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或許在狂歡後的寂寞黑洞中,你更能體會到,什麼是愛?”


王爺斯禹

2018-7-6

伍茲塔克音樂祭主辦方表示:這個活動真的只會來五萬人!

不曉得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參加過每年四月初,在墾丁舉辦的春天吶喊音樂祭?主辦人JIMI是我多年的好友,而我也很忠誠的前後參加了10年左右。每年都聽JIMI說想停辦了,但每年都還是如期舉行,不得不佩服這個老外,因為他的堅持,台灣也才能有機會複製一個如同woodstock的音樂祭,甚至也慢慢的融進這塊土地成為台灣音樂文化的一部份。

是的,全世界的音樂祭都難免被拿來與woodstock相比,甚至李安也拍了一部《胡士托風波》。(但在我這世代其實比較習慣叫伍茲塔克,請原諒我在本文裡耍一下年齡的任性,都稱伍茲塔克吧!)究竟1969年的伍茲塔克,為何被滾石雜誌評為50大之一的音樂史重要時刻,成為唯一且無可取代的音樂祭典範呢?

 

A post shared by Woodstock (@woodstock) on

↑1969年woodstock盛況

↑電影《胡士托風波》,正是以woodstock音樂祭為故事背景。

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按照當初的劇本前進,卻在愛與和平的號召下,一步一步的在意外與混亂中成為傳奇。就讓我來舉幾個例子,每一個都是迷人的故事。

愛與和平理想主義者的意外結合

或許,這麼偉大的音樂節,肯定是由一個龐大的經營團隊在背後運籌帷幄吧!事實上剛好相反!主要的發起人只有四人,其中不乏有20多歲的小夥子。在60年代的美國,由於戰後嬰兒潮都已逐漸長大成人,美國是戰後在世界經濟上的唯一受益者,在經濟起飛還有對戰爭厭惡的普遍心態催化下,社會上興起以愛與和平為訴求的嬉皮風潮。這群所謂的「嬉皮」在精神上,融合東方與印度的玄學思想,強烈反戰,倡導男女與有色人種平權。行動上,則以搖滾與民謠音樂企圖改變世界,享受性愛與身體解放,追求反社會的自我放逐生活態度,還有吸食各種迷幻藥物以達身心靈的平靜。他們深信愛可以對抗並成就所有的事,和平的烏托邦是終極目標,而幾位創辦人在商業行為的背後,也堅信著這樣的信念。李安的電影《胡士托風波 》中,更將主角描述成一位在都市失意回到白湖村鄉,意外承接了鄉民反對的音樂祭,最後成就傳奇。雖然在正史中並非如此浪漫,幾位創辦人還是想賺錢的,但在整個活動的理想與精神上,卻是相去不遠。沒有任何一個主辦人會料想到,計劃中只是隨意搭建的舞台,最後居然擠進了將近50萬人。

 

A post shared by Woodstock (@woodstock) on

↑woodstock現場不分種族、男女,只有喜愛音樂的心。

遲遲無法定案的舉辦地點

↑1969年woodstock音樂祭官方海報

讓我們來看這張當初伍茲塔克舉辦時的宣傳海報,這個海報如今已經是文化符號,成為被印在T-SHIRT的受歡迎圖樣(據說那個看起來設計粗糙的鳥,還是設計者隨意從剪貼本上截取下來的)。注意看噢!海報上舉辦地點是在紐約近郊的白湖村,可是為何不是被稱為白湖村音樂祭呢?因為主辦方剛開始是把地點預定在伍茲塔克這個地方,理由之一是當時的搖滾民謠教父BOB DYLAN本尊就住在伍茲塔克, 他們天真的認為,人不親土親嘛!這樣邀請BOB DYLAN來應該比較容易吧?(天啊!好可愛的主辦單位)沒想到,消息走漏,伍茲塔克當地鄉民群起強烈反對,甚至搬出法令要求調動軍隊守護家園,畢竟在鄉村地區,嬉皮不是太受歡迎的族群。糗了!已經公開募資的伍茲塔克音樂祭卻無法在伍茲塔克舉辦,為了安撫遊說鄉民們,天真可愛的主辦單位竟向鄉民宣告這個活動頂多只會來50000人,不會對當地造成太多的混亂(最後,我們知道伍茲塔克音樂祭來了50萬人)。是的,聰明的鄉民們並沒有買單,所以造成了雖然稱為伍茲塔克音樂祭,但實際地點卻是在離伍茲塔克69公里遠的伯利恆白湖村。

 

A post shared by Woodstock (@woodstock) on

↑將近50萬人參與,造成交通癱瘓。

或許一切的巧合都是天意,主辦方來到白湖村後,喜出望外的發現,這個最後談定的場地是一個漏斗形的牧場。他們把舞台搭建在漏斗的底部,剛好四周成為不被遮蔽視線的天然觀眾席,漏斗的底部後方還有一座湖,最終成為嬉皮男女們求歡、解放身體的聖地。

有趣的是,50年後的今天,伍茲塔克的鄉民們為了觀光財,開始爭取活動舉辦地點的「宗主權」。現在,不明究理的遊客到了伍茲塔克鎮上朝聖時,殊不知,真正的舉辦地點還距離69公里, 過去唾棄如今擁抱,歷史總是以其幽默與諷刺的邏輯加速奔去!

