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做好小事才能成大事!專訪「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到法國駐村、在歐洲演出、受邀參加愛丁堡藝穗節。”


Wazaiii

2023-3-26

「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到法國駐村、在歐洲演出、受邀參加愛丁堡藝穗節,解放一切限制成就大事|Wazaiii 專訪|

身體從我們出生開始,就與我們共存乃至安息。有人說「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肢體語言會反應出我們的心理狀態,當你的身體過於緊繃的時候,心靈自然無法鬆弛奔放。


↑「小事製作」於2020年文博會「週一學校」企劃(攝影:秦大悲)

Dancer x Rapper 爆炸嘻哈女力 — Nike Chen 的一天︱Wazaiii專訪|

Dancer x Rapper 爆炸嘻哈女力 — Nike Chen 的一天︱Wazaiii專訪| 「舞者?你是指藝人身後的那群嗎?」若提及舞者這份職業,你腦海中會率先浮出什麼印象? 有別於早年社會大眾對於「跳舞」不能當飯吃的既定看法,現在熱舞社不僅在學校成為最夯社團前三名(先不要問我另外兩名是什麼),舞蹈

覺藝工作室專訪—發現非凡藝術本質│Wazaiii 專訪│

覺藝工作室專訪—發現非凡藝術本質│Wazaiii 專訪│ 都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一件隱身在不經意處的小事,不曾被仔細窺探過的平凡,皆可能是不平凡大事的開始。 驚悚、刺激、恐怖的特效電影,總是帶來震撼的感官衝擊,大家熟知的《哈利波特》佛地魔、《李屍朝鮮》、《銀河護衛隊》葛摩菈,特殊造型彷彿是劇中亮點人物,對於電

解放身體的限制:在基礎之後的自由

「我小學就有駝背的問題,媽媽把我送去學芭蕾,看能不能矯正體態,哈哈哈哈哈!」這個爽朗的笑聲來自舞團「小事製作」的藝術總監楊乃璇,一腳踏入舞蹈世界的她,沒有想過自己後來嘗試了現代舞、街舞,還能跳到街頭、跳到國家場館、甚至跳到巴黎,讓身體語言突破語言的界線。


↑「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

「以跳舞來說,我不會先討論自由,我會先討論限制,要先有限制才可以解放。」一路就讀科班的楊乃璇,從穿著束縛性較高的芭蕾舞衣,盡可能去尋找身體的中心點,再慢慢訓練四肢的延展。

芭蕾是一個相對有規範,四肢講求擺動幅度與角度的舞種,對她來說就是作為舞者的基礎:「每一種舞蹈都有屬於自己的基礎,運用在別的舞種也就會不太一樣。對我來說,在校期間,芭蕾就是我們身體語言系統的起點,是傳達內在思考的容器,先把肌肉線條以及身體語彙建構好,才有辦法傳遞身體的訊息,有了基礎日後方能處理即興。」

↑「小事製作」於2021年北美館日演出,與民同樂照片

楊乃璇提到在出國之後,會相較在國內放鬆,也更敢在路邊以拍照或舞動來表現自我,肆意地奔跑、轉圈、開心大笑:「這些可能是屬於自己的某些深層渴望,當然是心情在異地被轉換了。我覺得在課堂上是一樣的,學生來上課身體的僵硬與否那些對我來說一直都不是問題,通常是因為成人比較不好意思做動作、怕不好看,但我覺得最值得討論的是,我們因為什麼而被建構一個美的標準(框架)?」

↑「小事製作」於2021年北美館日演出,與民同樂照片

解放既定觀念的限制:在規則以外的創意

在高中舞蹈科班裡,有一個既定的「美的範疇」,身高156公分的楊乃璇,來到周圍同學平均身高165公分、48公斤的環境:「我覺得我就是一個芋頭蕃薯(大笑),我雖然被美的價值所約束了,但是我既然選擇進了科班,那我要做的努力一定不是長高吧?她們輕輕的把腳抬起來,把手舉起來怎樣都比我漂亮、比我修長,那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還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小事製作」於2021年北美館日演出,與民同樂照片

楊乃璇開始探索什麼是她可以做到的「美」,喜歡流行音樂、個子又小的她去學街舞,當她在做身體律動的時候,比高個子的人更容易掌握,高中到大學時期一直跑去校外,學了各種不同的舞種,在畢業之後,用她額外所學的東西,去建構與組織了「小事製作」這個舞團。

