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聊聊「兒歌」吧!
↑許多人在小時候一定都有聽過兒歌
當然,在聊兒歌之前讓我們先「聊」一下:什麼是「兒歌」?過去在討論兒歌的時候研究者首先面對的幾乎都是關於兒歌的定義問題,到底什麼是兒歌?論者經常從「歌與謠」;「童謠與歌謠」;「兒歌與童謠」的幾組差異……等論點切入,一路從《詩經》、《說文解字》、《爾雅》、《漢書》……等古籍羅列引述,至近代晚清民初大家如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討論,進而梳理脈絡。簡言之:歌與謠的差異在於是否「合樂」,也就是是否有伴奏;歌謠是貼近生活、普羅大眾的、民間的;童謠又經常在傳統典籍中隱含了政治寓意。總之,再更簡化一些,童謠屬於民謠的一種,而兒歌又特指具有音樂伴奏者。
↑歌謠是貼近生活的
電子音樂先鋒坂本龍一沒有離開!Yellow Magic Orchestra 與 Kraftwerk 用科技帶來變革,讓音樂突破文化隔閡、流傳不斷! 科技 說起電子音樂,日本的 Yellow Magic Orchestra(成員亦廣為聽眾熟知,包括細野晴臣、2023 年初甫逝世的高橋幸宏,以及甫宣告個人最終演
全球百大 DJ 特輯!3大電音天才 Marshmello、Alan Walker、Martin Garrix 的誕生,與不為人知的蛻變之路! 甫完成已故電音鬼才 Avicii 的逝世紀念文章,才發現自己對電音領域的興致,遠大於僅認識那些遠近馳名的歌,而是想更加認識這些將電子音樂運籌帷幄的天才們譜出的人生,好巧不巧
被尊為「電子音樂之父」的現代音樂作曲家瓦雷茲(Edgard Varèse,1883-1965)認為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響(organized sound)」,《迷戀音樂的腦》一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則進一步指出雖然某一群人的音樂對於其它人而言是噪音,但「只要我們能了解它的內在結構、組織方式,每種聲音都有成為音樂的潛力」。在一則《紐時專訪》,列維廷說:「我們在五歲的時候就都是音樂專家了。」因為我們都能夠輕易的透過音色和節奏,在極短時間之內辨識出自己曾接觸到的流行音樂。
↑丹尼爾.列維廷 —《迷戀音樂的腦》
「某群人的音樂對其他人而言是噪音」……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獄警用連續播放〈Baby Shark〉做為凌遲囚犯的手段,造成犯人死亡而爆上新聞。
↑〈Baby Shark〉的報導
音樂對於兒童的社交、學習、語言以至於推理能力等都有正面影響。過去學者經常認為藝術、音樂等創作相關能力與控制感性的右腦更有關係,但根據丹尼爾.列維廷的研究,音樂活動和人類左右腦甚至所有已知的腦部運作皆有關連。
「每個人在五歲時都已是音樂專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邀請黎巴嫩幼兒音樂教育學者 Ibrahim Baltagi 進行解說,人類在母體懷孕 16-18 週就已經發展出聽覺,而在 24 週的胎兒已經能夠對聲音產生反應;即將臨盆的前幾週他們甚至已經能夠便是母親的聲音、母語和一些簡單的詞彙與節奏,對於音樂的反應也能在第三孕期的時候發展出來。Baltagi 指出緩慢輕柔且重複性的音樂以緩和心跳,能令人冷靜與進行深層呼吸—搖籃曲的英文「Lullaby」正來自家長哄孩子睡覺時重複的「嚕嚕」和「啦啦」發聲。
↑鳳飛飛-〈心肝寶貝〉
↑Mattea Musso-〈Lalla lalla aut dormi aut lacte〉
這首 18 世紀的法國兒歌〈Ah, vous dirais-je, Maman〉(媽媽請聽我說),在 1778 年由莫札特改編為俗稱「小星星變奏曲」的〈12 Variationen über ein französisches Lied "Ah, vous dirai-je, maman"〉,可譯為「法國歌曲〈媽媽請聽我說〉的 12 段變奏曲」,我想我們還是稱它為〈小星星變奏曲〉吧!
