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堤 Shallow Levée 依玲談當代台灣樂團生存法則—AI、短影音、KPOP 韓團夾擊下,懷著島嶼自信、在變化中各自開花
那年我高一,吳宗憲在節目上介紹一組台灣樂團- Tizzy Bac 。節目播出後我用盜版軟體 Foxy 下載了剛剛聽到的〈鐵之貝克〉,確認檔案有無錯載、上傳到後台編改程式碼後放上無名小站。不曉得還有多少高中生和我一樣受到召喚,在時空縫隙被吸進一個名為「地下音樂」、聽起來就很壞的地方。
4個秋天必聽療癒系樂團!告五人的青春酸甜、好樂團的溫柔與厭世、Crispy 脆樂團的童言童語 ...用一首歌的時間增添小確幸! 你都怎麼療癒自己的一天呢?生命中有太多時候充斥著壓力和負面情緒,有些人藉由運動流汗來排解繁雜的思緒,有些人透過電玩進入另一個世界以暫時忘記煩憂,對我而言,一天中最療癒的時刻,莫過於戴上耳
Tizzy Bac 人生「龜兔接力賽」。23年牢騷依舊,擁抱生命必然的錯開啟全新篇章,「過得太幸福,沒辦法創作。」|Wazaiii 專訪| 「龜兔賽跑」寓言中,那些「不要偷懶」、「堅持不懈」的老生常談,其實只是真實人生的冰山一角。長大才知道,偶爾也可以學學兔子,休息一下欣賞人生風景;傻傻像烏龜前進,卻不了解真正適
從燒光碟到數位串流
早期音樂人想被看見的方法,不外乎透過燒錄 Demo 光碟大量寄送到各音樂公司,或籌錢印製成較有賣相的唱片,帶著存貨在 Live House 表演販售,還一邊報名熱音比賽取得曝光與獎金。
↑早期傳播管道單一,需透過燒錄 Demo 光碟大量寄送到各音樂廠牌,或 報名熱音比賽取得更多曝光與獎金
2005 年, KKBOX 將付費制的收聽模式帶入台灣,同時如 Spotify 、 Apple Music 等音樂串流平台也快速成為全世界音樂產業的主角。雖不乏有串流平台的版稅計費方式對音樂人不夠公平與強勢擠壓傳統唱片銷售的討論,但不可否認,音樂人的作品因而能夠直接成為眼見為憑的資產、從點擊中累積利潤,銷售壓力與唱片庫存有別。也因此唱片與黑膠在近年來轉變為一種「周邊商品」,聽眾買唱片不再只是為了音樂,也會因為周邊設計好看、突顯個人品味與情懷、單純支持創作者的多重因素而收藏。
↑Spotify 、 Apple Music 等音樂串流平台也快速成為全世界音樂產業的主角
接著「 StreetVoice 街聲」誕生,伴隨著社群平台( Facebook 、 Instagram )興起,讓音樂人可以無需成本就能在網路上被收聽甚至流傳,至今仍然是發掘新聲音的重要平台。
↑StreetVoice 街聲至今仍然是發掘新聲音的重要平台
2015 年我也將人生第一首歌上傳至街聲,那已經是一個獨立音樂人普遍懂得行銷自己的年代:創辦臉書粉絲專頁、拍攝低成本 MV 、印製酷卡及海報、邀請知名人士寫推薦文,都是基本宣傳招式。緊接著三年後,台灣經典樂團「濁水溪公社」主唱-柯仁堅在馬世芳的訪問中表示:「我對這個社會已經沒什麼話要說了。」樂團在隔年發行最後一張專輯。
擁抱「政治爭議」的創作鬼才們!從3大音樂人黃明志、焦安溥、滅火器樂團,以歌曲的吶喊與批判,喚起沈睡的社會聲音 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多次透過時裝秀表達她對政治運動的態度,街頭藝術家 Banksy 亦經常以政治為題,描繪出富含訊息的作品,或許有不少藝術家創作是為了實踐腦中那無與倫比的景象,但
日本視覺系始祖 ─ 重金屬樂團 X JAPAN,影響《NANA》、《天使禁獵區》等漫畫作品,性別模糊、英式龐克、暗黑哥德...曾是「搖滾界的恥辱」? 視覺系,源自於 Visual 一詞,指的是以華麗、搶眼甚至誇張的外型為賣點,打造視覺和聽覺雙重演出的音樂呈現形式,演出者的類型多為搖滾樂團或重金屬樂團,而該詞彙的誕
自媒體中的 DIY 精神
自媒體文化因應社群平台而生,直接影響人的生活型態與職場想像。現今的樂團透過社群媒體直接接觸觀眾,自主宣傳音樂作品、演出消息以及與粉絲互動。相較於以往,這些平台使得樂團可以更有效率地建立和擴展他們的聽眾基礎,不必完全依賴傳統媒體或唱片公司的支持。
↑現今的樂團透過社群媒體直接接觸觀眾,自主宣傳以及與粉絲互動
2024 年此刻,「聽團的終點是韓團嗎?」是獨立音樂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Y 世代出生的我,夾縫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三十初頭,仍在作為一位創作者/樂團主唱的道路上努力。我輩的樂團生存方法分裂,在變與不變之間走鋼索,一邊拍攝短影音、對著無孔不入的鏡頭演出自己,一邊懷抱著過時情懷打游擊、在 DIY 精神中創造 AI 仍未長出的生命力。
↑淺堤樂團在變與不變之間游走,在 DIY 精神中創造 AI 仍未長出的生命力
找到社群抵抗力
「第三文化小孩必須記得,真正讓我們願意了解他人並且也被他人了解的,不是文化的共鳴,而是共有的人性。」(摘綠自《 Third Culture Kids 》一書)
↑真正能引起共鳴的是人性
以我的樂團「淺堤」為例,曾在2022 年舉辦《環島大亨 Unplugged Tour》,自駕載著器材到全台十三個「非都會區」靠近觀眾,試圖打破演出過度集中於大都會區的扁平現況,邀請大家「回家看淺堤」。同時也藉此經驗牽起許多在「遷移」與「認同」議題上徘徊的社群。此外也曾以帶有性別意識的〈禮物〉、觸及照護者議題〈恬恬一下仔〉等歌曲找到價值觀相近的共同體。
↑淺堤樂團於2022年舉辦《環島大亨 Unplugged Tour》,試圖打破演出過度集中於大都會區的扁平現況
VIDEO
↑〈禮物〉
VIDEO
↑〈恬恬一下仔〉
音樂串流與社群平台能讓創作者直接取得注意力,也能讓人因一則惡意留言而失去生機、讓人承受不起當點擊無法轉換為現場售票與演奏實力的挫折。如何行銷終究是題外話,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音樂人的本質依然是表達。關於生存法則,我的答案是:懷著島嶼自信踏出去,關懷經過你的語言、關懷群體,我們是在變化中各自開花,那個聽起來就很壞的台灣音樂。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音樂人的本質依然是表達
◎Photo Via:淺堤 Shallow Levée, pexels, Instagram (@shallow_levee)
◎Video Via:Youtube (@ShallowLev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