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鬥陣俱樂部》、《黑色追緝令》、《花火》...黑色喜劇怎麼配樂?讓影像和音樂在有限性與衝擊中催生幽默!”


陳涵

2024-4-11

黑色喜劇裡細思極恐的配樂:《鬥陣俱樂部》、《黑色追緝令》、《花火》...讓幽默、荒謬、突兀成為獨有的協調!

這次,想和大家聊聊喜劇片配樂……特別是那些充滿酷哥酷姊、冷面笑匠的黑色喜劇電影。

↑1999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

《第凡內早餐》、《粉紅豹》、《龍貓》那些導演和配樂的神組合,一秒喚醒經典劇情片段

《第凡內早餐》、《粉紅豹》、《龍貓》那些導演和配樂的神組合,一秒喚醒經典劇情片段 在默片時期,電影導演與片商就已經注意到音樂的重要性,在考量很多電影院在隨片解說劇情的辯士之外,並沒有自備的樂團或管風琴之後,開始研發電影的聲音系統,例如與電影同時播放的留聲機,乃至直接印在膠捲齒孔旁的原聲帶。電影配樂早年並不受重視,

聽蔡依林、五月天變俗氣,deca joins 才是好品味?主流 vs 獨立音樂到底差在哪?

聽蔡依林、五月天變俗氣,deca joins 才是好品味?主流 vs 獨立音樂到底差在哪? 主流與獨立音樂,一條逐漸模糊的界線 妳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穿著冷色系的衣服,講著冷門的話題,看著冷門的書,時至今日,已經沒人買 cd 了,還是會去逛逛誠品音樂。是的,這就是獨立音樂存在的價值,讓聽的人感覺獨特,讓買的

讓我們先討論媒體。如我在過去的文章裡曾引述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觀點,「電影是造假的藝術」,這位法國媒體理論大師與他的論文評審委員巴特(Roland Barthes)皆認為電影是種假象(illusion),後者認為電影的連續性使得人們無法像欣賞一張靜止的照片時那樣沉思,然而前者卻認為這樣的假象具有突破現實侷限的諷刺性。德國哲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同樣認為電影「不能被捕獲」(或以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 的話來說,「無法集中的感官知覺」、相對於欣賞繪畫時做足準備專心迎接作品的「散心」,也就是說電影讓人無法以預期的任何先入之見來欣賞)的連續性為觀眾帶來「震驚」,進而改變人們僵化已久的習慣。

↑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

這是最清楚的一次提示,而自從泰勒的身份揭露,整個故事劇情便如雲霄飛車般急轉直下。《鬥陣俱樂部》(1999)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小眾經典。戲裡主角被自己的假象牽著走;在戲外我們被導演創造的假象牽著走,並震驚於開始時並未預期的事件。配樂由英國碎拍舞曲(breakbeat)製作人二人組「Dust Brothers」負責,以碎拍舞曲、緩拍電子(downtempo)、神遊舞曲(trip-hop)為主要風格。


↑歌曲 The Dust Brothers 《Fight Club' Original Soundtrack》

電影這種傳播媒體,是能夠以假像撼動現實的表現形式。因而它所著重的點並非事物的真假,反倒是撼動現實世界的潛力。另一方面,電影配樂,就與班雅明過從甚密的同輩德國哲人阿多諾(Theodor Adorno)而言,正是一種能夠為觀眾與影像拉出一段心理距離、創造反思空間的非典型創造。臺大哲學系羅名珍老師於〈從錯誤的共在中分離:阿多諾論電影作為社會啟蒙的媒介〉一文指出,電影配樂就像是一種「臥底於敵營的藝術」,它「……在服膺商業電影票房要求的律則下,藉由其對於技術的卓越掌控,在不引起反抗的狀況下,趁隙鬆動電影中僵化的制式範式。」

↑電影《HANA-BI》(1997)

北野武執導、久石讓配樂的電影《花火》,於 1997 年上映,為他奪得一座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配樂的突然中斷、愣著頭沒禮貌的傢伙、不發一語以行動表明狠勁的主角,對違規者的過度懲罰反映出對道德的過度重視……在被他逗笑後觀眾也知道這不是一般人。

↑Joe Hisaishi -《HANA-BI》

↑電影《HANA-BI》劇照

從 Bikini Kill、Bratmobile、瓢蟲樂團看高喊女力的「暴女龐克音樂」,台灣妖女高小糕:「不要男性說教!」

從 Bikini Kill、Bratmobile、瓢蟲樂團看高喊女力的「暴女龐克音樂」,台灣妖女高小糕:「不要男性說教!」 暴女龐克的復興 If you’ve been sexually harassed or assaulted write ‘me too’ as a reply to this tw

