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80後出生 Y 世代的我,高三第一次接觸到邪典電影,而大學時期才真正打開邪典電影的大門,但是要到2010年代,我才真正知道,那些以前完全衝擊感官,重新打破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的「非主流」或「酷」電影,有著邪典跟 Cult 之名。
首先要說,邪典之所以能夠被稱「邪典」,正是因為這世界上有一大群人不能理解他們被稱為「邪典」的點。即便時代在進步,大家對於電影的品味也有所提升,依舊存在把邪典電影歸納為過度色情、暴力、荒謬,僅貼上「看不懂」與「爛片」等標籤的人們。
↑《Mulholland Drive 穆荷蘭大道》,2001
根據大多數影迷會同意的定義,邪典電影無關乎電影類型,而是關於被部分族群信奉、模仿、重複觀看、反覆傳頌的本質。當然,這樣的電影通常都較為非主流、反政府或反制度、很可能是所謂的「禁片」、很可能關於超越道德倫常的暴力、色情與毒品、通常包含科幻、恐怖或宗教元素、內含許多可以一再被討論的符號或隱喻,也非常多呈現開放式的結局。
那些年我們一起嗑的離經叛道電影 寫在前面,叛逆與離經叛道 「叛逆」在追求自我與獨特性的現今社會裡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貶義詞。青少年叛逆是很普通的事,有可能只是青春期反抗許多外在事物的過渡期,所謂「小時叛逆,大未必酷」;在社交圈中,「你很叛逆喔」可能只是一種社交上人們相互開唱反調玩笑的說法;而在關於創意的領域
恐怖片《女巫》、《毒鑰》、《紅衣小女孩》教會我的事:最懸疑驚悚的不是鬼,而是迷信的人 迷信,指的是對神仙鬼怪的盲目迷信,或泛指缺少科學論證基礎的信仰。換句話說,迷信的產生是在於對人、事、物不抱任何的懷疑態度,對於未經科學證實的產物或假設深信不疑,這樣的行為容易招致欺騙、犯罪,更甚者還可能造成慘絕人寰的悲劇
邪典電影中蘊含的惡趣味,就像時尚裡的壞品味一樣迷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邪典電影會成就一群追隨者。跳脫性與暴力在本質上帶來的不適,搭配主角獨特的魅力,這些超乎常理的過激、顛覆觀影體驗的刷新三觀、超乎時代觀點的前衛、飛越道德邊境的邪惡,是那些導演們精心設計的觀影暴力,而越是這樣的暴力,影迷們越是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大多數影迷也會認同,資金充裕、大明星加持的大製作電影不會被歸為邪典電影,而大部分的邪典電影在上映時都遭到主流電影產業的忽略或不齒,反而是過了幾年的發酵後被奉為邪典,如 David Fincher 的《鬥陣俱樂部》與 David Lynch 的《穆荷蘭大道》,便是因為 DVD 的發行而登上神作之名。
↑《鬥陣俱樂部》,1999
主演《鬥陣俱樂部》的 Brad Pitt 在近年的採訪中提到1999年電影在威尼斯首映的情況,「Helena(女主角)有句台詞,『自從小學畢業後,我就再也沒有被幹得這麼爽了』,這句台詞出現後,現場就有很多觀眾憤而離席,但當時我跟 Edward(Norton,另一位男主角)是唯二笑得非常開心的人,只要你在現場,就可以聽到有兩個白癡綣曲在座位上狂笑。」
↑《鬥陣俱樂部》,1999
Edward Norton 也曾表示:「整部電影被噓得很慘,當時評價沒有很好,但是 Brad Pitt 卻在首映後轉頭跟我說,『這是我演過最好的電影』,他的表情非常高興。」即便是見過大風大浪的導演 David Fincher,也坦言當年上映時票房的慘淡讓他受到很大的打擊。
↑《鬥陣俱樂部》,1999
