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9大60年代攝影先鋒:David Bailey、細江英公、Terry O'Neill…,攝影未必都是真相,至少我們不需要猜只需要感覺。”


土屋阿娜

2022-1-3

9大60年代攝影先鋒:Black Trinity 黑色三位一體、David Bailey、細江英公、Terry O'Neill…攝影必定是要用性命去愛,不顧一切眼光的那種

60年代

「人們至今還活在60年代的廚餘裡。他們還在被施捨著—音樂與理念。(People today are still living off the table scrapes of the sixties. They are still being passed around – the music and the ideas)」—美國樂手/詩人 Bob Dylan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兼拒領人 Bob Dylan 是這麼說的,作為二戰後一切欣欣向榮、能量爆棚的黃金年代,60年代承接了50年代美國文學運動「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那種探索精神性、東方宗教、藥物、性解放,並且反思物質生活的吉普賽遊牧性格,但拋下自溺與極端的風活風格,轉而將反傳統與階級制度的本質轉向大環境的政治與社會關注。

↑60年代的嬉皮文化

畫家雷諾瓦、維梅爾、席勒、高更都是蘿莉控?《小愛琳》、《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的少女是自我投射?還是猥瑣?

畫家雷諾瓦、維梅爾、席勒、高更都是蘿莉控?《小愛琳》、《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的少女是自我投射?還是猥瑣? 說到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小愛琳》、《陽光中的裸女》還是《傘》,抑或是這些名作之中少女們的唯美樣貌。那雙雙凝視著畫布的眼眸,在鬆軟的筆觸下洩漏出純真,靈動的讓人只想一昧相信這世界的好

疫後的倖存者享樂主義重現?回顧「咆哮的二零年」的 Flapper Girl、爵士樂和 Art Deco 裝飾藝術

疫後的倖存者享樂主義重現?回顧「咆哮的二零年」的 Flapper Girl、爵士樂和 Art Deco 裝飾藝術 黃金年代的底色 親愛的朋友,在最近的日子裡,是否不容易逃避大眾焦慮的影響?因為傳染病隨心所欲的中斷我們的平安,當試圖客觀的看待人或事的時候,一半對於死亡的惋惜,一半還有未知的、普遍相像的恐懼,都

從標記了60年代的披頭四樂團、因反對越戰而在美國加州興起的反文化思潮 Flower Power、愛與和平口號,到法國5月學運等等,紛紛成為後世創作靈魂們汲取靈感的美好追憶,而如倫敦的「Swinging Sixties(搖擺倫敦)」的自由與享樂主義、普普藝術的崛起、Pierre Cardin 等人建構的時尚未來主義,以及替60年代末畫下完美句點的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也同樣讓60年代吐露著烏托邦的氣息,直到半世紀後的今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Bob Dylan

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真的是自殺嗎?誰殺了甘迺迪 John Kennedy?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究竟有沒有製作假登月影片?Bob Dylan 跟女星 Edie Sedgwick 的戀情真相是什麼?

↑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搖滾傳奇 Mick Jagger 跟其繆思 Marianne Faithfull 到底為什麼會分開?這些沒有正確答案的故事或多或少神話了60年代的傳奇性,不過,在對故事的嚮往之外,我們依然有其他選擇來追憶這個美好的時代:攝影。

↑(左)搖滾傳奇 Mick Jagger 與(右)Marianne Faithfull

自二戰時期的摧殘中甦醒,60年代的攝影反映了文化、社會與經濟上的重建,這個時代不僅有更多的人拿著相機上街頭記錄所見,攝影也演變為創作者用來表現概念的媒介,從紀實、概念性攝影、時尚攝影到商業廣告用途,從專輯封面到報章雜誌,現代性逐漸在多樣化的攝影中萌芽。如同所有流傳下來的歷史與故事,攝影未必都是真相,也可以經過包裝或是蓄意誤導,不過至少我們不需要猜只需要感覺,一起透過60年代9位攝影先鋒的眼來認識60年代,以不同的姿態。

Black Trinity 黑色三位一體:BRIAN DUFFY、DAVID BAILEY 與 TERENCE DONOVAN

被同時代的英國皇家攝影師 Norman Parkinson 爵士稱為60年代的「Black Trinity(黑色三位一體)」,也被媒體稱作「Terrible Trio(壞壞三人組)」,Brian Duffy、David Bailey 與 Terence Donovan 這三位英國攝影師必須被放在一起討論,他們跳脫50年代時尚攝影的保守風氣,以及棚拍的拘謹氛圍,替時尚圈帶來創意的革命,而在工作之外,三人更是情比金堅的好友。