↑「小事製作」團體照

「小事製作」是一個生存能力很強的團體,剛開始運轉的時候沒什麼經費租教室,新生橋有個玩滑板的地方,楊乃璇看到很多跳街舞的人,拿一個音箱就在那裡練舞,她們就跟著拿了音箱去那邊練舞:「誰知道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就變成『週一學校』的企劃,我們在橋下做舞蹈練習,有些人問可不可以來加入。我説好啊!大家一起來玩。」

↑「小事製作」於2020年文博會「週一學校」企劃(攝影:秦大悲)

「週一學校」顧名思義是禮拜一練習,楊乃璇與團員們鼓勵沒有基礎的大眾來參與,無需報名跟繳費,來了以後甚至不想上課,去旁邊吃爆米花都沒關係,學員有足夠的主導權去決定要不要跟完這堂課:「街頭少了鏡子去模仿老師的動作,大家會比較放心,沒有人會去計較你跳得好不好,這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共學場域。」舞團的五個人就是一人丟五千塊,買了個大一點的音箱,每一年有策略性的籌劃與邀請老師來上課。

↑「小事製作」於2020年文博會「週一學校」企劃(攝影:秦大悲)

解放場地與舞者的限制:在群眾之間的號召力

別小看「週一學校」最初是辦在新生橋下,「小事製作」最大還曾經辦在兩廳院藝文廣場,大概有1500人左右一起跳舞,最遠的話還能到保加利亞的藝術節,去帶當地的民眾上課:「我們舞團幾個人一起移動到某個地方,就可以聚集民眾去參與這件事情,臺灣的三大場館及不同場域我們都有幸去過。」

↑「小事製作」於2019年保加利亞藝術節「週一學校」企劃

楊乃璇與「小事製作」的營運方式很靈活,他們會去思考地方的屬性。如果去新竹,就要看當地的白領放假都去哪裡;假如有機會去屏東,是不是要先跟市公所合作或申請?他們能夠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從大到小的舞台都很認真,對他們來說都是無比珍貴的機會。

↑「小事製作」於2019年保加利亞藝術節「週一學校」企劃

採訪前楊乃璇剛從法國回來,她是帶著去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作品《 Je suis en forme —— 我的老派、我的派對》這個編舞概念飛過去,沒想到有人問她可不可以去德國演出這個作品,但這個表演需要用到六個舞者!

↑楊乃璇在德國進行演出交流

「我就想說現在要怎麼辦?此刻的我不可能把臺灣人帶過來啊!所以我就先在巴黎提供一些免費的工作坊,因為我有認識的人,大家就找很多人來上我的課,上完課之後,如果他們喜歡我的課,對我有興趣,那接下來我問:『誰有興趣參與我的作品。』就簡單了。」

↑楊乃璇在德國進行演出交流

最後楊乃璇真的找了額外三個人合作,從法國到德國機票便宜很多,即使演出費全部都給舞者,自己完全沒有賺錢也沒關係,她把這個當成一次國民外交, 還去跟德國大使打招呼:「用兩千多歐元做了一個國民外交值不值得?我覺得值得。」

Club Designer 時尚買手陳怡專訪 —當個不怕受傷的彼得潘,這就是我的築夢法則|Wazaiii 專訪|

Club Designer 時尚買手陳怡專訪 —當個不怕受傷的彼得潘,這就是我的築夢法則|Wazaiii 專訪|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 十年之後,我會在哪裡? 跟著 Wazaiii 的「2020特別企劃」,一起探索,十年光陰能帶來的成長、遺憾、苦澀與榮光。 「我是陳怡,這是我的 Mas

李霽專訪─從質物霽畫的自然本質,探索藝想世界│Wazaiii 專訪│

李霽專訪─從質物霽畫的自然本質,探索藝想世界│Wazaiii 專訪│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鼓足心志,跨足多方領域,需要備足過人勇氣與大膽精神,面對冒險又未知成敗的事,空有理想卻對現實卻步的,也大有人在。 質物霽畫的創辦人──李霽老師,生長在傳統大家庭裡,外在壓力與拘束非但沒有限制他自由而豐富的思想,反而成為特

