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憤怒的女性之聲!「暴女龐克」將女性遭受的不平等、虐待和性騷擾都化作政治議題,她們的音樂帶有無窮女力!”


陳涵

2022-3-16

從 Bikini Kill、Bratmobile、瓢蟲樂團看高喊女力的「暴女龐克音樂」,台灣妖女高小糕:「不要男性說教!」

暴女龐克的復興

↑#MeToo 運動的開端 Alyssa Milano 對全球遭受性別歧視、性騷擾與性侵受害者的呼籲

2017年,電影大廠 Miramax 創辦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遭數十名女性於《紐約時報》和《紐約客》指控性騷擾、性侵等罪行,迫使影壇、政壇與商界紛紛與之劃清界線,撤除其職務、終止合作,甚至將曾經收受的政治獻金捐獻予慈善機構。

↑電影大廠 Miramax 創辦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

酷玩樂團 Coldplay 都要喊前輩!13個必聽英國搖滾樂團:Oasis 綠洲合唱團、Blur、The Smiths...展開史上最派音樂爭霸戰!

酷玩樂團 Coldplay 都要喊前輩!13個必聽英國搖滾樂團:Oasis 綠洲合唱團、Blur、The Smiths...展開史上最派音樂爭霸戰! 英搖(Brit-Pop)是什麼? 「迄今為止,一切存在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所有馬克思主義者琅琅上口的這段話,大概同樣可以套用在 90 年代的英倫搖

27俱樂部:艾美懷絲、超脫樂團主唱科特·柯本...音樂藝術名人難逃一死的魔咒與神話。

27俱樂部:艾美懷絲、超脫樂團主唱科特·柯本...音樂藝術名人難逃的魔咒與神話。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少年啊,成為神話吧。 ↑Kurt Cobain 在德國法蘭克福現場演出,Nov. 12,1991。 神話的起源 『對一個感性的創作者而言

這起事件後演員 Alyssa Milano 呼籲女性於社群媒體以草根教育者 Tarana Burke 所提倡的「me too」為標籤,公開分享受侵犯的經驗,以迫使大眾正視此問題的普遍存在與嚴重性。這起 #MeToo 運動從好萊塢、矽谷,延燒至全球,揭發許多過往不為人知的事件,在臺灣也有勵馨基金會於2018年響應發起的「多陪一哩路 #MeToo 大遊行,勵馨接住你」遊行活動。

↑女星 Alyssa Milano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一股在1990年代掀起巨大波瀾的龐克浪潮又再次受到注目:Riot Grrrl,暴女龐克。在電影《Moxie》(女孩要革命)中,加州樂團 The Linda Lindas 翻唱的正是開啟這場女性主義運動的樂團 Bikini Kill 最廣為人知的「國歌」─《Rebel Girl》。事實上,每當人們想起「憤怒的女性之聲」,人們便需要再一次尋找 Riot Grrrl。

↑The Linda Lindas 翻唱樂團 Bikini Kill 的《Rebel Girl》

暴女的興起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 Kristen Schilt 指出1990年代的暴女龐克運動是針對「龐克場景中的性別歧視」所做出的回應,英國龐克 D.I.Y. 小誌(zine)的重要發行者 Mark Perry 甚至曾說過:「龐克可不是小女孩,要是到了緊要關頭讓我們別無選擇,那我們只好還擊……」而康乃狄克大學社會學者 Malaena Taylor 也指出,以「grrrl」取代「girl」是發起人之一,Bikini Kill 的鼓手 Tobi Vail 為了表達對於龐克和獨立搖滾圈子裡頭的父權制的憤怒。

↑Bikini Kill 藉著暴女龐克表達了對父權制的憤怒

在 Bikini Kill 為了宣傳演出而創辦的同名小誌,一篇名為〈Riot Grrrl Manifesto〉(暴女宣言)文字中提到暴女龐克的存在必要:生命不僅僅是身體的存活,更是精神和文化的生活,而暴女龐克革命正是為了拯救後者。Schilt 指出透過閱讀暴女龐克風潮下迅速增加的小誌,女孩們便有辦法將他們個人生命經驗中遭遇的種族主義、虐待和性騷擾,轉化為一種政治議題,而非僅止是一件一件孤立的個案。