↑後排(左)David Bailey、(右)Terence Donovan,前排則是 Brian Duffy,1978

在重新形塑時尚攝影的視覺語彙之外,三人也成為搖擺60年代的紀錄者,從模特兒、明星、搖滾巨星、作家到政治家等,在記錄名人真實面貌的同時定義了今日我們印象中的60年代倫敦。Brian Duffy 生涯中最為人知的作品便是替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拍攝的《Aladdin Sane》專輯封面,據說那傳奇的閃電造型本來只是化妝師的一個小閃電,是 Brian Duffy 將它設計為象徵雙重人格的大閃電。

↑Brian Duffy 替 David Bowie 拍攝的《Aladdin Sane》專輯封面

在60年代末期便創立個人電影製作公司的 Brian Duffy 在70年代末毅然決定不再從事平面攝影,甚至燒毀部分作品底片,好險在兒子的努力下,Brian Duffy 的作品才沒有被埋沒在新時代之中。

↑1965年 David Bailey 為 Mick Jagger 所拍攝的作品

↑1965年 David Bailey 為 Mick Jagger 所拍攝的作品

↑1965年 David Bailey 為 John Lennon 與 Paul McCartney 所拍攝的作品

1996年,患有憂鬱症的 Terence Donovan 選擇自我了斷生命。

↑1960年 Terence Donovan 所拍攝的《Thermodynamic》

↑1960年 Terence Donovan 為名模 Kate Moss 所拍攝的作品

2010年,Brian Duffy 死於肺部纖維化;目前已80多歲的 David Bailey 在2018年被診斷出血管性失智時,表示他依舊會繼續創作,謝謝他們留給我們的一切。

↑1975年 Brian Duffy 為 ELLE 所拍攝的作品

↑60年代 Brian Duffy 為演員 Michael Caine 所拍攝的作品

「披頭四 The Beatles」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就算沒有那一槍,一樣是個傳奇|當代時尚男子圖鑑|

「披頭四 The Beatles」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就算沒有那一槍,一樣是個傳奇|當代時尚男子圖鑑| 首先,這是一個連載。再來,這是一個談論關於時尚、關於男人的文章。世間男子百百款,唯有列入圖鑑中的才是傳奇。 Happy Birthday John Lennon. Today would

貫穿在波特萊爾、Gustav Klimt、《追憶似水年華》、GUCCI 等時尚品牌中的象徵主義:放縱主觀情感的心之所向

貫穿在波特萊爾、Gustav Klimt、《追憶似水年華》、GUCCI 等時尚品牌中的象徵主義:放縱主觀情感的心之所向 ↑「Crying Woman」,Gustav Klimt / Iris van Herpen 2021 秋冬高級訂製服系列 寫在前面,惡之華 ↑Charles Bau

TERRY O'NEILL

紀錄倫敦搖擺60年代除了「Black Trinity」Brian Duffy、David Bailey 與 Terence Donovan 之外,另一位非常重要的攝影師便是 Terry O'Neill。起先在航空公司擔任攝影的他,有一次拍攝一個在等待室睡著的路人,沒想到原來是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 Rab Butler,他因此獲得在報紙《Daily Sketch》的工作。Terry O'Neill 對於攝影的興趣不在反映社會現況,而是將重心放在正在崛起的青年文化,以及那些他認為在日後即將改變世界,來自時尚、電影與音樂的名人們。

↑攝影師 Terry O'Neill

從 David Bowie、The Beatles、滾石樂團、Queen、貓王,到法國流行天王 Serge Gainsbourg、法國時尚 icon Jane Birkin、「性感小貓」Brigitte Bardot、傳奇女星 Elizabeth Taylor、Twiggy、Audrey Hepburn、好萊塢動作影星 Steve McQueen,以及他私交甚好的「火箭人」艾爾頓強 Elton John,到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英國女王等政治人物,長年幫英國皇室成員拍照的 Terry O'Neill 最擅長捕捉真實的一面,或是激發他們表現出非比尋常的一面,只要對象有故事,他就能夠透過鏡頭說得優雅、性感而動人。