不斷從限制與約束中解放,什麼都阻止不了她

楊乃璇不只號召舞者,還會號召觀眾加入她的表演裡面:「不是從事舞蹈的人,說不定他內心想要上台嘛!我希望我們團一直把握著與民共創跟與民共享的精神,不會因為我的創作變得比較容易進入藝術殿堂就消失。如果今天沒有民眾上來跳舞,那這個我們原本預想的東西就不會成功。」

↑編舞作品《 Je suis en forme —— 我的老派、我的派對》

楊乃璇作品《 Je suis en forme 》演出形式分三個階段,她的觀眾一進場,不是坐在觀眾席上,而是坐在舞台上,舞者表演區域則是在觀眾席上面,她想要讓觀眾去體驗,身為一個表演者,坐在台上面對大家的恐懼感:「當你的眼睛打開,往外展開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當一個表演者是很困難的。」


↑編舞作品《 Je suis en forme —— 我的老派、我的派對》

第二階段是邀請所有人,陪著舞者一起拿野餐墊鋪在舞台四周,坐在舞台的邊緣看舞者跳舞,讓他們覺得看舞蹈是很輕鬆的事情,第三階段才是真的再把觀眾請回觀眾席,正式看一個劇場演出。


↑編舞作品《 Je suis en forme —— 我的老派、我的派對》

採訪過程中,我發現楊乃璇是一個很能夠突破各種限制的人,臺灣每年會送四個團隊去英國的愛丁堡藝穗節、送四個團去法國的亞維農藝術節演出,那一年她做了《五虎將》這個作品,以英文「FIGHTERS」的翻譯去展現舞者「FIGHT」的生活狀態,受邀在2021年的夏天到愛丁堡參演。


↑編舞作品《五虎將》

沒有想到2021年夏天迎來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大家討論把演出的影片變成線上觀賞的方向,但楊乃璇有不一樣的想法:「當時全世界的演唱會或知名藝文演出都是如法炮製,在線上演出訊息量暴增的時刻,一個小型舞團要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

↑疫情期間重新拍攝《五虎將》

楊乃璇與她的團隊去討論出在家裡重新拍攝的結果,當時臺灣的疫情隔離政策是一個家不能有同時超過五個人,她、導演跟燈光師,形成一個四人小組,移動到每個舞者的家裡,就算家裡只有三坪,也要在三坪的空間裡跳舞:「當時和拍攝導演吳曉蘆純粹覺得,不想要只是把作品原有的表演模式套入,但也許小事製作就是很喜歡把事情搞複雜吧?哈哈哈哈哈!至於團隊為什麼叫小事製作?那一句的意思是,把小事做好就可以成大事。」


↑新版本《五虎將》影片

楊乃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所畢業,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曾擔任臺英交換藝術家、獲三次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創作補助,兩次雲門曼菲獎學金補助赴歐美進修,2021-2022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同時獲文化部支持預計十月出發法國巴黎西帖藝術中心駐村學習六個月。與同好組成小事製作(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是個不侷限於舞蹈創作的「表演藝術合作社」,成立具備社會溝通的街頭共學「週一學校MONDAY SCHOOL」,希望用最親民、最自然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舞蹈、欣賞舞蹈,使其成為城市裡的風景。


↑「小事製作」於2020年文博會「週一學校」企劃(攝影:秦大悲)

後記:

當我要採訪一個藝術家之前,我總會很擔心他們是否有一些談話的眉角?我的訪綱夠不夠有內容?萬一真的聊不起來怎麼辦?但我意外發現楊乃璇是個很接地氣、且不受限的藝術家,她不會在過程中向我抱怨臺灣的藝文環境如何、政策如何,她會在講完她們想做的事之後,去分析為什麼可行、為什麼不可行,如何去尋找資源來讓演出圓滿落幕。

↑「小事製作」於2021年北美館日演出,與民同樂照片

不僅如此,楊乃璇還很誠懇跟我討論,如果將她知道的這一切放進講座中,是不是能讓更多藝文圈的人受到幫助?不僅執行力與號召力超群,對於藝術領域付出的熱忱,讓我願意相信,「小事製作」能一直從小事成功到大事,能替藝文圈帶來不同的影響力與價值觀。




 

 

 

◎責任編輯:張薼允  (@chxynny)
◎Photo Via:楊乃璇提供
◎YouTube:Nai-Hsuan Sunny YANG, 小事製作 LPCP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