↑暴女龐克讓女孩可以把生命中遭遇的種族主義、虐待和性騷擾,轉化為一種政治議題

換言之,正如當 Taylor 在評價作為一種音樂類型的暴女龐克時所指出的:這個類型音樂著重在賦權(empowerment)更甚於音樂的才華。也正如龐克搖滾樂的原初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夠玩自己的音樂,而不是強調樂手的超群技術。政治意義是這類樂種存在的必要條件。


↑暴女龐克著重在賦權,更甚於音樂的才華

暴女的小誌文化正如今日社群媒體的 #MeToo 運動,透過閱讀和資訊的揭露,鼓舞並集結女性的力量,作為政治訴求並改變生存環境。兩者在不同世代也都被視為女性主義潮流的關鍵力量。

暴女龐克、女孩力量以及後續影響

以暴女龐克代表樂團 Bikini Kill 為指標,從樂團成軍至主流媒體揭露報導、遭部份樂迷妖魔化、招致仇恨、鬧場,最後在1992年開始進行媒體抵制,拒絕受訪。一般認為 Riot Grrrl 的運動在1990年代中期逐漸式微,Schilt 指出在當時(1995-96年左右),主流媒體開發出另一種「憤怒女人」(angry women)歌手如 Alanis Morissette、Fiona Apple……等,他們在應對媒體的態度和身體形象上,都與龐克暴女大相逕庭。

↑Alanis Morissette 歌曲《Ironic》MV

 

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以新型態的女團,如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的「Girl Power!」口號來吸引年輕女性,但 Schilt 評價流行音樂中的憤怒女性就像是電影《致命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的葛倫克羅絲(Glenn Close),像個無法面對男性拒絕的、(精神)不穩定的女人,也批評辣妹合唱團無法像暴女龐克透過小誌、互助團體、組織樂團等更多的實踐來進一步賦權,因此他們所喊的「Girl Power!」口號也是空洞的。

↑辣妹合唱團被批評無法實踐賦權

儘管如此,人們也無法否認暴女對於音樂世界帶來的衝擊。早期樂團除 Bikini Kill,其友團 Bratmobile 和 Heavens to Betsy……等,各自擁有小誌和社群。他們對於1990年代的噪音、龐克、油漬搖滾都有直接的影響。

↑先看看 Bikini Kill 於1992生猛的經典現場演出

Bikini Kill(Kathleen Hanna [vo/gt]、Tobi Vail [dm]、Kathi Wilcox [ba]):他們是 Riot Grrrl 的核心,除了《Bikini Kill》小誌之外,鼓手 Tobi Vail 也發行自己的小誌《Jigsaw》。此外,他們也與油漬搖滾樂團 Nirvana 極為親密,經典歌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是一回 Kathleen Hanna 喝醉在 Kurt Cobain 公寓牆上隨意塗鴉的字句。

↑Kathleen Hanna 回憶及演出《Smells Like Teen Spirit》

↑Kathleen Hanna 在 Bikini Kill 解散之後的樂團 Le Tigre 更有跳舞龐克的取向

 

Bratmobile(Allison Wolfe [vo]、Molly Neuman [dm]、Erin Smith [gt]):主唱 Allison Wolfe、Molly Neuman 在樂團成立前就在做小誌,他是《Girl Germs》的主理者,透過小誌批評在龐克音樂場景中的白人特權(white privilege)。後來 Neuman 和 Smith 都成為唱片廠牌 Lookout Records 管理者,在廠牌結束營運後,Neuman 現在成了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的音樂部門負責人。