Donna Summer金曲循環 + Queen of Disco穿搭 = 制霸跨年派對

Donna Summer金曲循環 + Queen of Disco穿搭 = 制霸跨年派對 不堪回首的2020年終於快結束了!時序即將來到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你我有絕對的理由值得開心慶祝。等不及迎新送舊,計畫著跨年派對的同時,12/31也是身處天堂的美國迪斯可女王 Donna Summer 唐娜桑默的生日。

我們總能夠不斷地發現,好電影正是透過將受眾帶領至某種與既定規範不協調的狀態內、使觀影者感受到衝擊,以此改變人們的想法。就阿多諾而言,受影像牽制著的電影音樂總是「……在原則上都有著幽默/玩笑的元素」,透過承認自己受影像限制的處境,音樂在「自我的揚棄」中遊戲,並突顯出當代資本主義所頌揚的個人主義之虛偽。羅名珍將這種雖然受限卻又能夠創造的姿態連結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於幽默的剖析「幽默者是不退縮的,他是固執的……其面對不利的現實處境仍能夠主張其自身。」

↑電影《地下社會》

「在逆境中昂首挺立」,做為幽默的元素,literally。來自波士尼亞的導演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在近年陷入支持普丁和戰爭的輿論困境中,然而 1995 年的這部《地下社會》仍是影視經典。布雷哥維奇(Goran Bregovic)與他數次合作,在其電影中為他帶入許多突顯荒謬的巴爾幹羅姆人(吉普賽)音樂元素。

↑音樂 Goran Bregovic《Underground Cocek》

用最簡化的說法來講,承認身處有限的逆境、保持幽默、創造自己的話語空間,讓影像與音樂保持著某種不協調,反而是好的電影配樂。從佛洛伊德的幽默觀,我們進一步討論法國精神分析理論家拉岡(Jacques Lacan)對喜劇角色的理解亦出於對某一階段自己的鏡像誤認所產生的偏執行為。熟悉拉岡精神分析的斯洛維尼亞哲學家紀杰克(Slavoj Žižek)酷愛引用老蘇聯時代笑話,其中一篇有關勞改營的笑話正是透過犯人本身的荒謬言論做梗:「我知道上帝不存在,但上帝知道祂自己不存在嗎?」就像犯人始終沒有從他無意識的行為中脫離神,紀杰克直指問題核心:神就是無意識(God is unconscious)。讓笑話成立的原因在於即使在理性或科學的層次上人們「已經知道」,而且不再「迷信」,但他們仍然依循著信仰而行動。

↑電影《黑色追緝令》

《黑色追緝令》(1994)這部黑色喜劇經典提供我們的是一個幾乎沒有最高權力存在的世界,在其中揭示的形形色色人物各有自己光怪陸離的信仰、遵循著他們自己的行為法則,因此在這個片段裡我們都會為黑幫老大與拳擊手的權力翻轉而津津樂道,也為了重新取得的平衡而暫得舒緩。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影像經常混雜致敬「義式西部片」、「黑人剝削片」、「邵氏武俠片與功夫片」、「日本武士片」等電影,猶如一部影像的「混音帶」(mixtape),其電影音樂也往往源自上述靈感,無論是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的經典西部片配樂或 1960-70 的衝浪搖滾樂、節奏藍調或者靈魂樂,都是其取材對象。如上述片段搭配的就是加州衝浪樂隊The Revels 的〈Comanche〉。

↑電影配樂Comanche

紀杰克的斯洛維尼亞哲學同儕祖班契奇(Alenka Zupančič)認為喜劇必須要從人存在的有限性和他的物質性當中才能發生,必須要墮落到人類世俗又充滿限制的世界中才會發生。相對於悲劇所追求的抽象精神與無限性,喜劇則從有限性和看似庸俗的具體事物開始,而且越是粗俗越是滋養。祖班契奇稱之為一種「噁心的唯物論(gross materialism)」。

↑電影《偷拐搶騙》

蓋.瑞奇(Guy Ritchie)的《偷拐搶騙》(2000)同樣是個各方派系角力、無秩序可言的場景,當然,也不會去追求什麼崇高的理想或價值。在這幾方勢力中,也是看起來最為平凡而卑微的羅姆人游居者的暴力/權力翻轉最讓大快人心。英國導演的配樂明顯帶著能夠與影像分庭抗禮、同樣龍蛇雜處的風味,包含羅姆人音樂、酸爵士(Acid Jazz)、碎拍舞曲、英搖、實驗電子、緩拍、Dub 雷鬼……等,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場景、族群和事件。

 

 

◎Photo Via: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Movie clips、Ollie、Joe Hisaishi Official、TheViljuska、Miramax、The Revels - 主題、ironmeadz、Akz Vicio)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