所以,一部邪典的誕生,出於導演的善意的或惡意的先見之明,而完成於一眾影迷的全心認可,甚至影響了一整個社群的生活方式。在邪典電影之中,最早公開被奉為邪典的,或許就是1975年上映的《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洛基恐怖秀》,這部關於變裝癖、同性戀與亂倫的音樂劇形式電影,在上映後一兩年便轉往午夜場放映,並且激起一票深感共鳴的影迷族群前往共襄盛舉開趴,他們會模仿劇中穿著,甚至會在演到某些橋段即時回應。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洛基恐怖秀》,1975
這樣的獨特觀演形式,也在2010年第一屆金馬奇幻影展被引進台灣,以狂歡場方式播映,包含聘請舞團把相對應的狂歡動作投射在字幕上,或是現場發放衛生紙與爆米花道具等等……邪典電影不僅關於全新的體驗,更關於找到同好的歸屬感,而每一個族群不同,如對阿娜來說,當年那些一起看《猜火車》、《噩夢輓歌》與《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的友人們,便是一起記錄青春的永恆記憶。
↑《噩夢輓歌》,2000
邪不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American Psycho美國殺人魔》,2000
根據我們上面所討論的種種面向,便可以理解邪典電影不僅關於國家、地區與族群之間的文化,也關乎時代性與次文化族群。也就是說,異性戀跟同性戀族群心中的邪典不同;文青跟龐克仔心中的邪典不同;電影蟲跟音樂蟲心中的邪典不同;80後跟千禧世代心中的邪典不同;自然組跟化學組心中的邪典不同……而重點是開放與尊重,在邪典電影迷的世界裡,撕裂族群與貼標籤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接受一切你們與他們心中的邪典。
↑《Trainspotting 猜火車》,1996
如此一來,大家便可以理解邪典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即便它本身是關於非主流的,依舊會關係到那些所謂「非主流」影迷本身對於電影的觀看量與知識量,也就是說,如果你要一個有在 Follow 邪典電影的影迷列出他們心中的10部邪典電影代表,看得越多的影迷所列的名單,非常有可能就比那些看得相對少的更「邪典」,不過這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可以說,一部電影比另外一部電影更邪典,更 Cult?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1971
要注意的是經過十年或二十年間影迷的追捧,這些本來可能冷門的邪典,也很可能變得大眾化,但並無損它本身邪典的地位,比如說《發條橘子》、《猜火車》、《鬥陣俱樂部》、《美國殺人魔》等等,不變的是,無論過了多久,那些邪典一樣好看,而那些不懂他們為何被奉為邪典的族群,還是不看,或看不懂。
《It 牠》、《怪奇物語》、《親愛的房客》...天才童星國內外大盤點,最強潛力股勢力無法擋! 跟我同年的人(雖然我不想透露我的年紀),對於童星的影響應該都是小彬彬、浩浩、還有郝劭文、釋小龍、楊小黎這些人,但是我覺得以前的童星演的比較多的戲碼絕大部分是真的演他們的年紀,又或是演一些比較搞笑溫暖的喜劇,所以看
6個你不知道的童話暗黑版原型:沒有 Happy Ending 的成人版故事,只有18禁的寫實隱喻 寫在前面,故事的故事 ↑於 1812 年首次出版的格林兄弟 Children’s and Household Tales Photo Via: American Literature
十部可能也是你邪典的名單
與其說邪典電影會影響次文化,或許更恰當的是說次文化族群會在邪典裡找到他們的歸依,畢竟次文化永遠先於電影而存在,而當電影對次文化點頭,只要點頭的方式對了,次文化自然也會有所回應。以下是阿娜本人列出的十大邪典電影,為了讓更多人也有感於當年觀影時的衝擊(陰影),我撇除了一些偏私密的名單,希望大家認真看待,輕鬆以對,如果有熟悉的情節與琅琅上口的對白就好了。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
