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或許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人們的習慣在變,但是唱片傳來的樂音與當年情感的流動,卻絲毫沒有改變。”


王爺斯禹

2019-12-19

這十年來,實體唱片行的網路音樂的變遷

那個收集 CD 唱片的美好年代

去年打包搬家的時候,望著一大片的 CD 牆,我呆了好久,粗淺的目測估計應該有超過1000片 CD 就沈睡在架子裡頭。是不是就趁著搬家的機會,心一橫,將他處分掉,我陷入天人交戰......自從賈伯斯發明了 iPod 後,這堆 CD 就逐漸失去活力。原本來家裡的女孩還會驚呼一聲「哇,你收藏了好多 CD 啊!」後來的女孩卻連看都不看,連當擺飾都失去價值......

90年代,手機裡的遊戲只有貪食蛇,網際網路的潘朵拉之盒尚未被打開。當時的娛樂活動並不多,青春期的叛逆作祟,回到家只想關進房間,面對著空洞的天花板,放張 CD 來聽是改變與逃離世界的最快方法。

 
 
 
 
 
 
 
 
 
 
 
 
 
 
 

VINYL OF THE DAY (OFFICIAL)(@thevinylday)分享的貼文 張貼


↑對於想改變、想逃離這個世界的人來說,選張唱片來聽往往是最快的解決方法。

然而買一張唱片並不容易,當時一張唱片約莫300元左右,如果想買特別海外版的 CD 還得到西門町的「萬年」去找,有時一張要上看700多,當年的我在漢堡王打工一小時工資50元,等於要打工一到二天才能買得起一張 CD 唱片,實在得來不易。但是每當把 CD 買回家,看著平面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封面與內頁,拆開後有一頁頁的歌詞可以揣摩,最後一頁通常還印有參與這張專輯的所有工作人名單,所有的細節都是藝術,在把 CD 片放進音響前的過程都像是一種更貼近音樂的儀式。

 
 
 
 
 
 
 
 
 
 
 
 
 
 
 

VINYL OF THE DAY (OFFICIAL)(@thevinylday)分享的貼文 張貼


↑唱片行稱作是音樂狂熱愛好者的桃花源,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數位音樂串流「音樂像吃到飽的 buffet 」

賈伯斯真的如他自己所說的改變了世界!他催生出 iPod 這個既像是惡魔又是天使的播放器,記得當時他的廣告詞是:「把3000首歌放進你的口袋裡!」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是個天使般劃時代的神器,但對於那些開實體唱片行的老闆們,更像是挖掘了墳墓的惡魔。蘋果不但開發出播放器,並且重新創造了一個聆聽音樂的生態系,透過 iTunes ,你可以買到發行於全世界的任何一首單曲,並且不需要買進整張專輯了。這對於整個唱片產業來說是個翻天覆地、海嘯等級的衝擊。我依稀記得當時還有位資深的唱片圈前輩,很沮喪地對我說:「你不覺得,聽音樂就是要買整張專輯嗎?」(或許你也是這樣覺得?)現在回想起來,這也只是個時代過渡期的悲鳴。

 
 
 
 
 
 
 
 
 
 
 
 
 
 
 

techmart(@phonology_)分享的貼文 張貼


↑ iPod 問世,為音樂圈帶來重大影響之外,每每蘋果研發出新的產品,亦意味著新的生態鏈被創建,無不考驗著你我。

在蘋果創造的 iTunes 生態系後,另一個實體唱片的終結者上場了!那就是線上串流音樂平台。比如本土的 KKBOX 或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 Spotify ,還有快被擊倒的 Apple Music ,就連 YouTube 也要搶食這塊大餅。這樣的串流平台出現造成了幾個可怕的結果(好啦,或是只是對我這樣的音樂人而言):

