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時尚選品店 Club Designer 創意總監陳怡專訪—Social Media 就像一把雙面刃,全看設計師跟團隊如何操作跟應用。”


Wazaiii

2017-2-6

時尚選品店 Club Designer 創意總監陳怡專訪—見證 Michael Kors 品牌成長;相中 Alexander Wang 爆紅...時裝買手的銳眼與創意,是在產業站穩的最有力籌碼|Wazaiii 專訪|

你可曾想過,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設計師,曾經也是默默耕耘的新銳設計師?當時的他們與現在有什麼不同?當時的他們,與現在的新銳設計師,差異又在哪呢?

Wazaiii邀請到 Club Designer 創意總監陳怡,身為台灣最具前瞻性時裝買手的她,在這十幾年間,從買手角度縱觀新銳市場,什麼令她最印象深刻,又或是何處改變了最多。

(以下陳怡簡稱 Yi,Wazaiii 簡稱 W)

模特兒的世代交替:凱渥創辦人-洪偉明專訪|Wazaiii 專訪|

模特兒的世代交替:凱渥創辦人-洪偉明專訪|Wazaiii 專訪|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見到洪老師。 上一次見到他,是在米蘭時裝週的秀場裡,洪老師穿著黑色中山裝,四平八穩的坐在位置上。那天W編鼓起勇氣,走上前去與老師攀談(不知哪來的膽),只見洪老師侃侃而談幾十年來在秀場內的所見所聞,抑揚頓挫,不疾不徐地說著件件

從螢光幕後到幕前,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造型師李佑群專訪|Wazaiii 專訪|

從螢光幕後到幕前,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造型師李佑群專訪|Wazaiii 專訪| 在進入這篇專訪前,W編要先自首,其實在佑群老師開始為Wazaiii撰文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個這麼能寫以及會寫的人。因為W編跟大家一樣,熟悉的是螢光幕前的李佑群老師,他總是說著每一季的流行穿搭,以及風靡世界各地的大小玩意,你是不是

W: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新銳設計師的呢?

Yi:從我結束學業,到 Club Designer 當創意總監的第一天開始!那時我剛唸完設計,心中都是天馬行空的想法,非常的跳 Tone,過去的 Club Degisner 比較商業些,而我所選的品牌都是比較有設計性的(畢竟我當時也比較年輕嘛,哈哈)。新銳設計師所丟出來的想法比較有趣,將這些點子運用在行銷或是辦活動上很有張力。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早年間,我們進了一位新銳設計師的作品,那一季的設計理念來自希區考克的電影,整個系列都是黑色衣服,讓人充滿靈感!回台灣後,我把希區考克的電影全部再看了一次,用他的經典畫面辦了一場活動,把整間店佈置得像電影院,每一桿子都是不同的電影場景(我甚至搬了個浴缸到店裡),同樣是做黑色的衣服,新銳設計師的切入點,就是有比較有趣的故事性。

W: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新銳設計師是?

Yi:是我很常提到的 Alexander Wang。十幾年前我跟媽媽一起去紐約選貨,在一間展示間的角落看見剛出道,只有一個桿子、十幾件作品的 A Wang。那時經過他時就覺得非常特別,那是將現代圖騰用印花的方式轉印在 Cashmere 羊毛服飾上的系列,我當時很驚訝,因為一般我們看見的Cashmere都是比較經典的設計,在高貴的布料上大膽前衛的設計,幾乎沒有見過。Alexander 在那個年代就翻玩起新舊衝突,讓人眼睛一亮,雖然作品少少的,但件件到位。沒想到現在他已經是一年產出四個季節系列,還曾經擔任過 Balenciaga 設計總監的熱門設計師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也滿好玩的,當年的一見鍾情果然沒錯,哈哈!

W:說到這,我想請問你對於大品牌最近大膽啟用新銳設計師這個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Yi:我覺得很棒啊,畢竟一個品牌再大再好,都不可能輝煌一輩子,一定需要新血注入啦。舊品牌加入新銳設計師不只是一個行銷手法,更多的是話題度。現在 Social Media 這麼盛行,大家習慣崇拜一個「人」,人們不再跟著品牌,而是跟著設計師走。有些老牌子已經沒人要關注了,就需要透過很會行銷自己的新銳設計師帶來新的群眾。不過這也像是一場賭局啦,成與敗,大家都在看,壓力好大,哈哈。

W:你覺得除有更多媒介能用來行銷自己,Social Media 還影響了新銳設計師什麼?

