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寶藏巖光節特別專訪─五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你探路,用創作為生活點亮不可預期的精彩。”


Wazaiii

2021-3-27

寶藏巖光節特別專訪(下)—五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你探路,用創作為生活點亮不可預期的精彩|Wazaiii 專訪|

還沒看過上集嗎?快來一起感受更多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寶藏巖光節特別專訪(上)—五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你探路,用創作為生活點亮不可預期的精彩|Wazaiii 專訪|

藝術只是安安靜靜在博物館裡、等著被人欣賞拍照打卡嗎?絕對不是!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光影、甚至以前在學校做的科學實驗,都可以跨界成為令人驚喜的創作素材。每年「寶藏巖光節」召集許多台灣當代新銳藝術家,一同激發前所未見的創意能量,為你帶來不同凡響的全新感受!

在2021年光節盛大展開之際,Wazaiii 特別邀請五位在此展出的藝術家:顧廣毅、洪梓倪、姚仲涵、洪鈞元、林瑜亮來為大家「點光」探路。有人拋下穩定工作而轉入這片綺麗花園、有人不畏社群網海默默耕耘嘗試一切可能,來自不同領域的他們都在創作路上各自努力,過程或許跌跌撞撞,但他們找到了與世界獨一無二的對話方式。就讓 Wazaiii 帶你一起好好認識這五位新世代藝術家吧!

 

 姚仲涵—用光與聲音解構日常 再造全新異世界 

藝術家很重要的特質在於,他們能從大眾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中,創造另一片天地。平日習以為常的「光」與「聲音」,就在姚仲涵的腦裡解構,哪怕是壞掉的日光燈或刺耳的噪音,他都能再造全新的異世界觸動著感官!過去我就對他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如在台灣各大藝術節展出的《光電獸》系列創作計畫,他還曾受邀金曲獎和其他國際展覽表演。今年光節展出全新的《光電獸 #21 痕跡掃描》,透過平行軸線裝置製造光影的律動,藉此反思人-建築-環境之間的依存關係。感受姚仲涵的作品,觀者既在此時此刻,又隔於時空之外,才了解其實不可預期的精采就在生活周遭。

「你所運用的創作素材是?」

『目前生活上會用到的科技、媒體、技術。如 youtube 直播、LED 燈具、數位音樂控制器、合成器,關注 starlink…..等等。未來可能會嘗試跨界流行音樂、或是把實驗音樂讓更多人可以欣賞。』

「希望透過作品帶給大家什麼影響?」

『好的影響、美的影響。我的創作屬於完全表現我所關心的內在目標,譬如光與聲音的關係、聲光與環境的關係.....。我創作的音樂不是那麼的悅耳,可能有些個性,但對我來說都是美的,可能是孤獨的美、寂靜的美、喧囂的美、暗黑的美.....,我總是希望作品在面對觀眾時,可以碰觸到觀眾的身體感官,期待自己的作品讓他們在心裡產生了一個「啊~」,然後深深埋在心裡,記得這個美。小時候不小心看到了日本導演黑澤明(Kurosawa Akira))的電影-「夢」,那對國小學生來說應該是恐怖至極的作品,但最近回想起來,不知道那深邃未明的隧道裡,是否跟我的作品美學有著一些關聯。』

「在什麼契機下決定從事藝術?」

『對我來說,創作行為發生於被定義為藝術創作之前,簡單來說,我在讓日光燈閃閃閃的時候,其實沒有去想這是不是一個藝術創作,比較像是一個材料/感官的探索。第一次正式參展是發生在北美館的「2005 異響B!AS 國巨聲音藝術展」是一個聲音藝術的徵件活動,我獲得入選與展出機會。之後開始有持續的創作與展演的機會。』

 

「創作歷程上遇過什麼困境?」

『這條路上有探索也需要呈現,呈現後反應如果是正面的,應該就是正確的。不過在2013年,我開始決定學習與製作電子音樂的時候,確實有遇到不少表現不佳的狀況,自己當然會很洩氣,但因為我是非常喜愛電子音樂的,所以會再想辦法學習、練習,或是請教朋友。必須先經過努力,才會甘心的放棄。』

「如何兼顧創作、教學和家庭?」

『一天起床之後,要先送小孩上學,然後開始教學課程或創作工作,一直到放學時間,接小孩回家,在家吃晚餐與陪伴家人。最困難的應該是時間總是不夠,不能超時的創作、不能超時的教學、不能超時的放空與睡眠,時間很破碎,但也只能組織這些時間,做最有效的安排。』

「藝術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力量?」

『藝術創作是我一定需要的,生活不能創作會很痛苦。雖然當災難發生時,藝術似乎幫不太上忙,無法解決立即的困難,但它擁有一種陪伴的力量,這種力量透過藝術家傳遞給大眾,是情緒的出口,是腦袋裡化學物質的溝通。藝術雖然不像醫學可以救人一命,或像法律可以平衡自由與秩序,但是可以成為一種陪伴、回憶、或是一段時代更無法言喻的感受。可以說社會越文明,藝術與設計也會更為重要。』

