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疏離
疫情的發生猶如網路世代的一個註腳。
專門研究世代的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說現在年輕人是屬於網路的「 I 世代」(1995-2012 年間出生者)。這群人是典型的網路原住民,在青少年期間就擁有智慧型手機、幾乎從不離線、少與同儕互動、憂鬱不安……聽起來簡直是生來就在進行「自我隔離」,是吧?
每個世代都覺得下個世代的人越來越自我,Me myself & I,也許,人們之間本來就沒有想像中這麼接近。科技先是讓人有「時不我予」之感,緊接著就會聽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說起來,也不過就是歷史不斷重複的輪迴。數位的一切相較於類比,無論是文字、聲音或影像,都更快速、匆促,難免讓他們的前輩感受到某種跟不上的距離。
如今看來,疫情更是加速了新世界的降臨。
實體的現況
這段時間朋友們都在做什麼呢?
場館的工作人員免不了要與之「共體時艱」,原先排滿活動的行事曆也已經清空。酒吧的活動雖然沒有被嚴格地禁止,但也同樣遭逢重創。至於藝人的演出邀約,也盡數遭遇延期或取消。音樂祭演出、巡迴專場、專輯發行……公司越大決策越容易傾向保守,一時之間「產業」彷彿動彈不得。
↑自 Covid-19 爆發之後,全球許多大型音樂祭紛紛延期,甚至取消舉辦。
儘管在年初人們就大概能夠預測到疫情升溫不可避免,但多數單位仍是在第二季才開始反應、規劃、借鑒(國外)。雖說當前(五月中以降)疫情似有趨緩之勢,但對於整個「產業」的衝擊、各種活動的影響至少也要持續到下半年。許多實體活動的設計與流程規劃,在將來想必會完全不同。
不過,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小團的專場本來也不太可能賺到錢,若想打平幾乎也都需要靠週邊支撐(此外,臺灣聽眾觀賞演出沒有消費飲料的習慣,中小型場館拆票機制無法做到像國外場館寬厚)。接案也辛苦,許多大大小小音樂祭,小團拿的甚至補貼油錢都不夠。因此,身邊多數的人除了樂團成員或藝人身份外,其實也都身兼另一份差事。各行各業都有,醫療從業人員、教職員、影像工作者、賣酒、賣樂器、賣音響、賣咖啡的(更多)。
虛擬的現況
雖然許多現場活動無法舉辦,但線上音樂演出、微型音樂活動(50 人以下)倒是沒有停止過。稍微分類,大概可以從「媒體/場館/藝人」三個層次來看大家怎麼度過這波疫情。
首先在媒體,在國外,像是 NPR(電台)、88rising(頻道)、Boiler Room(頻道)、Mixmag(雜誌)、Beatport(平台)這些原本便有經常性節目或直播內容的單位,在防疫期間多把原本的現場演出更改為「居家直播」,如 NPR 知名的 Tiny Desk 就改版為 Tiny Desk(Home) ;Boiler Room 也推出 Streaming From Isolation 系列活動;Mixmag 雜誌則將他們定期於各地總部舉辦的 The Lab 系列活動改為 The Lab: Home Sessions;此外電子音樂大廠 Defective Records 也號召眾 DJ 舉行線上虛擬音樂祭 Defected Virtual Festival,迄今已到了第六回。舞曲文化網站 Resident Advisor 則請各地藝人提供他們的居家隔離小丿步;國際知名的亞洲音樂推手 88rising 頻道同樣舉行線上音樂祭 ASIA RISING FOREVER(至此終於能看到一位我們熟悉的面孔:9m88)。
↑美國電台 NTR Music 知名節目 Tiny Desk 因應疫情,將原本的現場演出改成居家版 Tiny Desk Home。
↑88rising 邀請 9m88 在線上音樂祭 ASIA RISING FOREVER 擔任演唱嘉賓。
至於個別藝人或單位,能動性比起上述媒體、場地就來得高出許多。其中有幾個特別值得一提的:Taiwanese Waves 與芝加哥的 Audiotree 合作將 The Fur、王若琳、盧廣仲等三組藝人推上其 Instagram 直播節目;無妄合作社、空氣腦唱片與臺灣各地場館合作推出「Cancelled 巡迴取消」系列演出,特別之處在於若演出因故無法如期舉辦,購票者將能獲得巡演 T-Shirt,而其中一半的收益將會捐予演出場地,以助其渡過難關;最後則是由 Leo37、舞者囂張等人籌辦的 48 小時連續直播募資活動「That's My Shhh Presents From Taiwan」(影片因版權因素遭下架,見 Haniboi 提供的精彩片段)。
