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並不是創業或是自營的話,大多數人都是上班族,先姑且不論哪種行業,以及工作的經歷有多久。很多人都會經歷一段時期,會覺得長官不太懂自己的創意,然後是菜鳥們總是自以為是。先別急著否認,因為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有沒有講出口而已,而且,這類狀況存在非常久了呢。若以世代(Generation)來區分,從所謂的 X 世代(MTV 世代)、Y 世代(千禧世代)、Z 世代之間,其實差異沒有你想像得大喔。但是要先說,這篇雖然算陳述事實,但會有些「靠北」的成分,並沒有想譏諷任何人的意涵,請就當作是點出時代感的抒發文,謝謝大家。
↑《安眠書店》劇照
雖然是廢話,但就是網路。只是你怎麼看待「用網路」這件事的差異。
小資必備 智能療育好物!後「E」情時代,生活品質大提升!宅在家也要充滿儀式感!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這輩口裡打著「佛系生活」的小資族,嚷著生活不如意,對疫情下的困境感到生不逢時,但當 iPhone…等潮流智能新商品推出時,各個又突然口袋很深,摩拳擦掌等著搶下最新商品。V 編突然對這個現象感到很有趣,細思之下,
我是「社才」不是「社畜」!社畜想成功創業,第一步原來超簡單! 最近台灣職場間很流行「社畜」這個名詞,這個單字最早來自日文「社畜」(しゃちく/ShaChiku),是日本上班族自嘲的用語,意指自己彷彿公司養的家畜一般,為了工作必須放棄個人的尊嚴、私人時間、休息甚至睡眠,一切以公司為重。會這樣說,事實上跟日本的歷史文化
再說白一點,就是對網路的依賴程度。這樣聽起來好像有點貶低,但其實並不是,畢竟現代生活中已經無法刻意避開「隨時使用網路」這件事。換句話說,就是因為網路而帶來的便利性,以及對生活習慣、價值觀等等的變化。就是因為不同的衝擊,讓產業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所謂世代間的代溝,就會更容易被凸顯出來。以台灣來說,許多產業的斷層發生在 Y 世代,我們就單以各位正在閱讀的「媒體業」舉例,X 世代經歷到第一次數位轉型,也就是初步從傳統轉數位的階段。到了千禧年後Y世代開始入行,難免會覺得主管不懂得變通,跟不上新一代的腳步。相信我,其實當年第一次數位轉型時,X 世代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開個玩笑說,這是周杰倫出道、熱狗才開始有名氣的時候,但是在剛開始被說唱歌口齒不清,還有饒舌像數來寶。這算是 X 世代與上一個世代在喜好跟認知上的差異。
↑《Gossip Girl》劇照
要知道,在 X 世代就學時,學校是沒有「視覺傳達系」或「數位行銷系」之類的選擇;到了 Y 世代時選擇變多了,但總有種難以學以致用的疑問,沒辦法,市場環境只有需求但沒有解答。而在Z世代的時候,學什麼不如喜歡什麼來的重要,反正所學不見得是所長,以後也不見得用得上,不如趁還有機會時多去接觸有意思的事情。從不允許犯錯,到有條件犯錯,以及不怕犯錯,各有各的優點跟盲點,有趣的是,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時,這三種人在同時面對問題時,所想的跟採取的作法,就會有些不同。面臨波淘洶湧及瞬息萬變,要說按照誰的才對嗎?其實並沒有個絕對。
↑《Gossip Girl》劇照
所以誰才草莓?講草莓的人是芭樂,還有榴蓮跟水蜜桃。說白了,某某世代是種溝通跟傳播上的形容,大多數人不會特別喜歡去強調自己屬於某個世代,台灣也特別用水果去描述這些特定世代,雖然帶了些許貶低的意思,卻也還算是傳神。說穿了是個相對而來的形容,但並不是絕對。就像很多Y世代的人,很不喜歡被稱呼「文青」,但實際上他們所成長的背景,就是文青這個詞最被濫用的年代,而且事實上,他們所接受到很多訊息,也都是來自「還沒被稱為文青的文青時代」的原因。