1.  CD 實體唱片幾乎躺平。每年都會在我兼課的大學課堂上做一個簡單的市調,請問去年一整年有買 CD 的同學請舉手!我第一年任教(大概七年前),還會遇到幾個死硬派的唱片擁護者會舉起他們令人感動的小手。但就在去年,首次沒有人舉手!這就是實體唱片的喪鐘,何況我教的系所還是全校跟音樂最相關的。

 
 
 
 
 
 
 
 
 
 
 
 
 
 
 

Ashley Gonzalez(@ashhhelizabeth)分享的貼文 張貼


↑人手一張唱片的習慣漸趨式微,被視為是為實體唱片的最終篇章。

2. 單曲比專輯更活躍: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期待的歌手或樂團,有好久沒發專輯了?但時不時卻可以聽到他們最新的單曲。近年來更流行邀請其他歌手 featuring ,有些還客串的莫名其妙(附耳說:像是 Billie Eilish 原本唱的《 BAD GUY 》就被 Justin Bieber 亂入了一個單曲版本)這些歌手或者說是唱片公司,發現發行專輯已經沒有必要了,以往一個專輯要綑綁十首歌集體出售,但在數位時代的音樂市場,這樣的舊習被打破了,聽眾可以點選或購買任何一首他們感興趣的歌,而不需要打包整張專輯,所以對出資方來說十首歌的專輯相對於單曲是十倍的投資,那為什麼不出單曲就好?

3. 在串流平台上,每一首歌就像上殘酷舞台一般,在歌曲前30秒如果不吸引聽眾,他就跳下一首了......這對於音樂生產者來說實在是一件哀傷的事。我曾經跟一位音樂製作人聊到此事,他氣得暴跳如雷大叫:「我的音樂變 buffet 了!吃一口就不吃了。但那可能是我整個月不眠不休的辛苦作品!」我除了安慰之外,也只能伴著感嘆,以往打工了半天才能買一張專輯,但現在只要一個月花199就能暢飲全世界任何一首歌,音樂似乎變得廉價得令人感嘆......

音樂是不是會死?

這時候,你可能會開始聯想到,音樂是不是會死?就像每任女友的家長初見面,總是用著憐憫跟心疼的口吻問我,音樂圈不好生活吧......然而我知道他心疼的是他的女兒。是的,經過幾年的陣痛過渡期,老天爺總是用令人想像不到的結果來嘲笑人類的無知。音樂不但沒有死,而且似乎越來越蓬勃!而且我的女友們吃得越來越胖。

好,那音樂的出路是什麼呢?首先, CD 實體唱片的銷售量的確下滑了,但蹺蹺板的另一端,數位串流平台的使用者卻變多了,造成音樂不但沒死,反而收聽的管道變得多元與全球化。

 
 
 
 
 
 
 
 
 
 
 
 
 
 
 

Spotify(@spotify)分享的貼文 張貼

 

 
 
 
 
 
 
 
 
 
 
 
 
 
 
 

KKBOX Taiwan(@kkbox_tw)分享的貼文 張貼


↑各大串流平台蓬勃發展之下,受眾群增廣,更透過社群媒體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個例子好了,以往一張唱片假設賣個10萬張好了,在當年算是唱片大賣了。能聽到這些歌的,只會限定在買專輯的那些死忠群眾,然而在數位音樂時代,你可以去看看 YouTube 上一些火紅歌曲的點擊數,動輒百萬千萬,一些流行全球的紅歌上億點擊亦所在多有。在幾年的磨合後,唱片公司都可以從這些點擊數中收到 YouTube 的廣告分潤,而 KKBOX 、 Spotify 這樣的串流平台也會從用戶的訂閱費用中分成給音樂人。

所以,實體唱片雖然賣不動了,但數位時代卻造成了音樂的擴散與流通性前所未有的廣闊,因此造成另一個現象是,現場演出市場的蓬勃!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不知不覺的,台北小巨蛋演唱會變多了?以往一定要超級巨星才能攻蛋,但現在很多阿狗阿貓也都可以在小巨蛋開演唱會,比買茶葉蛋還容易!歌手們也樂於開巡迴演唱會,因為這會變成音樂圈除了唱片銷售外的主要收入,聽眾們也慢慢養成花錢看演唱會的習慣,現場演出邁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年代!

