自身美學的精彩作品,讓人不得不為他那「為創作拚盡全力」的使命感讚嘆。
↑Dior 特展
女性主義先驅 Coco Chanel 用褲裝解放女性,展開優雅卻反骨的時尚革命,「女人應該為自己打扮,而不是為了男人!」 「女人應該為了自己打扮,而不是為了男人。自由永遠不會過時!」Coco Chane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讓還穿著裙裝騎馬、打球,腰上捆著難以呼吸的束腹著裝的女人們徹底解放。當時,或許只是為了
3部超夯影劇看品牌置入的秘密《慾望城市 Sex and the City》、《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竟是超強帶貨王!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就是本來對某位演員或藝人不太有感覺,但看了他/她演出的作品後,會因為戲中的劇情、角色的設定等多種因素,進而產生過去不曾有過
《侯斯頓傳奇 Halston》
設計師有才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在市場中,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更是品牌活下來的關鍵。平時以創意為傲的設計師,也得面對市場需求、銷售數據、品牌經營的壓力,而這一大難題,也讓許多深具才華的創作者陷入深淵。《侯斯頓傳奇》中的主角 Halston,便是踏上商標授權不歸路的美國設計師。Halston 以帽飾設計起家,1957年開設第一間門店;而美國總統第一夫人 Jacqueline Kennedy 在總統就職典禮當天戴上 Halston 帽飾後,頓時讓 Halston 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師。
↑《侯斯頓傳奇》預告
幾年後,帽飾退流行,Halston 進入女裝設計領域,在1968年開設自己的同名品牌。他打造兼具美觀與實用性的「超級麂皮」,擅長優雅的斜裁設計,甚至曾經與其他設計師代表美國參加1973年的凡爾賽傳奇時裝秀,與 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 等傳奇交鋒,走上了事業巔峰。
↑Halston
不過,Halston 卻在後期沉迷藥物、派對,事業逐漸走下波。最關鍵的是,1973年 Halston 將品牌授權賣給了 Norton Simon Inc,並開始推出香水、行李箱、地毯,甚至是襪子。起初這些商品受到消費者歡迎,因為大家終於可以用更低的門檻,成為 Halston 品牌「高端形象」的受眾。
↑《侯斯頓傳奇》劇照
然而,正因為「賣掉了自己的名字」,Halston 無法擁有品牌的最終決定權,更不能擅自用 Halston 之名推出自己的產品。他曾與 J.C. Penney 簽訂了一份百萬美元合作協議,將其品牌推向大眾市場。然而,此舉卻削弱品牌的奢華形象,產生負面效應。最終,Halston 因為與母公司 Esmark 的分歧,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品牌,並在1990年因癌症與愛滋病辭世。
↑Halston
《侯斯頓傳奇》劇中的 Halston 曾說:「我願意花兩倍的錢把名字拿回來。」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他滿滿的無奈。此部影集不長,但能夠看盡 Halston 時尚事業的各種高峰和低谷,了解創作與商業平衡的艱難。如果你也是一位職業創作者,或許《侯斯頓傳奇》這部影集可以為您帶來深刻的反思。
◎Photo Via: IMDb, Netflix, 達志影像
◎Video Via: YOUTUBE(@Apple TV, @Madman Films, @ONE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