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音質、可播放性……這些都並非消費者選擇「卡帶」的首要考量,重要的是「收藏實體」本身”


陳涵

2019-4-24

類比潮:卡式錄音帶的再生

回潮

每年四月的唱片行日(Record Store Day),今年是於4月13日舉行。這個節日從2008年開始至今,成功的帶動實體唱片銷售。最初,是在巴爾地摩,由幾個獨立唱片廠牌與唱片行共同策劃的聚會,卻在幾年後數次打破從 90 年代以來少有的單週銷售紀錄。如今,每年都會有許多唱片特別選在這個時間加入「唱片行日發行品」的行列。

2019 Record Store Day 發行完整清單

臺灣的類比音樂,其實過去委身地下的獨立唱片行與DJ舞曲文化絕對功不可沒,例如早年專營進口、DJ業務的交叉線唱片行(映像唱片的前身),以及後來隱身東區商辦的舞曲專門店M@M Bontique(今M@M Records),還有Hip-Hop迷的回憶:Da Project大計畫唱片(已歇業)與筆者曾服務的Urban Soul/Hone Music唱片行(已歇業)……

 

M@M RECORDS(@mmrecords_taipe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臺灣的類比音樂發展,其實過去委身地下的獨立唱片行絕對功不可沒,好比舞曲專門店M@M Bontique(今M@M Records)就是其一。

從2005年開始,由時任誠品音樂館、現為臺南「耕者有其田」唱片行經營者的許芳源,自誠品開始推廣的「黑膠文藝復興」企劃,則將黑膠唱片的復古潮推向主流,也讓原本乏人問津的老唱片逐漸飆升到了數萬元的高價。

 

(@ivo_markotic_photography)分享的貼文 張貼


↑隨著復古潮流的回歸,原本乏人問津的黑膠唱片價格也逐漸飆升。

隨著串流音樂服務的崛起,美國CD銷售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衰退,在加州地下廠牌工作的朋友也曾提醒筆者,若非因為日本市場(日本人仍然普遍接受CD),他們寧可選擇線上服務與黑膠唱片發行。黑膠唱片似乎成為各實體唱片行的唯一指望,但自從電影《星際異攻隊》的原聲混音帶《勁爆舞曲大帝國》(Awesome Mix)系列,以錄音帶形式在銷售上取得搶眼的成績後,主流媒體也逐漸開始重視卡式錄音帶(Cassette Tapes),這個1980至90年代曾在黑膠與CD之間承先啟後的載體。

↑《星際異攻隊》電影曾帶起一波卡帶復古潮

類比載體因何復興?

類比的音色有何不同?「類比音色較為溫暖,數位則更尖銳、冷冽」一般而言,這樣的形容並沒有什麼問題,但追根究底,一直以來大家在爭論所謂音質的好壞,這個問題並沒有辦法為大家對於類比聲音的偏好提供答案。

對於音質,或許可從聲音細節的保存來看。以CD的取樣標準(16 bit/44.1 kHz)而言,事實上這個標準已經能滿足大部分人耳所能聆聽的最高與最低頻率(大約 20 – 20kHz)。而在藝人進行錄音時,通常又會採用至少高一個等級的規格(例如 24bit/48kHz)。在聲音細節的保存上,類比訊號由於儲存的載體受限於聲音頻率(高低音,與聲波長度有關)、響度(音量,與聲波的幅度有關)所佔用的空間,在保存上不見得比數位檔案來得完整。

 

@lpsntapes 分享的貼文 張貼

 

此外,類比載體例如卡帶與黑膠唱片,在呈現上有所限制:高頻的聲音易造成唱針讀取的雜訊,大響度的低頻易造成跳針。因此這個載體上的聲音通常經過壓縮(compress):簡單的說,就是把過高的音量降低、過低的音量提高。在製作類比唱片的過程中,經過這樣的處理,可以有效的使在錄音時相對不明顯的聲音變得更明顯,例如一些和聲與樂器的細節表現。

↑PS Audio

↑Real Engineering

但不幸的是,在1980至2000期間,CD取代了黑膠唱片與錄音帶,成為主宰市場的載體,於是在整個90年代,發生了著名的「響度戰爭(Loudness War)」,也就是為了在有限的儲存容量內將CD的音量拉到最大,過度的應用聲音壓縮技術。過度的壓縮,意味著高低頻率的聲音的音量集中在特定範圍內,也就是說,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位置變得接近,層次相對變少且難以辨識。而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今許多線上串流音樂的原始檔案,都是根據從前的設定直接轉入。

↑影響CD品質與數位音樂聲預的響度戰爭

這便是「類比唱片音質比數位好」這說法的關鍵支持。儘管,在得到良好後製的狀態下,CD與其他數位格式的表現(理論上)不見得落後,但對於收藏家一般而言,仍傾向支持類比載體唱片載體。

時代經典

除「音質」這要素外,類比載體大多是代表特定時代的經典格式,或反映出特定文化背景。例如,特別為DJ們設計的12吋加長版混音單曲(Extended Version),反映出舞曲文化,又或者在1980至1990年代,青少年以便宜的錄音帶從收音機錄製自己喜愛曲目的自製合輯,以及Hip-Hop藝人錄製混音帶的獨特文化。

↑Stretch & Babbitto 的廣播節目是90年代許多東岸重要嘻哈藝人躍上舞台的重要媒介,嘻哈愛好者會守著電台節目,甚至自行錄音、拷貝、轉賣節目卡帶。

↑許多地下電子音樂廠牌也都是從自製卡帶專輯開始發跡,它相對可及的製作成本,讓草創初期的廠牌或藝人得以減輕銷售上的壓力。

雖然卡帶目前看來都遠不是聽者的首選載體(可參考RIAA 銷售數據),但英國舞曲雜誌《Mixmag》認為,無論音質、可播放性……這些都並非消費者選擇卡帶的首要考量,重要的是「收藏實體」本身。

 

Joe_cassette_(@joe_cassette_)分享的貼文 張貼


↑對消費者而言,選擇卡帶的首要考量為「收藏實體」本身。

另一指標性的舞曲雜誌《DJ Mag》指出,最近的錄音帶回潮(在英國,2018上半年度的銷量較前一年成長 90%。後來的《衛報》報導更顯示英國2018全年度錄音帶銷售量成長了125%),至少可看出:人們持續收藏實體的欲望,以及致敬當代Techno、工業舞曲、EBM,它們的80年代文化起源。2010年後崛起的復古蒸氣波(Vaporwave)風潮,更是與共享的80年代音樂、賽博龐克(Cyberpunk),以及D.I.Y.、Lo-Fi聲響等文化,讓大多數蒸氣波藝人在發行作品時,毫不猶豫的以卡式錄音帶為首選載體。

 

Chiching Records 奇清唱片公司(@chiching.records)分享的貼文 張貼


↑談及卡帶的回歸,當然也不可忽略來自臺灣的獨立廠牌:奇清唱片公司。

小結

唱片收藏的重要網站Discogs在去年「Cassette Store Day」(2013年起,於英國開始的運動,一如「唱片行日」,但發行載體以卡式錄音帶為主)的專題指出:大眾對於錄音帶的需求/滿足比例,在2010年之後提升一倍以上,達到238%,也就是說,每238個企圖尋找卡帶的樂迷中,僅有100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雖說Discog服務的使用者本身往往已是重度樂迷,不見得能將其數值推為大眾需求,但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大致能發現卡帶早已默默回歸。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會發現卡式錄音帶,這個過往D.I.Y.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黑膠、CD均分市場的狀態。

 

◎Photo Via:達志影像, YouTube, INSTAGRA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