一身白的惡棍在全白的牛奶吧裡喝著牛奶,在路邊姦淫擄掠,跑進富人家中姦淫擄掠,捧著一根巨大的老二雕塑對著女主人喊:「Naughty!Naughty!Naughty!」,《發條橘子》或許是第一部用交響樂來搭配極度痛苦語言中的情節的,這樣的作法,到現在連《福音戰士》都看得到。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1971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1971
《The Holy Mountain 聖山》
史上最隱晦、最反諷,也最反基督教的電影,畫面殘忍又美的令人窒息,而作為鬼才導演 Alejandro Jodorowsky 影迷的我們,在2021年神片《沙丘》上映後,心中更加惋惜當年他想拍攝《沙丘》的雄心壯志未完,不然我們就可以看到大神本人跟大神的美術設計在其中張牙舞爪好幾小時的史詩級大亂鬥,不過還是多虧了他當年召集一幫鬼才,才影響了日後如《異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與《普羅米修斯》等經典的誕生。
↑《The Holy Mountain 聖山》,1973
《The Shining 鬼店》
以第一人稱視角坐著玩具車逛旅館、嚇死人的雙胞胎、電梯裡冒出的血洪水、Jack Nicholson 把浴室門劈開後卡在縫隙猙獰臉孔以及那句大喊的“Here’s Johnny!” ……說實在我不是很想在十部裡就放了兩部 Stanley Kubrick,但我也已經刪掉《2001太空漫遊》跟《大開眼界》了,然後在這裡必須說,《鬼店》第二集《安眠醫生》實在有夠爛,這可以解釋所謂的恐怖大師 Stephen King 還是偏主流,基本上作品不會被奉為邪典。
↑《The Shining 鬼店》,1980
《Trainspotting 猜火車》
這部60年代到80年代出生世代的共同回憶,不僅作為當代電影探討毒品濫用的典型,也讓 Ewan McGregor 成為我們第一個愛上的英國演員。嗑藥嗑到把嬰兒玩死、跑進英格蘭最髒廁所的馬桶裡神遊、被屋頂裡緩緩爬向自己的嬰兒嚇死…….以及一首90年代派對文化經典神曲〈Born Slippy〉,太多太多的青春回憶,造就本片的不朽神性。
↑《Trainspotting 猜火車》,1996
↑《猜火車》經典神曲〈Born Slippy〉
《Perfect Blue 藍色憂鬱》
《藍色憂鬱》是這個名單裡面我最晚看的,導演今敏也是最晚接觸的,很難想像在遠遠的1998年這位當代鬼才導演就拍了這部堪稱史上最緊繃最恐怖的動畫片,而在看過之後發現《噩夢輓歌》完全致敬其畫面、《黑天鵝》完全參考其故事情節後,更能夠感受他的偉大,別忘記就連神片製造機 Christopher Nolan 的《全面啟動》,也參考了他的另一部作品《盜夢偵探》。
↑《Perfect Blue 藍色憂鬱》,1998
《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
不確定是否因為太帥同時又太會演,Brad Pitt 大概是好萊塢主流演員裡,可能演過最多被奉為邪典電影的人。由當年(以及現在都還是)的好萊塢雙帥一同演出這部拳拳到肉的電影,而其反資本主義的核心思想,直到現在看起來都還是心有戚戚,題外話,帥死的 Jared Leto 也有演,而且臉還被打爆。
↑《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1999
↑Jared Leto(圖右)在《鬥陣俱樂部》的演出
《Battle Royale 大逃殺》
說實話,只要你曾經在年輕時被《大逃殺》裡機關槍掃射鮮血狂噴的情節震撼過,《魷魚遊戲》充其量就只是配茶配飯的等級而已,由當年藤原龍也、安藤政信、柴崎幸與栗山千明等一票年輕俊帥貌美明星演出,《大逃殺》的相殘遊戲規則影響了動漫、戲劇與電影,更促成了另一部許多人心中的邪典電影《追殺比爾》,如果大家還記得裡面耍鐵球的栗山千明。
↑《Battle Royale 大逃殺》,2000
《American Psycho 美國殺人魔》