↑《浪我在你身邊》劇照
開始工作幾年後,許多 Y 世代忍不下去,就離開產業去創業了(當年很流行開咖啡廳跟當造型師),另外一部分短暫待過媒體業的,因為電腦的普及化,就開始自己寫東西做單元,成了所謂的部落客,也就是第一批的網紅,應該當年很多人都曾追過他們吧。當時因為電腦跟數位化,年輕一輩會比較「不珍惜」資源,後來演變成「上網抄東西」,以及所謂的「非法下載」,比方說要載點的、要同時上線的那些,大都是出現在這個時候。題外說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動畫導演今敏很厲害,但是台灣人有到電影院看過他的作品的,肯定不到他粉絲數的一成吧。差不多在2010年前後,如果朋友之間聊到什麼新的電影、日劇、動畫,多半會說「我上網找」,然後對方可能會說「我傳給你」。
↑《失蹤網紅》劇照
這邊並不是說 X 世代的人不會這麼做,其實他們才開心咧,因為以前都沒有,現在只要有網路通通都可以擁有了。回到工作上,就會產生一種「不喜歡就刪掉啊」「不然再上網找」的心態。但是優勢是,透過網路的便利,可以獲得更多元豐富的資訊及內容。當時流行腳步從歐美轉向日本,超級大量的日本,然後有了香港,以及本土在地的崛起,很後面才有韓國的加入。
領完年終開工就要離職跳槽?「職場半桶水」只有被潑出去的份,惦好自己斤兩才能華麗轉身|惡魔老闆養成記| 社畜如你,總覺得老闆愛找碴又難搞,活像個惡魔,但你可曾真的知道他/她在想什麼嗎?現在仲誼公關/Wazaiii/哇哉上課的惡魔老闆——岳啟儒親自告訴你,她在職場是如何一步步修煉成惡魔的,啊!不過玻璃心讀者小心慎入喔
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追求,別忘了為自己而活|瘋癲有餘 真心無罪| 網絡複雜的公關世界 唯有真性情才能走跳 人脈關係的建構交疊 唯有耐力驚人才完勝 今年要40歲的我,覺得人生真的要步入下一個階段了。每一個階段想要的、追求的事情和夢想都不同,不只我,身邊的朋友,似乎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
這個時候發生一個很糟糕的現象,就是因為部落格蔚為風潮,每個人都可以當編輯,後來讓許多店家很反感而拒絕媒體的正式採訪;新聞媒體也流失許多人才,開始出現很多離奇的新聞亂象。所以媒體的公正、權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流量、具趣味性的內容,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有台灣這麼像綜藝節目的新聞?另一個提供給大家參考的例子是黎智英,當初壹週刊剛成立時被輿論罵翻,到後來連爸媽都買來看八卦。平心而論,壹集團有很多優秀人才,更製作了非常多很棒的內容,但是台灣民眾嗜血的胃口已經開了,到後來變得沒八卦就是沒人買單。
↑《無照律師》劇照
對了,因為台灣各種環境的影響,相較之下,X 世代的競爭太過激烈到有點病態,Z 世代的競爭來自同儕,Y 世代反而是最自由奔放的。30年前出國唸書是「深造」,到了 Y 世代出國的目的轉變為「體驗」。當然也因為社會壓力沒有以前大,大多數年輕人更願意將薪水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光從想去的國家跟城市,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樣,社會上出現以抗壓性不足來稱呼 Y 世代做草莓族的現象(Z世代是水蜜桃族)。這樣說其實不太對,因為壓力來自不同的地方。某種程度來說,對職場上的 X 世代而言,壓力是種成長的過程,但是對 Y 世代來說,那是種沒必要的情緒跟經歷(加上可能遇到不合的主管),然而對 Z 世代來說,這並不構成問題。因為,已經到了他們在選職場的時代了。
