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知道時代是一個又一個不斷往前推進,但真正被推著走的時候,還是總帶著一些焦慮跟緊張。感覺才不久前,像我一樣90年代出生長大的千禧一代( Millennials ,又稱為 Y 世代)還是社會中的當紅炸子雞,一晃眼,下一個 Gen Z 世代嚴然已經成為社群網路的主角,偶爾還拿我們這一代開開玩笑。
↑時代不斷更迭,已進入到全新的網路世代
科技立委寶博士葛如鈞 x Wazaiii 總編輯廖秀哖「奇點對談」—AI 將如何顛覆社會?寶博士:「人應該破框去做連自己都不確定的事。」|Wazaiii 專訪| 電影《機械公敵》裡,AI 機器人遍布大街小巷;《雲端情人》中主角與 AI 助理發展感情...過去以為僅止於電影或小說的情節,如今隨科技快速發展,一切都有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虛擬科技勢不可擋,YouTube「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科技改變時代雖然是一句老話,但看近期 Apple Vision Pro 在海內外引發熱潮,就知道虛擬科技浪潮仍勢不可擋,依然有數萬種改變人類生活
作為千禧一代,其實是挺感謝的。我們的上一代對數位網路並不是那麼熟悉,而下一代成長過程中又被網路主導,卡在中間的我們,正好見證數位網路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小時候,我和幾個玩伴聚在小公園空地,玩著黑白切、紅綠燈、閃電布丁,但後來的孩子似乎不再玩這些遊戲了。此外,那時候網路不普及,小叮噹或櫻桃小丸子得守著電視看,不像現在,想在任何時間觀看什麼都可以。
↑現代娛樂已少有戶外接觸大自然的活動
直到小學三年級,開始了第一堂電腦課。當時的網路世界還非常單純,大家玩的遊戲就只有那麼幾個,論壇上討論的話題也就是那些。那個年代,網路跟現實生活的分界還是非常明確,而後來 MSN 、 MySpace 、無名小站的出現,網路上的「人設」概念才慢慢成形,也越來越依賴網路作為溝通媒介,於是兩者之間的界線也就逐漸模糊。一回神,網路與真實世界已經是密不可分。
↑網路與真實世界已密不可分
現在 AI 的興起,以及大眾探討的議題,都讓我想起當年經歷網路崛起的我們,雖然覺得新奇有趣,但難免還是有些擔心。那時候,許多人也認為網路的盛行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造成大部分人失業。說到此,不免讓我想起加拿大剛推行 ATM 時,人們也擔憂此舉會取代銀行行員的工作,讓他們丟了工作,甚至還因此上街抗議。
↑網路在當時的崛起亦受到挑戰
沒想到,網路不僅沒有讓人全然失業,卻帶來很多我們過往想都沒想過的職缺。因為經歷過那個時期,在面對 AI 時代的來臨也就不那麼焦慮,只要了解,這些科技皆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上,其實就不用太過擔心。畢竟,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去製造原本不存在的需求與供給,一個「只要再多一個什麼」,你就能更快樂的咒語,像是皮膚再白一點,再瘦一點,再多買一個包。真不知道該說是慶幸還是可悲,但是別擔心,資本主義不會允許停滯,也不會這樣輕易放過我們的。也許還不清楚未來工作模式會變成什麼模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會產生新的需求,也會有新的工作出現的。輪子上的倉鼠,不管是為了什麼,還是會一直跑下去。
↑網路創造更多全新的職業
另一個許多人討論的話題,是 AI 會不會變得太過聰明而殲滅人類,從此統治這個世界?電影常是這樣演,機器人突然有了意識,將人類趕盡殺絕。我總覺得這樣的劇情是嚇唬人的恐怖故事,老實說,我覺得那是現階段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又或著說, AI 真要取代人類的話,並不會像電影一樣,一群機器人集結起來消滅人類,因為這樣的作法實在是太浪費時間,又不符合經濟效益。
↑ AI 在訓練下有自己意識
假設今天 AI 真的發展到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意識與情緒,也有人類自古以來所有強政一樣,覺得統治世界是最重要的事情,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才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
他需要一個媒介。