↑莫札特-〈小星星變奏曲〉
臺灣在日治時期便已接觸到現代化的兒童教育,當時的日本化教育讓人們對於日本的兒歌如:〈桃太郎〉、〈大象〉、〈兔與龜〉、〈下雨天〉……等故事與旋律皆能朗朗上口。二戰後,民國政府推廣北京話的國語,兒歌教材的真空,便在游彌堅(1897-1971)創辦、呂泉生(1916-2008)主編的《新選歌謠》(1952-60)集眾人之力彌補上。這時期,在呂的號召、募集下,孕生了許多至今仍為人傳唱的兒歌,如:〈造飛機〉(詞:蕭良正;曲:吳開芽)、〈三輪車〉(詞:民間唸謠;曲:陳石松)、〈妹妹背著洋娃娃〉(詞:周伯陽;曲:蘇春濤)、〈只要我長大〉(詞曲:白景山)……等,影響深遠。
↑經典兒歌〈妹妹背著洋娃娃〉
阿爆、曹雅雯、珂拉琪…7大臺灣非華語流行新聲代,跳脫框架唱出新臺灣流行與認同 曾在一次訪問中跟落日飛車主唱曾國宏聊到關於音樂和語言,他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初階的語言,而透過語種來分類音樂其實帶有某種「詞先決」的成見,也就是說:重視文字化的語言,勝過抽象的、共同感受的音樂本身。當時的他們拒絕把自己侷限在「華語流行音
20首日本動畫主題曲:《灌籃高手》、《七龍珠 GT》、《數碼寶貝》...陪伴童年的日文歌,前奏一下就想哭! 講到日本卡通,除精彩的劇情引人入勝,主題曲或是片尾曲亦是精髓之一。今回,Wazaiii 便整理出20部經典日本卡通,除簡述其故事內容之外,也會同步放送其主題曲(片尾曲),當然,若沒看過這些卡通,我們挑選出的
1987 年在丘丘合唱團解散後,金智娟加盟飛碟唱片發行《開心女孩》專輯,做為電影《新桃太郎》主題曲的〈千年的神話〉,前奏與尾奏處皆能聽見取自〈桃太郎〉的旋律融合於 1980 年代的合成器流行樂(Synth Pop)風格之中。
↑金智娟-〈千年的神話〉
1970 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與民歌運動鼓勵了當時的青年以新的「鄉土音樂」觀點切入童謠與兒歌,例如曾參與金韻獎的簡上仁受民俗唸謠所啟發的〈正月調〉就在第一屆獲得金韻獎作曲獎,在演唱的同時也深入研究臺灣歌謠與民俗音樂,創作許多針對兒童教育的歌曲,並在 1990 以《臺灣的囝仔歌》奪得金鼎獎的優良唱片獎項。
↑簡上仁-《臺灣的囝仔歌》
簡上仁自 1977 年起以民歌手的身份參與臺灣音樂研究迄今超過 40 年,他與李泰祥合作的《臺灣的囝仔歌》系列專輯,收錄經典和改編的臺灣兒歌,已成時代經典。
↑簡上仁-〈丟丟銅仔〉
1967 由葉明龍改寫詞、黃敏作曲的〈西北雨直直落〉,歌詞系譜可追溯至近代閩南唸謠〈天烏烏〉,〈天烏烏〉的原型最晚於 20 世紀初期便已廣泛流傳於臺灣的福佬族群。簡上仁《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一書分析 1966 年林福裕作曲的〈天黑黑〉,認為其音樂旋律與語言的聲調、音節皆近。中興大學中文系的林仁昱教授認為,這是〈天黑黑〉一曲能夠擴散並走向流行化的關鍵。
↑〈西北雨直直落〉
到了 2000 年,華納唱片發行孫燕姿〈天黑黑〉又受到流行歌曲採樣、重寫,以童謠的旋律和歌詞召喚未經世事的純真童年,以對比經歷情感挫折的女主角。
↑孫燕姿〈天黑黑〉
無論是編曲、概念複雜的流行音樂的(訴求聽眾)兒童化;或者編曲與概念簡單的兒童音樂(訴求聽眾)流行化、大眾化,例如自 1970-80 年代趙詠華(松江兒童合唱團)〈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小天使〉;金智娟〈虎姑婆〉(與丘丘合唱團)、前述〈千年的傳說〉;陶大偉與孫越〈朋友歌〉、〈小人物狂想曲〉、〈生龍活虎打衝鋒〉,到 1990 年代徐懷鈺〈飛起來〉、〈怪獸〉;范曉萱自〈你的甜蜜〉至其「小魔女」系列專輯翻唱許多經典動畫歌曲。前述歌手的影視節目配樂獲得成功,到後來專業化設計的兒童節目與頻道,兒童歌曲形塑了不同世代的集體認同。
↑范曉萱〈你的甜蜜〉
(不知為什麼當時這首歌會被用作臺灣版《家有賤狗》的動畫片尾曲,但它開啟了往後更多臺灣流行音樂與動畫的合作。我很清楚的記得大家……包括我自己,當時有多喜歡這首歌曲,1996,升國中這年,也突然就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兒童。)
◎Photo Via:pexels ,INSTAGRAM(@hippieren924)
◎Video Via:YouTube(@twsongs ,@FTV_TaiwanLectureHall ,@LinfairRecords ,@TimelessMusicAsia ,@user-tx5wh9xd1s ,@beckybunny9339 ,@grandoldpartisan8170 ,@acquarecords ,@NB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