↑Bratmobile《the Jabberjaw》現場

Heavens to Betsy(Corin Tucker [vo/gt]、Tracy Sawyer [dm]):與前述兩團相同,都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奧林匹亞(Olympia),樂評網站 Allmusic.com 稱之為「(美國)西北的暴女之聲」。主唱 Corin Tucker 後來與另一暴女團 Excuse 17 成員 Carrie Brownstein 共組的 Sleater-Kinney 評價較這組初代暴女團更高,然而 Heavens to Betsy 同樣有令人無法忽視的經典《Calculated》。

↑少數在暴女龐克中的慢版歌曲,探討的主題也是以內自省的方式觸及前兩團中相對少見的種族問題

↑Sleater-Kinney 自1994年活躍至今(2005-15年休團),2021 發行第十張專輯《Path of Wellness》並於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Tiny Desk」節目演出

俄羅斯 Pussy Riot:在 #MeToo 之前,俄羅斯的 Pussy Riot 應該是網路原生世代最早重溫暴女搖滾的重要時刻:2012年由於在俄羅斯東正教會前反普丁的快閃行動,他們被以暴動罪名判處2年有期徒刑。他們認同暴女龐克的理念,透過音樂挑戰俄羅斯的恐同日常和家父長制。在去年他們再次因參與俄羅斯人反普丁的示威活動被捕,可見以下的 VICE 訪談。

↑VICE 訪談參與俄羅斯人反普丁的示威活動

西洋音樂王子Prince跨靈魂樂、放克、搖滾等多種樂風,為後代眾多巨星的啟蒙者

西洋音樂王子Prince跨靈魂樂、放克、搖滾等多種樂風,為後代眾多巨星的啟蒙者 歌王者眾,王子獨一 「這世界有許多的王……但我們只有唯一一個王子。」 Alicia Keys 在為 Prince 於 2004 年進入搖滾樂名人堂的引言說道: 2001 年自己的首張專輯《Songs in A Mi

從街頭潮流演變為主流文化的最佳範例─龐克煙燻妝

從街頭潮流演變為主流文化的最佳範例─龐克煙燻妝 流行,有時是從伸展台影響到街頭,有時則反過來,從街頭次文化發聲,反滲透回高端時尚領域。而從龐克、歌德風格衍生出來的煙燻妝,就是一個街頭潮流介入主流的最佳範例。 始於七零年代末,在八零年代初達到高峰的龐克搖滾,源自於英國經濟蕭條而引發的一系列無政府主義以及反資本

誤訪臺灣妖女高小糕

在臺灣,白目樂隊應該是少數具有性別政治意識、認同暴女龐克的樂團。他們曾於2008年獲得海洋音樂祭大賞,簽約添翼唱片發行《可笑的一天》專輯與《史霹靂秋龐克》EP,於 2021年初結束合約。主唱高小糕現正就讀研究所,甘願在工作、樂團和學業之間慘遭三方夾殺。因為這次暴女專題,諮詢時聊了起來,發現她竟能在這種忙碌的狀態下分出心力要自創新廠牌、發行單曲!

↑白目樂隊《可笑的一天》MV

「我大學被退學,唸師大國文。現在唸世新性別所。女性主義是這樣,激進理論擺得出來,可是我也還在實踐之中撞牆,就還是有一點斷裂。」

接著她說想找我開讀書會、變學霸,我只好先把以前老師開給我的書單塞給她,先搞定我對臺灣暴女龐克的疑惑再說……

「(有個)有點龐克的女主唱妹妹……夢遺如來,但也不算暴女……暴女太硬,我覺得到我這個世代就沒了(例如:Go Chic、強迫女孩,其中強迫女孩相對女性主義認同比較弱,但他們以女性自身經驗出發就很重要。」

↑夢遺如來《新警察故事》(2020)「要搞定臺北市!」

↑Go Chic《Cultural Supervisor》(2012)

↑強迫女孩《屎人》(2012)