就像 Siri 需要一支手機,所謂的機器人也需要一個由金屬製成的手腳與身體一樣,它才能夠展現出自己有如人類的一面,不然,它也只是一個存放在硬碟上未被使用的軟體,豪無用武之地。
而最好的媒介,其實就是你,就是我,也就是我們。
↑ AI 需要依賴媒介
與其如電影描述,用地球上有限的貴金屬資源去打造一大堆機器人來反抗人類(那也未免太浪費了),還不如將人類變得像機器人,要容易得多。我們有可以思考的腦袋,可以做出行動的四肢,這個世界上沒有更好的媒介了。人類定義自己的方式,我是誰?你是誰?其實都是由我們的行為與過往經驗堆砌而成,而當我們每天的生活與 AI 密不可分的時候,它就成為我們生命經驗的一部分。我們總是如此擔憂機器人會越來越像人類,卻從來不去討論我們是不是會變得更像機器人,實在非常弔詭。
↑我們每天的生活與 AI 已經密不可分
IG 不同使用習慣心理分析,你是哪種人?工作必需品、愛看美照獲得代理滿足感、Reels 重度沉迷...但 Instagram 是你生活中的必要嗎 ?|公主閒聊系列| 紙本宣傳物已不再是現今普羅大眾經常性使用的傳播媒體,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別說提筆寫信了,連 e-mail 都已經減少又減少,各種年齡層的人們,都不可避
Netflix《異星戰境》、《A.I.人工智慧》、《窒友梅根》...從熱門影劇看 AI 警世訊號!那些劇情都將慢慢成真? 在各大企業、新創公司紛紛提出 AI 商機的年代,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 AI )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甚至,對於「一出生就有電腦和網路」的族群來說,有
真的要統治人類的話,我猜會是這樣的,你已經不知道沒有 AI 的話,你會是怎麼樣的人。
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其實早就已經發生,也正在經歷。如果 AI 是一個類人類的意識,那麼網路也是我們集體意識的一個縮影。網路是有自己的個性的,它喜歡能即刻獲得的滿足,它有愛好(八卦新聞,窺探,腥羶色等),不喜歡的事情,遇到某個情況時會有的反應(公審,炎上),其實跟人類意識是非常相近的。但你可以想像如果生活中沒有網路的話,你會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們日常會去的地方、花時間相處的人、約會方式、未來嚮往、生活樣貌、思考模式、喜歡不喜歡的東西,全都會不一樣;既然經驗不同,我們這個人的本質也會不同,那個「我」會是怎麼樣的人呢?
↑網路是集體意識的一個縮影,我們應去思考作為人的本質
我不知道,我猜多數的人也都不知道,網路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就某個層面來說,網路已經統治了我們,而在未來,如果要被 AI 佔領,大概也是類似的模式。不一定要空降的鋼鐵機器人拿著槍指著我們,可能是一群有血有肉,但卻不記得自己曾經是誰的人。
↑未來 AI 可能會以隱形的方式入侵人類世界
而另外有一種可能,是由瑞典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 Nick Bostrom )提出的一種思想實驗,稱為「迴紋針問題」( Paperclip Maximizer )。其提到 AI 可能會在未達成目標的狀況下「不小心」造成人類滅亡。
↑學者們提出各式假說預測未來科技發展走向
假設 AI 被賦予一個目標 :生產迴紋針, AI 為了產出更多迴紋針,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把平常人類不會考慮的方法都用上了,例如用盡地球上所有資源去生產迴紋針,或著將人類趕盡殺絕,以避免人類將其關機(便無法再生產迴紋針)。這當然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思想實驗,但探討的問題本質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 AI 變得聰明到我們無法理解,用一些我們沒有想過的方式去達成目標,從計劃到執行又非常迅雷不及掩耳而來不及阻止,順而造成意外傷害的話怎麼辦呢?
↑ AI 暗藏著潛在危機
偶爾經過以前就讀的小學附近的公園,地上不再有用粉筆或小石子畫出來的跳房子(覺得有點可惜),倒也不是很想回到那個年代,畢竟網路已經是不可或缺,但有時候還是會讓人想試著記起來,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人。
↑網路是集體意識的一個縮影,我們應去思考作為人的本質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