預計參加演出的音樂人都是現在的傳奇,但……怎麼都沒來?

JIMI HENDRIX戴著頭巾,在伍茲塔克的舞台上演奏美國國歌的經典片段,成為伍茲塔克重要的影像符號。這位被滾石雜誌評選為歷史上50大吉他手第一名的他,在音樂祭的最後一天,像顆原子彈般的演奏,為活動的壓軸增加了無與倫比的重量感。不過,他原本是不來的,因為主辦方只能提供低於他標準一半以上的演出酬勞。後來由於他反戰的立場跟主辦方的訴求吻合,在答應之後,他也差點因為混亂的交通無法如期進到會場。

↑傳奇吉他手JIMI HENDRIX壓軸登場,成為woodstock令人無法忘懷的回憶。

不止是JIMI,在整個邀約的名單中,主辦方也是跌跌撞撞不如預期中順利。(當然以我們現在眼光看來,即使是後來倉促定案的演出名單,也是傳奇的嚇人。)

首先,是我們先前提到的BOB DYLAN,原本主辦方打的如意算盤是以他為活動主軸來吸引觀眾,所以把活動地點定在他居住的伍茲塔克,可以順理成章的邀請到他。DYLAN是答應了,但最終他卻沒有現身,至今沒有一個定案的理由。──有人說是因為他兒子遭飛機艙門夾傷,也有人說他不想得罪討厭嬉皮的當地鄉民。

再來是披頭四,據說主辦方曾經聯絡上JOHN LENNON,希望他可以說服披頭四來參加演出,但約翰藍儂提出了一個附帶條件:可以讓他跟愛妻小野洋子的樂團也上台演出,卻遭到主辦單位拒絕。但身為資深披頭迷的我,必須很有自信的說,這應該是當時熱愛披頭四厭惡小野洋子的粉絲們的惡意中傷(這些鐵粉始終認為小野洋子是導致披頭分裂的始作俑者)。1969年的披頭四已經陷入解散的倒數階段,也已經沒有公開演出三年以上了,對於水火不容的四人,JOHN不大可能有興趣說服披頭四再度公開演出。就算是只有JOHN跟小野洋子上台好了,主辦方也應該是求之不得的,絕對不會有這種交換說。可見無論在哪個年代,酸民與假新聞總是存在的。

 

A post shared by Woodstock (@woodstock) on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畫面,在所有包括場地、募資、藝人邀請、居民抗議等跌跌撞撞的狀態下,主辦方在竭盡努力後,只能在活動的當天望著遠方的地平線,期待會有人來。沒想到,在愛與和平的呼求下,將近50萬人從美國各地,有些人因為交通的混亂徒步好幾十公里共襄盛舉,不管現場糧食不足(有些當地修女即使再厭惡嬉皮,卻怕這些小孩餓死,最終還是送來糧食),衛生與居住環境髒亂,有些人自發的帶著帳篷圍成一圈圈在音樂的陪伴下,訴說著自己對愛的理解與渴望。不管最終他們用了什麼行為得到了愛,因為這些簡單的動機,造就了一個美好年代。

↑許多人和朋友、家人,帶著帳篷享受休閒自由的音樂氛圍。

WOODSTOCK,只能唯一,無法複製

所有最珍貴的東西,都是無法複製的。所有的無法預期,也是之所以無法複製的主要成份。伍茲塔克,在一個商業取向的最初,成為了一個愛與和平的精神標竿。原本計劃是個售票演唱會,最後因為來了將近50萬人,被動的推倒圍籬,成為完全免費的音樂文化大事件。

讓我們用帶入法,將自己想像成60年代的美國人,資本主義一片歌舞昇平,成為社會主流的氣氛下,年輕人不甘成為戰爭與金錢遊戲的犧牲品,轉而追求愛與和平的嬉皮主義,在無所適從中不斷追求精神與肉體的無謂解放。就像這張伍茲塔克的經典照片,一對男女在清晨緊緊的擁抱彼此,即使背後是這麼的混亂、充滿泥濘,或許在狂歡後的寂寞黑洞中,你更能體會到,什麼是愛?

LOVE AND PEACE WOODSTOCK﹒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 TWITTE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