↑Terry O'Neill 拍攝 Elton John 最經典的攝影作品

↑Terry O'Neill 的攝影作品

↑Terry O'Neill 的攝影作品

↑Terry O'Neill 的攝影作品

↑Terry O'Neill 的攝影作品

除了捕捉那些定義60年代美麗靈魂們、獨一無二的特質與風格,Terry O'Neill 眼中的青春始終無敵,他持續記錄著每一個世代中的名人與時尚 icon,如90異端超模 Kate Moss、超模中的超模 Naomi Campbell、Christy Turlington,或是2000年後早逝的靈魂樂女伶 Amy Winehouse。

↑90異端超模 Kate Moss

↑早逝的靈魂樂女伶 Amy Winehouse

細江英公 EIKOH HOSOE

有日本攝影教父之稱,細江英公在18歲那年便獲得知名「富士攝影大獎賽」的學生部門最高獎。1954年畢業於東京寫真短期大學後,想要在二戰後挑戰攝影關於紀錄的既定形式,細江英公開啟了他在攝影中表現自我的藝術性的探索。1959年,細江英公與包含東松照明等一票日本攝影先驅,組成團體「VIVO」,企圖在攝影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趨向後者,以更個人、自我、更關於表現的方式,來跟當時的寫實主義運動相抗衡。

↑日本攝影教父細江英公

在當時,細江英公認為在攝影的紀錄性(客觀)與證明性(主觀)之間作抉擇,是攝影的宿命,對他而言,無論用如何奇特的鏡頭,拍攝多扭曲的畫面、甚至完全不了解拍攝對象,只要按下快門,拍下事物的意義就存在。

↑細江英公在60年代紐約拍攝的草間彌生

↑《男人與女人》系列攝影作品

↑《男人與女人》系列攝影作品

1961年,日本當代文豪三島由紀夫在自己的第一本評論集出版前,指定細江英公拍攝書封以及圖冊,細江英公以一系列奇特帶有生死意涵的佈景(帶著當時的助理森山大道),來去跟三島由紀夫精實的肉體與追求極端青春的美感衝撞,這些這片在1963年以《Kill by Roses》發表,然而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大關注。

↑《Kill by Roses》攝影作品

照片拍攝後9年,三島由紀夫選擇切腹自殺,報章媒體一時瘋了,紛紛以吸睛標題去渲染他的死,並且向細江英公索取當時拍的照片,然而為了維護三島由紀夫的名譽,細江英公一概拒絕,他只將照片提供給攝影書、藝廊,因為對他而言,《Kill by Roses》是當初兩人共同的藝術創作,與三島的死無關。

↑《Kill by Roses》攝影作品

↑《Kill by Roses》攝影作品

後來,《Kill by Roses》被一位編輯命名為「薔薇刑」,如今它是細江英公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Kill by Roses》攝影展覽海報

1969年,細江英公另一本代表作《鐮鼬》出版,這本以日本舞踏祖師爺土方巽為拍攝主角的攝影集,將舞踏這種極度強烈、扭曲、痛苦、艱澀、抽象,帶有社會批判性的日本舞蹈,作為他摸索攝影藝術性的媒介。

↑細江英公另一本代表作《鐮鼬》

在土方巽如鬼魅幽靈的舞蹈飛躍中,徹底挑戰社會規範與攝影的既定印象。「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拍攝,拋棄一切既成的觀念,即使不是攝影也不在乎。」細江英公曾這麼說。

↑作品《鐮鼬》

↑作品《鐮鼬》

Versace、Tom Ford 時期 GUCCI...米開朗基羅所刺激的「時尚性高潮」!義大利品牌專屬奢華,都來自這位文藝復興神雕師!

Versace、Tom Ford 時期 GUCCI...米開朗基羅所刺激的「時尚性高潮」!義大利品牌專屬奢華,都來自這位文藝復興神雕師! 米開朗基羅:天上天下第一神雕師的靈性遺產 哲學、神學、藝術 曾經,早在西方基督教與天主教誕生之前,神學的概念便已經出現在古希臘學者的思想中,作為一種理性探討一切

藝術感、超現實拼貼、秀場側拍、極簡風格,盤點6位風格迥異的時尚攝影師,凝結萬千綺麗於一瞬間!