Maggie Rogers現象 美國民謠藝人Maggie Rogers於2016年爆紅。此前已發行兩張專輯的她,在紐約大學的音樂大師班中,因為一曲〈Alaska〉令客座講師Pharrell Williams驚豔,課程影像傳散於網路,而開始受到各方注目。兩年間受邀巡迴各地並參與SXSW、Lollapaloo
類比潮:卡式錄音帶的再生 回潮 每年四月的唱片行日(Record Store Day),今年是於4月13日舉行。這個節日從2008年開始至今,成功的帶動實體唱片銷售。最初,是在巴爾地摩,由幾個獨立唱片廠牌與唱片行共同策劃的聚會,卻在幾年後數次打破從 90 年代以來少有的單週銷售紀錄。如今,每年都會有
久候的新生
去年開始陸續有朋友注意到新興的網路廣播趨勢,開始執行大大小小的 Podcast 企劃。不過,對於 DJ 而言這種形式的媒體(若以「提供隨選自播的聲音節目」作為 Podcast 定義)其實並不陌生。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如 Mixcloud、Soundcloud 等以聲音作品為主的發表平台,只是如今的企劃較以往謹慎。在 Podcast 蔚為潮流前,我們早就都聽過秋波電台和 Waiting Room 的 Room Radio 了不是嗎?
↑推薦 Podcast:胖虎的人生相談室 ft. DSPS 樂團主唱曾稔文。
特別剾洗(khau-sé)一下朋友:曾稔文最近還成為直播節目《稔文的房間》主持人,之前真的沒察覺他這麼尬聊。事實上,這類談話節目/Podcast 也在輕鬆的氣氛下讓許多人見識樂手不為人知的一面,因為進入門檻比電台節目相對更低、社群內部聯繫也更緊密。
↑由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楊士範(馬力歐)主持的《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藉由與不同專業領域者訪談,用耳朵也能聽見百百種的人生故事。
這大概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吧!如果每個人都能嘗試各種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許也更能發覺自己的天賦、更早朝對的方向前進。相較於某些前輩們認為入門門檻降低,讓現在「滿街都 XX、OO」,拉低平均水準,我對此反倒覺得樂觀:受眾增加了,不也更表示資深工作者更有機會表現出在其專業、細節上的差異嗎?
行文至此,五月底的現在,疫情有趨緩的態勢,正好身邊友人如問題總部、榕幫、淺堤的專輯製作都進入最後階段,即將發行;林以樂(斑斑)也沒閒著,趁機推出許多新作品,包括影像配樂,還有跨國合作的〈相約夢境(夢で逢えたら)〉翻唱大瀧詠一經典。
↑林以樂(斑斑)近期翻唱了大瀧詠一的〈相約夢境(夢で逢えたら)〉,已於日本發行中。
前幾週在 THE WALL 舉辦的「扶土成牆」活動邀請了最近聲勢看漲的黑色收音機派對、石青羅林、當代電影大師,聽說最後票房成績斐然;Legacy 的大團誕生也將在六月回歸,好友樂團我是機車少女初登場想必是充滿期待。若疫情沒有延燒,下半年的在地音樂場景應該會更為精彩。
在前幾年當落日飛車與 9m88 正要起飛時,人們可能還感受不到這世代的臺灣音樂和世界有多近。如今我們已經可以習慣看到他們,或者像林以樂、周穆等人,與當初覺得遙不可及的國外藝人合作。這世代沒有與世界疏離,與此相反,他們只是與煩人的傢伙們疏離罷了。
↑即使因疫情取消了許多現場演出,獨立創作者仍可藉由社群發表新歌、與粉絲互動。
疫情趨緩的此刻,跨國藝人演出機制卻尚未復原,不如將焦點放回臺灣獨立音樂。現在就是邀請臺灣人好好地、認真地欣賞、參與在地藝人與團體的時機!
◎Photo Via:Instagram,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