寶藏巖光節

↑《光電獸 #21 痕跡掃描》

「數位媒體和社群當道對藝術家是加分還是阻礙?」

『加分。這些事情都是為了能夠和我們的生活能夠有更緊密的結合,我的創作與生活非常有關係,也很希望藝術能夠進入生活當中,我也有藝術家的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e/1ryzQKr

 

「對於不知道自身天賦或人生方向的人,你的建議是?」

『不要完全肯定自己,也不要完全否定自己,給自己一段時間去證明,從結果、成果、朋友、師長的反應來判斷,多問一些朋友的意見,畢竟這對自己是很重要的決定,多和朋友聊一下。』

 

 洪鈞元—平靜錄像下的洶湧傷痛 溫暖縫補家庭缺口 

藝術對創作者本身代表人生歷程的總和,甚至與痛苦的過去和解,洪鈞元的作品就是以自身生命經驗出發,也令人格外感動。在他曾拍攝的錄像系列,鏡頭聚焦躺在海灘上的人臉,任由波浪拍打衝擊,安靜卻富有張力。這次光節展出的《縫—被撐開的記憶》,錄像裡兩位主角互相閱讀聆聽彼此的原生家庭故事,穿插藝術家自身過去破碎家庭的經驗。「縫」是缺口,也是修補,我佩服他勇敢面對過去並梳理成有力的創作,看似悲傷,卻也串聯起有同樣經驗的人們。相較於聲光效果強烈的影像,有些藝術家如他選擇用平靜溫暖的方式,點亮光照不到的角落,作品反而更有力量。

「從事錄像創作的契機是?」

『以前唸台南師院畫油畫,比較傳統一點。2002年看了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大概有七、八成都是錄像作品,蠻觸動我的。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外面美術館展覽跟學校學的不一樣,也思考如果要畫圖後續怎麼走,是不是有其它創作方式可以突破?我開始去借系上專門在拍活動用的 DV 攝影機,自己亂拍一通、慢慢摸索到底什麼是錄像藝術。』

↑《缺席》系列

「這樣轉變經歷過撞牆期嗎?」

『撞牆期蠻長的耶。我之前一直在找錄像創作跟自己的關係。過去太執著用美學角度去製作,沒有系統性的脈絡,和自己的關係愈來愈陌生。這幾年書寫論文、回看臺灣錄像這20、30年來的作品,才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2018年製作《缺席》系列開始回到我的生命經驗,到現在處理相關問題,才慢慢找到關聯性。』

「為什麼選擇「家」作為創作主題?」

『回顧自己的生命,才會找到創作主體性,再擴張到不同的議題。我的原生家庭比較破碎,小時候父親會對母親家暴,我所找的每一個拍攝對象也都跟我有類似的經驗,不只是單純的角色。我慢慢發現自己很關注「矛盾」:人性的矛盾、家庭的矛盾,這是我在人生經驗裡碰觸到的。』

 

「回頭剖析自我是否有過內心掙扎?」

『再回看比較像是以「觀察者」的角度,傷痛其實已經淡化了。我觀察發現華人社會不喜歡談家庭負面的事件,但這些是存在很多的,不能避而不談,不是不討論就不會發生,或是看不到就沒事。』

「過去油畫的經驗對你是包袱還是養分?」

『拍片剪片跟過去畫圖的邏輯其實有點像。雖然在影片製作剪接會有既定的流程。但還是保有蠻多過去畫圖時的那種感情。』

「你希望透過作品傳達什麼理念?」

『我想讓大家去關注每個家庭的日常關係互動。有些人會說家是溫暖的地方、家人的關係很密切,但其實「家」還有其他面向。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有些人其實沒辦法在家庭裡獲得這樣的溫暖,但他們還是很努力在生活著。』

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光節

↑《縫—被撐開的記憶》

「喜歡創作但作品卻一直沒有被看見怎麼辦?」

『其實很辛苦。很多人做到最後就會不了了之,本身要夠成熟、夠有毅力。我不是屬於太早被看見的,十幾年來一直有創作,因為這幾年展覽大家才比較有機會認識我。但我沒有去預設立場,藝術創作是我一輩子會做的事,不會在意什麼時候被看見。大部分的創作者都了解其實沒辦法掌握人生方向,能做的就是去相信、去等待自己到達適合的位置。』

這裡看更多洪鈞元的作品

|Wazaiii 專訪|范少勳開啟演員下半場,綻放青春不放過自己,「面對」才能長大

|Wazaiii 專訪|范少勳開啟演員下半場,綻放青春不放過自己,「面對」才能長大 草莓族,水蜜桃族是對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標籤,認為年輕人無法承受壓力,輕輕一壓就受不了,更別說懂得反省這件事。在 Wazaiii 這次的專訪對象身上,完全感受不到,從他的分享體悟到一件事:「雖然我做的不夠好,但只要願意聽,願意調整」,

|Wazaiii 專訪|翻轉人生 SOP 的高材生,韓寧:青春在於不後悔的「選擇」

|Wazaiii 專訪|翻轉人生 SOP 的高材生,韓寧:青春在於不後悔的「選擇」 你找到自己的「 Spark 」了嗎?皮克斯電影《靈魂急轉彎》給大家的啟發,影中主角 22 不斷的在尋找活著的意義,讓自己狂熱的事,有的人盡情綻放青春,有的人渾渾噩噩過了一生,其實沒有所謂的人生 SOP, 我們都是有選擇的!