藝術感、超現實拼貼、秀場側拍、極簡風格,盤點6位風格迥異的時尚攝影師,凝結萬千綺麗於一瞬間! 根據我自己和身邊同學、朋友以及讀者,我發現大家一開始接觸時尚圈、被啟蒙的關鍵點,大概主要有兩個主要媒介,第一是時裝秀,第二則是時尚攝影。 我自己是被前者所啟蒙,假如沒有接觸到 Alexander McQueen 生

ROBERT FRANK

出生於瑞士,23歲時 Robert Frank 因二次大戰而以藝術家難民的身份,移民美國並落腳紐約。曾經替主流雜誌與媒體工作,Robert Frank 在二戰結束後被國際政治局勢社會人心的不安所感,同時在此時的50年代正是美國文學運動「垮掉的一代」崛起之時,當美國以及美國以外的世界正在歌頌這個超級強國,作為德裔移民的他看到的卻是更多社會中的陰暗面,以及人心之間的疏離與猜忌。

↑攝影師 Robert Frank

Robert Frank 一顆陰鬱的心在一天有了出口,他獲得向古根漢基金會申請的補助經費,便在1955年開始了他長達兩年的公路之旅。帶著兩台徠卡相機、一大箱底片,開著一輛福特的 Robert Frank 就這樣踏上橫跨美國各州的公路旅行。10,000英哩的路途、超過27,000張照片,Robert Frank 最後選出83張,並且把它們集結而成1959年出版的當代經典黑白攝影集《The Americans》。

↑經典黑白攝影集《The Americans》

↑經典黑白攝影集《The Americans》

《The Americans》是對當時現代主義攝影師那種報喜不報憂的愛國主義式吹捧的反動,在這本攝影集裡面沒有激勵人心的正能量,而是以旁觀者的立場去冷眼相看社會底層的種種面貌,可以是一種「垮掉的攝影」。對 Robert Frank 來說,一個不斷歌頌美國夢的攝影師毫無觀點,而有許多評論家在看過這本沒有愛的攝影集後,就認為 Robert Frank 根本就痛恨美國。

↑經典黑白攝影集《The Americans》

60年代,這位好像不太喜歡美國的攝影師在興起的美國普普藝術風潮中跑去玩影像,寄宿在普普藝術家好友 George Segal 的期間拍了一部短片《The Sin Jesus(耶穌之罪)》,他的影像作品成為60年代新美國電影的重要能量。

↑最右邊是拍攝《耶穌之罪》的 Robert Frank

1972年,Robert Frank 跟隨滾石樂團的美國巡迴拍攝紀錄片《Cucksucker Blues》,卻因露骨的片名與內容涉及煽動罪犯的爭議性的內容遭到當局查禁。

↑英國傳奇天團滾石樂團1972年美國巡迴紀錄片《Cucksucker Blues》

所謂的攝影

森山大道說:「人類總是抱持著停止時間的慾望,而相機剛好可以滿足我們。我每天都想凝結眼前的事物,完全無法克制這個慾望。」

↑森山大道2019年與 SAINT LAURENT 創意總監 Anthony Vaccarello 合作的攝影系列

Peter Lindbergh 説:「只有當你真的把自己跟真實世界連結在一起的時候,你才能創造,無論那個真實世界是什麼意思。」

↑Peter Lindbergh 攝影作品

荒木經惟說:「永恆只是一瞬間,剛好夠開一個玩笑。」

↑攝影師荒木經惟

細江英公說:「所謂的攝影,是相遇的藝術。」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攝影作品

台灣攝影師黃俊團說:「每一次攝影都是談一次戀愛。」

台灣攝影師黃俊團

所謂的攝影必定是要用性命去愛的,不顧一切眼光的那種。英國壞壞三人組目前唯一在世的 David Bailey,是當代攝影師中有名的才子風流,他一共娶過四任妻子,兩個演員、兩個模特兒,最有名的是法國一代美人 Catherine Deneuve。

↑David Bailey 近期替法國女演員 Catherine Deneuve 拍攝的照片

今年83歲的他,今年初在 IG 上分享她近期替法國女演員 Catherine Deneuve 拍攝的照片,讓我們看到這位年近80歲的一代大螢幕繆思依舊美麗得如此不可思議。我們不確定 Catherine Deneuve 是否是 David Bailey 錯過的真愛,不過可以確定的是,David Bailey 會愛攝影愛到死去。

↑David Bailey 近期替法國女演員 Catherine Deneuve 拍攝的照片

 

 

◎Photo Via:TPG, Getty Image, Wild Walls, Dialect, ICP, Instagram (@bailey_studio, @huang_jun_tuan)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