Yi:第一一定是被發現的管道啦,以前我們可能得翻雜誌,或不斷的逛街才能發現新設計(天哪想當年我不斷地在逛街),現在滑滑手機,看些媒體報導、部落客的介紹,也能找到新鮮事。但除此之外,有了 Social Media 後,大家更能看見品牌的一舉一動,像是教科書一樣,新銳設計師便在 Social Media 上一步一步跟著大品牌學習!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新品牌操作手法很成熟,很快就能夠一步到位,不過很多品牌也失去了一開始的實驗精神,變成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不論是大環境趨勢或是行銷手法,都有些大同小異,不像當年我看見 Alexander Wang 時,雖然只有少少的十件衣服,卻很驚艷。太商業或太專業有時就是少了那麼點感覺。另外,以前設計師只需要好好的待在屋子裡思考他的設計,但現在競爭者多了,有這麼多溝通渠道、行銷策略要顧,還要拋頭露面出來應酬,想想現在設計師也是挺辛苦的。所以說,Social Media 就像一把雙面刃,全看設計師跟團隊如何操作跟應用。

闖蕩江湖不迷糊!Melody 的時尚殷氏守則:數字或許決定當下,但內容決定價值:|Wazaiii 專訪|

闖蕩江湖不迷糊!Melody 的時尚殷氏守則:數字或許決定當下,但內容決定價值:|Wazaiii 專訪| W 編以前住在國外時,每晚一定會用台灣綜藝節目佐餐,以解思鄉之苦。聽家鄉的藝人們鬥嘴或說笑,讓整間屋子裡充滿談笑聲,是啊!其實這才是遊子們異國體驗背後的真正小辛酸。記得那時只要看到節目嘉賓裡有 Melody

劉軒專訪 — 叛逆到底的天才,多重斜槓身份的創意狂人:成為知識型自媒體人的「劉式軒言」|Wazaiii 專訪|

劉軒專訪 — 叛逆到底的天才,多重斜槓身份的創意狂人:成為知識型自媒體人的「劉式軒言」|Wazaiii 專訪| 你認識知名作家劉墉,但你知道他有個也極為優秀的作家兒子-劉軒嗎?你知道劉軒從頂尖的紐約哈佛心理學碩士畢業後,居然跑去當電音 DJ 嗎?並且咚ㄘ咚ㄘ的打入上流時尚圈?我們可以在許多領域看見他的名字,但究竟

W:你的意思是說,擁有更多資訊來源,反而容易失去一開始的實驗精神?

Yi:舉個例來說,我八歲的時候就跟媽媽到紐約去採購,認識那時候的一位新銳設計師叫做 Michael Kors(對,當時還很新的也還沒有 Project Runway,他還沒變成金牌評審哈哈),那時他還沒發展出第二個系列,很認真做著唯一的服裝線。20年前他在展示間裡還要親自介紹作品耶,不像現在展示間裡都只有經紀人跟銷售人員,幾乎看不到設計師蹤影。經過20幾年的洗禮,他的品牌才慢慢變成現在這個非常專業的 Michael Kors(包括品牌賣給別人,開始生產大量配件與手錶),所以他的品牌可以走得比較穩,不是一步登天。不過儘管他已經變得很商業,我們店裡進的市面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是他自己經營以及設計的第一個系列。其實就跟做 Buyer 一樣,我們都必須磨練如何在商業感跟設計感之間達到平衡,這是需要時間的。

↑陳怡與媽媽 Club Designer 創辦人高秋鴻,跟 Club Designer 在同一年誕生的陳怡,從出生便開始目睹整個時尚產業。兩人都配戴著新引進的絲巾品牌Rockins。

W:Club Designer 現在還有幾位新銳設計師呢?

Yi:Club Designer 有一個堅持,就是每一季一定會追加新的設計師,數目不一定,五個或十個都有可能。前陣子我們在紐約遇見一個新的品牌 Monse,那時他才剛出第一季,全世界只有紐約有點,歐洲、亞洲都沒有!因緣際會之下我們有了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成為全亞洲的第一個銷售點,我一眼看到就喜歡!還有我脖子上這條 Rockins 絲巾(指著脖子),也是我們在採購途中遇見的。儘管有這麼多方式能認識新品牌,有時候這些事還是講緣份的,哈哈哈。現在的品牌數目幾乎是十幾年前的十倍,秀場內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一點像大海撈針啦,但我還是很期待不斷的遇到一些熱血的新銳,不斷感受當年第一次見到 Alexander Wang 的激動。

↑關於初次遇見Monse那天的情景,陳怡還歷歷在目

後記:

時尚是件很弔詭的事,我們在求新求變的路上不斷懷念過去,追尋靈感的過程中又相信緣份(簡直跟愛情沒什麼兩樣)。聽完陳怡的產業剖析,對於新銳設計市場的更迭,你是否又有更多想法呢?新的科技的確為時尚業帶來了新的氣象,是福是禍,還很難說。為這個快潮流的市場,W編覺得有一句廣告台詞很適合:「世界越快,心則慢。」,就像 Raf Simons 儘管進了龍頭大牌,最後還是選擇到讓他自由發展,壓力較小的前衛品牌一樣,有些路經過了,才能走的更穩呢。

 

 關於陳怡 

CLUB DESIGNER 創意總監陳怡,畢業於倫敦知名學府聖馬汀藝術學院,歸國後即加入 CLUB DESIGNER,為品牌注入創意心血。從小受母親—CLUB DESIGNER 創辦人高秋鴻女士的美學涵養影響極深,陳怡的個性魅力和獨特品味在台灣時尚圈獨樹一格。

Editor /  責任編輯:李瑜

 

 

◎Photo Via:Club Designer, Wazaiii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