 林瑜亮—人生充滿無奈 讓藝術成為唯一的解藥 

過去我天真相信藝術家只有全職存在,林瑜亮告訴我除了創作身分之外,他還有正職的工作。「純作藝術會餓死的話,那也不值得。」打破了過去浪漫的幻想。那動力來自哪裡?對他來說,藝術創作是不斷測試自我的挑戰之旅,是他與自己或他人相處的方式。作品《藍天、綠地與被固定的場所》,在寶藏巖的空屋裡設置裝載投影機的軌道裝置,來回縮放變形虛擬投影風景,與觀眾和整個空間交流著無聲密語。就算一個人不能以藝術維生,如果創作者與觀眾能夠像林瑜亮從中重新認識自己,那也值得了吧。

「藝術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嗎?」

 『文明透過交流、合作等活動得以成型,藝術作為訊息交流的一種方法,我覺得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品是種種交流之下的產物之一,自我實踐是藝術,一場社會行動亦是藝術,物質層面的繁榮衰敗種種現象也是藝術。』

 
 
 
 
 
 
 
 
 
 
 
 
 
 
 

Gunter:-)(@gunter.__)分享的貼文

 

「在正職工作和創作間如何取得平衡?」

 「創作雖無法得到與工作同等的收入,但重要程度也不低於工作。最困難的大概是時間的分配,以及在兩者之間自己狀態跟心境的轉換。一天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工作,晚上到睡前有什麼想法先記下來,網路上找資料,假日再好好統整,也會盡量將展覽前時間排空來好好進入創作的狀態與準備。目前創作模式並非主動的,多數是邀展跟比賽投件,也蠻幸運得到一些機會跟得獎經歷後就持續創作到現在。」

 「中間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其實我不知道有沒有正確的道路。我覺得自己是個蠻自卑的人,即便聽到有人稱讚或給予肯定,都還是覺得自己在某方面並沒有做好,承受不起這些正能量。我未必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不斷在測試自己所能承擔的能耐。』

「在藝術領域「年輕有為」和「大器晚成」哪一個比較重要?」

 『我認為是「大器晚成」。有些作品需要時間的累積才能達成,做藝術創作是一種傳達自己想法給外在的途徑,所以作品與創作者之間的連結也很重要。無論是技術經驗的累積、所見所聞或是對事物的想法,經過時間反覆催化,創作者自身與其作品的連結性才會更高與緊密。』

↑《藍天、綠地與被固定的場所》

「你的創作字典裡絕對不會出現什麼?」

 『「即興」。主要是自己個性使然,雖然常有人說即興創作更能激發出潛能,但對我來說,若準備不周全、沒進入狀況或資源不足,我只會做出垃圾。』

「未來還想嘗試什麼領域?」

 『目前的創作主要是動力裝置和動畫影像,也有畫過一些漫畫。一直想試試看做獨立製作的遊戲,近期看很多國外創作者自己做的軟膠、玩具,也想試試看。』

 
 
 
 
 
 
 
 
 
 
 
 
 
 
 

Gunter:-)(@gunter.__)分享的貼文

 

「對於不知道自身天賦或人生方向的人,你的建議是?」

『對這看似人生終極目標的困惑,大概人也只能一直處在尋找的階段掙扎吧。天賦是種運氣,就當作大樂透中獎與否看待。人生方向總是在變化,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追求。試著在一次又一次的無奈中認識自己,與自己相處。』

↑《藍天、綠地與被固定的場所》

這裡看更多林瑜亮的作品

 

 後記 

近年來在華山或是松菸的藝術展覽五花八門,許多主題元素不脫科技、新媒體,視覺效果炫目繽紛,為各路網美提供絕佳拍照點,編輯不禁產生疑惑,這些新技術的運用是不是取代了藝術家本身?是否非得透過商業的操作,才能讓大家關注這些創作者?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這樣的「打卡式展覽」,看不到藝術家本身存在的意義,感動的成分少了許多。

所幸在這次的寶藏巖光節,還是可以看見很多藝術家為了這樣的「感動」而醞釀著自己的光,不論是否被看見或被理解,若能夠觸動到觀者,就算一位也好,那樣的光仍然溫暖而珍貴。

不論是不是創作者,很多人有時候也可能像這五位藝術家懷疑過自己,我也是如此。但在這一系列訪談過後了解到,生命並非單向而是蜿蜒的分岔歧路,如果還能在每個崎嶇的轉彎點或死胡同中堅定著步伐,更了解自己多一點,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成長呢?

 

Editor / 責任編輯:陳暘(@eric_yang_chen))

◎Photo Via:姚仲涵、洪鈞元、林瑜亮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