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Dream Pop 的歌詞歌頌著欣喜若狂、超越一切的經驗,喜歡使用迷幻藥和神秘學的意象,反映出Dream Pop 音樂人及聽眾夢想著脫離他們的生活。”


陳涵

2021-8-3

10個經典夢幻流行樂代表推薦!Cocteau Twins、王菲、The Weeknd...從 Dream Pop 聽見夢境的聲音!

一、夢

斯洛維尼亞哲學家紀杰克(Slavoj Žižek)曾說:「現實(reality)是給那些無法承受夢境的人。」夢屬於人們的潛意識,雖不具體,卻往往讓人感覺比現實更貼近事物的真實樣貌。它是潛意識欲望的展現,人們期望脫離他們所意識到的各種壓力。但在「做夢」的過程中,這種欲望就已經失真(distortion)。所以,紀杰克才又說造夢過程(dream-work)本身就是一種失真的工作,以夢境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內容,本身已經帶著某種原始的壓抑。對他而言,好的藝術作品不只必須講究內容,更必須要考慮顛覆既定的形式。

藝術作品之於社會,就如潛意識投射於創造物。因此,當人們看到好的作品,經常會認為它非常的「真」。其實,好的作品不見得服膺現實,反而是在「失真」之中顛覆人們原本對於真實的想像,建立起新的現實,新的「真實感」(也就是 reality 的另一層意義)。

《驚魂記》、《鳥》、《後窗》...驚悚恐怖片大師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的電影銀幕遺產

《驚魂記》、《鳥》、《後窗》...驚悚恐怖片大師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的電影銀幕遺產 Alfred Hitchcock 希區考克這個名字,以及他執導的許多電影,都已變成世代通用的文化迷因:只要知道電影史,一定都聽過他的名字,不然就是他的過重體型與一貫的面無表情。進一步推可以提到他的招牌場面:

天才藝術家達利:時尚是超現實主義的變形體

天才藝術家達利 :時尚是超現實主義的變形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1980年代末,以夢為名的「Dream Pop」曲風便是透過大量效果器的堆疊創造出迷幻氛圍。從黑人二人團體 A.R. Kane 開始,隨著 Galaxy 500、Cocteau Twins、Mazzy Star、Slowdive⋯⋯等團體興起逐漸確立。有時,它們也被與同樣有大量效果器、重視音牆的瞪鞋(Shoegaze)並置於 Dream Pop / Shoegaze 分類下。

在被視為早期 Dream Pop 托荒者的 A.R. Kane 作品中,其實聽得到雷鬼音樂的回聲效果和迷幻搖滾吉他效果的影響。

A.R. Kane〈Baby Milk Snatcher〉

 

Cocteau Twins 的《Heaven Or Las Vegas》被認為是奠定曲風的代表作。

Cocteau Twins〈Heaven Or Las Vegas〉

 

MBV 的《Loveless》專輯被視為瞪鞋的代表作品,如果要嚴格說起來,常常被聘至混用的 Dream Pop 聲響相對於普遍認定的瞪鞋而言,可能沒這麼多的模糊破音(Fuzz)吧。

My Bloody Valentine〈Only Shallow〉

 

英國樂評人 Simon Reynolds 曾投書《紐約時報》指出,Dream Pop 的歌詞歌頌著欣喜若狂、超越一切的經驗,喜歡使用一些迷幻藥和神秘學的意象。而 Dream Pop 最初的風行,正好反映出 1980 年代長達近 12 年(1979-90)的柴契爾主義保守政治氛圍下,年輕人對於社會政治的理想主義、政治參與的冷感和逃離的意圖:「面臨在不管是政治或者青少年文化意義上的選項缺乏,Dream Pop 音樂人(以及他們的聽眾)夢想著脫離他們的生活。」

二、造夢

若要定義 Dream Pop 的聲音:效果器、效果器,還是效果器。大致上有三至四個效果是經常被藝人們所使用的,殘響(reverb)、回聲(echo)、和聲(chorus)與失真(distortion)⋯⋯等都激發樂團的創造力。批評 Dream Pop / Shoegaze 曲風的人經常嫌棄這類樂團的吉他手欠缺技巧、主唱聲音無力乏味、缺乏深度、仰仗效果器掩飾其缺點⋯⋯等,甚至撻伐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瞪鞋樂手就是因為沒臉正眼見人。但就像 Bob Dylan 第一次使用電吉他被民謠樂迷指為叛徒,或者像在大量仰賴節奏鼓機的 House、Hip-Hop 崛起的初期,都曾被指為「簡單無腦的音樂」。更當代一點的例子,像是饒舌歌手 T-Pain 使用 Autotune 自動調音效果,被指為毀滅所有貨真價實的歌手。然而歷史的經驗證明,科技演化造就新世代的創造性,效果器絕非原罪。