「我這次也沒有說自己是暴女了,暴不起來太難做,還一堆人寫成『爆』(幹,這十年一直沒人搞懂過)。BB 彈也是龐克,可是也不會說自己是暴女……瓢蟲吧,真的90年代……」

「Go Chic 是(加拿大跳舞龐克教母)Peaches 的血脈;Bikini Kill、Le Tigre 是我。《死男孩》還沒給添翼簽之前有用鼓機做一些龐克的歌……」小糕話鋒一轉:「啊啊!那我新歌給你聽,你幫我寫推薦!我先給你試聽的……」我尚來不及反應,連結已奉上。

↑高小糕《我心龐克 LOVE IS PUNK》(2021)

「我下一首會做 Synth Pop,不會想把自己定位在龐克了,想慢慢轉型、想做什麼音樂就做什麼。第一首做龐克,之後 Synth Pop,再之後再說。原本打算一口氣發三首,在之後三首歌想投看看補助,但是現在預算爆掉只能做兩首……我燒完存款在信貸中。」

玩團的都要這麼硬嗎?不禁有點同情……「那再幫我寫我的廠牌……」喔不,這人是暴女,不能同情。

↑白目樂隊主唱高小糕

「我的立意是,覺得臺灣廠牌都蠻兄弟的,一群噁男利益搞在一起,所以想說給臺灣獨立音樂圈一個新的選擇吧。我還沒想好文案,但白話說就是『嫩屄』。中間那個是陰道眼,上面「^」是貓耳朵。希望臺灣異性戀男子好好去研究前戲,以及不要『男性說教』。」我後來搞懂她是說男生不要一副自己比較專業的樣子去教訓女生。

「我還想要辦一個音樂祭,因為臺灣的音樂祭都很陽剛,很強調『尻一發』,所以我就想要以一個跟相對於男性那種尻槍文化的東西做對比,就是『凱格爾運動』。」

↑白目樂隊主唱高小糕

「你知道什麼是凱格爾運動嗎?」

「我有查……」接下來一系列閒聊略過,談到用 Tinder 找團員的經驗,高小糕像是突然想到什麼。

「剛想到可以這樣宣傳,馬上換照片!也有一些饒舌團在 Tinder 下廣告,我覺得很聰明,我也應該研究一下。嘻哈圈有個強項就是他們的 Brotherhood,互相拉抬都拉抬得很好,這樣力量真的比較大。我很缺這個。」

問起她之前主持的經驗,現在獨立音樂圈當紅節目《瞎槓》前身,還有貴人散步音樂節的特別節目,這些難道沒有幫助嗎?

「我覺得沒有,其他人不知道怎樣,但我確定沒有,也沒有辦法準備演出,因為那需要組織一個團隊(樂團),暫時吃不消。」

最後跟她交待了一下我應該還是寫暴女為主。

↑《瞎槓 LIVE HOUSE》Feat. 高小糕

「後面可以轉成妖女,我現在從一個臺灣人不懂的(暴女)轉一個大家都懂的妖女。」

妖女有比較好懂?

「然後臺灣一定要寫瓢蟲樂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第一看到瓢蟲簡直,瘋掉,我聽的那些 Bikini Kill 都比不上一次瓢蟲現場,真的直接炸掉。」

好吧。雖然在90年代我是個 Hip-Hop 囝,但會忠實傳達受訪者的意思。下面我們就以瓢蟲結束這回合。

↑瓢蟲《國王的飛馬》現場演出

 

 

◎Photo Via:達志影像, FACEBOOK (@高小糕), TWITTER (@Alyssa_Milano)

◎Video Via:YOUTUBE (Still Watching Netflix, Alanis Morissette, Digital Love, prophetofog, OurHitParade, LeTigreWorld, HORNSS, Kill Rock Stars, NPR Music, VICE News, broca97, 瞎槓 Shotgun, 高小糕 Gao Xiao Gao, 巴頓芬克, BB彈樂團 BB BOMB, 黃元懋, Sarah Wen, 夢遺如來, TheWhiteEyesBand 白目樂隊)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