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初時,Apple 照往常慣例,在 YouTube 上進行新品發表會。大家守著直播關注 iPhone 14 的時候,也有眼尖的人發現,發言、介紹產品性能的員工中女性比例提高,且都身穿西裝或休閒服。包含不同年齡層、不同族裔的女性,甚至連有孕在身的員工都捧著肚子,專業的進行講解。
女人撐起市場消費 能賺又會花的她們成市場救星 新世代女性意識高漲外,有能力賺錢,也有能力花錢的女性,對市場的貢獻不容小覷,小至購買消費品、化妝品,大至奢侈品,女人在消費市場上無役不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消費,有商機,過去市場上總流傳著一句話,女人跟小孩的錢最好賺!因為女人為人母後,只會把購物焦點轉移到小孩身
破除女性主義迷思——女人不一定要凌駕男人,女作家阿迪契告訴你自在做自己、與性別無關! 1911年3月25日,美國紐約市華盛頓廣場的內衣工廠發生火災,造成一百多名女工死亡,許多人將這場大火視為女權運動重要的轉捩點——其實早在1857年的3月8號,紡織廠的女工就已經走上街頭抗議低劣的工作環境及低薪問題,在那個女性連選
為什麼 Apple 女性員工公開發言,這件事情值得被關注呢?
科技業向來被認為是男性的天下,在公開座談會、產品發表會上,科技巨擎們幾乎清一色是男性。過往我們在3C產品、車、體育等領域中,只會看到漂亮的主持人或模特,在3C展、車展上展示產品。
她們身穿火辣的衣服,或是漂亮的小裙子,穿著打扮帶來的「高觀賞性」也讓男性凝視變得更加嚴重、更加習以為常。在本次 Apple 發表會結束後,還有男性相當疑惑,在論壇留言寫道:「為什麼 Apple 不找一些漂亮的主持人出來講解?」
在社會風氣中,沒有人會去在意發表會上講解產品的男性員工外貌如何,大家只會聚焦在口條、講解內容,還有其職位與能力。在講求男女平權的時代,Apple 展示了一個平等的態度,女性無須在產品發表會上展現「觀賞性」,與男性員工一般無二。
Apple 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保障女性在工作上,有公開發言的場合與權利。
女性跟男性事業發展的最大分水嶺,莫過於女性需要生育。女性有生育黃金期的限制,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35歲以上生產的女性是高齡產婦。35歲之前也是大多數女性,在職涯上不斷往上追求進步的時間段。女性懷孕十個月,加上生產、產後修復的休養期,幾乎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工作很有可能停滯,甚至被取代其原本職位。
Apple 並不只是在發布會上作秀而已,他們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為了擴大網羅女性人才,提供一些工作上福利。2014年時,提出替不孕症員工提供治療費用,以及女性員工懷孕或代理懷孕的補助,一個人能獲得2萬美金(約新台幣63萬元),其中項目就包含凍卵手術與儲存費用。
這個政策提出之後,正反評價相當兩極,有些人認為可以幫助女性,在職涯發展中不受生育限制;另一部分的人則認為,凍卵並不保障後續生育成功率,對於女性來說仍然是一個風險,這只是 Apple 想讓員工賣命、罔顧家庭的手段。
Agyness Deyn、Ruth Bell打破女生髮型迷思,風靡時尚圈的 Skinhead 你敢嗎?平頭造型為模特兒展現個性|公主閒聊系列| ↑左至右分別為英國女模 Adwoa Aboah、Ruth Bell、Agyness Deyn 的 Skinhead 平頭造型 2007年,英國女模 Agyn
服裝,是那把解放性別枷鎖的鑰匙 近年來,「性別」是大眾最關心卻也最具爭議的話題,它牽涉到政治,也關乎倫理;它是性向的流動,也是性別的認同。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層面,人們逐漸不再將性別侷限在男與女、陰與陽,而是出現了「跨性別」、「無性別」等名詞,「性別」本身也不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而是將重點轉移到了「
然而對於職場女性來說,多出選擇生育年齡的空間,與企業明確表態支持,才能爭取更多權益。
Apple 除了提供補助,每個女性員工在生產後,可以享有18週「有薪產假」與6週「無薪產假」,男性員工在老婆生育後則有6週「有薪育嬰假」。這些有薪假期,盡可能讓女性因生產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鼓勵男性投入育兒與家庭生活。
大部分職場環境,確實不利於女性發展,甚至有很多企業優先招募男性,或許是男性沒有生產、育兒的壓力。我們在職場道路上,總是會面臨生小孩與工作如何平衡的關卡,擔心自己是否會因為生育而失去競爭力。
Apple 作為全球的知名企業,願意率先做一個優待職場女性的榜樣,讓女性能發揮最大的職場價值,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指標。
對標台灣企業,雖依法讓女性放產假、育嬰假,卻還沒有消除對女性能力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就是要負責細心的文職工作。希望在公開發言的場合中,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高層、發言人,且不被貼上外貌身材的標籤,進而做出更多引進女性人才的政策,改善與保障女性的職場困境。
試想看看,我們女性在工作的時候,是不是曾遇上外貌帶來的不便利?或是在適婚年齡期間,遇上工作、婚姻兩難全的問題呢?
◎Photo Via: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Apple Event-September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