 
 
 
 
 
 
 
 
 
 
 
 
 
 
 

BILLIE EILISH(@billieeilish)分享的貼文 張貼


↑海內外「現場演出」市場繁榮並非一蹴可幾,背後意味的更是人們與時代的變遷,磨合出的產物。

另外再告訴各位一個可能是我們音樂圈比較了解的事,就是智慧財產權法越來越健全,某部分也補強了唱片投資者的收入,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公播費」呢?簡單來說,在某個悠閒的午後妳在某間 cafe 聽到的音樂, cafe 的老闆是要付費給音樂公播團體的,然後你愛去 ktv 唱歌嗎?你每點一次歌, ktv 業者也是要付費回饋給詞曲創作人的,再說一件想不到的事,我某個經營殯葬業的朋友,有天打電話來問我:為什麼有版權團體來跟他收錢,只因為他的殯葬樂隊在喪禮上演奏了五月天的海海人生......。

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

再重複說一次上一段我提到的句子,上帝總會用令人想像不到的結果來嘲笑人類的無知!你知道嗎?2019年可能會成為首度全球黑膠唱片銷售量超越 CD 的一年!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 RIAA )的音樂收入報告統計,2018黑膠唱片雖然銷售額達2.24億美元,還小輸 CD 的2.48億美元一點;但黑膠唱片2019年上半年銷售成長幅度可達12.9%, CD 卻呈現停滯不前,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黑膠唱片今年就真的翻轉1986年來的唱片銷售結構,超越 CD !

天啊!黑膠不是已經是作古的音樂播放方式嗎?怎麼會捲土重來呢?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身邊聽黑膠的朋友變多了?越來越多人在家都買著一台貌似復古的黑膠唱盤卻可以讓你連接藍芽喇吧的潮物。我曾經跟朋友討論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我稱之為「數位年代的反動」!

 
 
 
 
 
 
 
 
 
 
 
 
 
 
 

bowierecords Bowie Collector(@bowierecords)分享的貼文 張貼

 

 
 
 
 
 
 
 
 
 
 
 
 
 
 
 

VINYL OF THE DAY (OFFICIAL)(@thevinylday)分享的貼文 張貼


↑誰也臆測不到,數位年代走著走著,竟讓黑膠唱片回歸音樂圈,懷舊品味成為另一趨勢。

因為數位年代一切都來得太快太容易,甚至太完美,因為數位的特性就是不失真、想聽什麼歌,一點就有,不如聽黑膠,你還得替黑膠唱片清洗身體,唱針的水平要測量好,不容易得到的東西總是特別珍貴!加上黑膠播放時那種類比獨有的噪訊炒豆聲,比起 mp3 一成不變的數位格式來得有人味多了。更別說播放黑膠時,那種獨特的品味,會讓你在與情人共度的浪漫夜晚裡,散發著文青的吸引力......。

音樂不死,只是變了樣子

我很慶幸,我告訴你的結論是:音樂沒死,只是變了樣子。因為這世界一直都是供需平衡的世界,只要人們需要音樂,他就會用某種方式一直存在著,因為音樂一直也是時尚的一部分。拿起架子上的一張 CD ,我拂去上面的灰塵,端詳了許久,考慮著是不是將它轉賣給二手市場,突然間,套上玩具總動員的擬人模式,這張 CD 彷彿對著我說:「你高中接到留級通知的那天,是我陪你度過那個焦慮沮喪羞愧憤怒的漫漫長夜。跟補習班的女孩告白失敗的那個下午,也是我陪著你躲進棉被裡哭泣的......」我嘆了口氣,打開很久沒打開的盒子,把 CD 放進音響。

是的,或許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人們的習慣在變,但是唱片傳來的樂音與當年情感的流動,卻絲毫沒有改變。

 

◎Photo Via : INSATAGRAM, IMDb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