作為史上第一部花3分鐘公然在電影宣傳男性保養程序的神作(誤),《美國殺人魔》的經典地位也在於經常被二創的網路 Meme,包含把華爾街上流社會拼比名片的橋段合成為比寶可夢遊戲卡,或是把 Christian Bale 穿上雨衣準備拿斧頭砍死 Jared Leto(又是他)前介紹 CD 的橋段合成為其他 CD 等。
↑《American Psycho 美國殺人魔》,2000
《噩夢輓歌》
同樣是嗑藥嗑爆,《噩夢輓歌》與《猜火車》整部片的幽默正向氛圍不同,徹頭徹尾的讓觀眾感受到逼至絕望的不適感,又是由 Jared Leto(我怎麼會說又呢?)與 Jennifer Connelly 演出一對情侶因毒癮而走向毀滅一途的故事,作為邪典電影中的最佳反毒素材代表,有看過的朋友,相信不會忘記那一句「Ass to ass」……
↑《噩夢輓歌》,2000
《Electroma 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
猶記2008、2009年左右初次在台灣上映的《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吸引一大票 Daft Punk 的樂迷(包含我)到場朝聖,抱著可以大聽 Daft Punk 歌曲的心情,換來的是一首 Daft Punk 歌都沒有,令人想睡的怪異劇情。當時那些看完一起困惑的友人們如今也長大了不少,然後在2021年初 Daft Punk 以8分鐘短片《Epilogue》擷取《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片段,並且向歌迷宣告解散之時,青春的碎片瞬間組成為無盡的不捨。
↑《Electroma 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2006
↑Daft Punk 的8分鐘短片《Epilogue》
同場加映
我們的經典,可能是他們的邪典
如同前面所言,所謂邪典電影有地區性與文化的考量,以下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經典,但非常可能飄洋過海成為了邪典。
說來好笑,當年因為王家衛拍攝《東邪西毒》進度嚴重落後,在片商賺錢的壓力下,只好召集原班人馬演員演出劇情無厘頭不講武德的《東成西就》,造就歌神張學友的「愛你愛你愛你……」以及梁朝偉香腸嘴經典台詞「我要點香腸。你不是已經在吃了嗎?」、「你以為你是王祖賢喔」……等等,如今對照著《東邪西毒》那詩意的畫面與對白來看,更能夠感受到《東成西就》濃濃的邪典氣味。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1993
「我布這個局布了一年之久」,《賭神2》絕對是賭神系列裡最經典的一部,邱淑貞的飛天紅洋裝、梁家輝的無厘頭演出、原來龍五也會哭……當年在香港以5,200港幣破香港票房紀錄對我們來說其實意義不大,關於台灣的情節以及大量在台灣取景,或許更是他被奉為經典的原因。
↑《賭神2》,1994
要知道,星爺出演太多經典跟可能的邪典電影,但若要為這份愛加一個期限,那一定是看完《大話西遊》二部曲一萬遍。
↑《大話西遊》二部曲,1995
亞洲男神金城武半夜幫死豬按摩、李嘉欣上演自摸橋段、黎明在公車上碰到拉保險的同學,搭配王家衛的詩意與杜可風的影像。
↑《重慶森林》,1994
最後,台灣當代唯一邪典
2017年上映,講述都會男女關係的《台北物語》是一部劇情不合理、剪接不講理、演員演技超憋、眾多台詞超尷尬的全本土製作電影,這部被媒體譽為「廢到笑」的神作,我當時在朋友大力邀請下進場觀看,我的朋友有人二刷、三刷,也有人看到一半就生氣而離開,無論從製作、劇情與角色來看,都是台灣唯一可以被稱為邪典的作品。
↑《台北物語》
◎Photo Via:IMDb
◎Video Via:YOUTUBE(@Daft Punk, @sean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