↑大量使用效果器的 Dream Pop,曾遭批是「簡單無腦的音樂」,但隨時間演變此特色成為新世代的音樂特色。

所幸,活在過去的人總是少數,而欣賞創新才是大多數時候的常態。Dream Pop 不僅在 1990 年代初反映了英國社會的面貌,也因為 4AD 的全球影響力,讓世界各國的「另類音樂」愛好者都認識了這些創作者。臺灣音樂研究者羅悅全曾在回顧臺北另類音樂唱片行的專文中說道:「菜鳥樂迷只能巴不得立刻衝進藍儂唱片行,掏乾口袋最後一點生活費,搶購那張能夠『救贖精神』的唱片,然後為這些唱片餓好幾天。許多樂團和廠牌的名聲就在這種小眾傳播的氣氛下被神話,像英國獨立廠牌 4AD 就是很好例子。」

香港製作人梁榮駿和編曲人陳偉文在 1994 年讓王菲翻唱了 Cocteau Twins 的歌曲,讓 Mercury 唱片公司促成了雙方的更進一步合作,於是就有了 1996 年《浮躁》專輯中的兩首歌曲〈分裂〉和〈掃興〉。

王菲〈分裂〉

27俱樂部:艾美懷絲、超脫樂團主唱科特·柯本...音樂藝術名人難逃一死的魔咒與神話。

27俱樂部:艾美懷絲、超脫樂團主唱科特·柯本...音樂藝術名人難逃的魔咒與神話。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少年啊,成為神話吧。 ↑Kurt Cobain 在德國法蘭克福現場演出,Nov. 12,1991。 神話的起源 『對一個感性的創作者而言

Marshmello、Alan Walker、Martin Garrix 電音天才們的誕生–全球百大 DJ 特輯

Marshmello、Alan Walker、Martin Garrix 電音天才們的誕生–全球百大 DJ 特輯 甫完成已故電音鬼才 Avicii 的逝世二週年紀念文章,才發現自己對電音領域的興致,遠大於僅認識那些遠近馳名的歌,而是想更加認識這些將電子音樂運籌帷幄的天才們譜出的人生,好巧不巧 Wazaiii 就跟

三、迴響

經歷了 1990 年代中後期的英搖(Brit Pop)大流行,第一波的 Dream Pop 勢力稍減。但大致從美國巴爾地摩樂團 Beach House 在 Sub-Pop 的《Teen Dream》專輯開始,2010 年前後興起了一陣 Dream Pop 復興。

Beach House〈Norway〉

 

此外知名音樂網站 Pitchfork 也曾指出 2010 後的「Chillwave」風潮中的慵懶感或可追溯自 90 年代的 Dream Pop,儘管它擁有更多諸如環境電子音樂和復古舞曲的元素。

Neon Indian〈Deadbeat Summer〉

 

The Weeknd 在 2011 年的混音輯(Mixtape)中大量取樣英倫風格樂團歌曲,包括 Beach Hous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以及這首歌取樣的是 Cocteau Twins。或許我們可以稱他是位 Dream Pop 樂迷?

The Weekend〈The Knowing〉

 

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樂團《Men I Trust》大概是近幾年最具代表性的 Dream Pop 樂團,什麼花花草草的標籤,無所謂的,全都拿來吧!已征服眾多少男少女。

Men I Trust〈Show Me How〉

 

臺灣的獨立樂壇這幾年品質高速提昇。於 SXSW 登場被冠上「臺灣 Dream Pop 樂團」的 The Fur. 自陳音樂受到 Beach House、Mazzy Star、The Cure、Pavement、Mac DeMarco⋯⋯等藝人和團體影響。

The Fur.〈Blueberry〉

 

如果這不浪漫,什麼才叫浪漫?溫室雜草受訪時説他們希望在每首歌曲中找到一點衝浪感,而這首單曲卻在無意之間捕捉到夢幻。

溫室雜草〈在這個年代,找不到浪漫〉

 

◎Photo Via:Unsplash、YOUTUBE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