↑《浪我在你身邊》劇照
很現實的現象,是 Y 世代還對某些既存行業抱著自我的理想,而 Z 世代是想真的做自己。比方說 YouTube 已經成立這麼多年了,國外也早就有很多網紅變藝人的例子,但在台灣還是這五年才開始有人願意投資下去,也讓年輕人發現,其實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跟能力,就可以像某些網路名人般的成功。
發生在 Y 世代跟 Z 世代的小代溝,也是智慧手機崛起的年代。用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是旅遊書。以往日本旅遊書都賣得很好,台南美食、特色民宿都很受歡迎,也讓許多部落客紅了起來,結果一但內容累積夠了,使用者現在與其看 Instagram 或 Google Maps 也不太看旅遊書了(然後就陷入無止盡的廣告陷阱裡了)。網路對 Z 世代來說已經是原生環境,甚至智慧手機也是標配(至少他們成年時),因此對他們而言,會覺得自己很清楚知道要什麼,透過網路的協助去找到喜歡的選擇。但因為經歷過那個「網路資訊爆炸」的 Y 世代,他們看不起那些「農場」文,以及從部落格年代留下來的遺毒。Y 世代取代了 X 世代,在網路世界當起了傳統守護者的角色。
↑《浪我在你身邊》劇照
對 X 世代的人來說,他們的時間拿去填補生活的其他需求,不再有如此多的機會去像從前般的捍衛內容的重要性。Y 世代的媒體人們,累積了些經驗以及面對再一次的數位衝擊時,他們開始想要以內容為王道,但很現實問題是有些傳承因為斷層還沒有銜接得很好,而糟糕的是讀者(或消費者)早已沒有忠誠度可言(他們就已經是否定媒體的世代了),此時這時候還有另外幾個外來的衝擊,像是抖音、YouTube 的轉變,他們所認知的社群已經不是那種社群,難免會有些青黃不接、自相矛盾的現象,但好處是態度跟認知調整後,就可以用蠻短的時間銜接上。不過,網路消息泛濫的結果,就是經常出現不正確內容,甚至難以被發現到。好比到現在還有人轉傳「井上雄彥早就暗示櫻木的未來」的錯誤消息,當中說在《REAL》裡面某一格報紙上的廣告寫著「明日的花道」,就被腦補成櫻木花道成了明星球員。很想告訴當初捕風捉影的那位,這個花道是指登場時的那個通道,而不是櫻木花道啊。
↑《浪我在你身邊》劇照
所以說對 Z 世代來說,他們獲得訊息的來源從 Y 世代的電腦螢幕,轉換成手機及平板螢幕。在職場上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他們不擅長講電話。有事情要聯絡,多半會先用各種通訊軟體,如果好奇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就先看通訊軟體,然後看社群甚至是 LINKEDIN 等個數位平台上的資訊。開個玩笑說,X 世代有色情電話,Y 世代有色情網站,到了 Z 世代就是色情 app 軟體。
↑《密弒直播》劇照
幾年前一直被台灣媒體相關人憧憬的日本,才正式面臨到媒體數位轉型的命運。很多知名的雜誌及刊物,接連轉為線上或是停刊,讓大家感到不捨跟惋惜,在社群上哭喊著「這是個時代的結束」。這句話有個小問題,大家有發現嗎?就是在社群上。再者,其實不能說是時代的結束,單純就是轉型,紙本不會被淘汰,只是需要在現代換個形式存在。比方說前《Popeye》的總編輯,也就是現在 UNIQLO《LifeWear》的木下孝浩,大家不會覺得現在的位子(置)更適合他嗎?編輯並不是只有在紙本才能做的事,很多事情都需要編輯能力,到了更新的數位時代,編輯能力就更被需要了。重點是,你能否因應變化,而跟得上轉變的腳步。
↑UNIQLO《LifeWear》的木下孝浩
現在已經不是求快的資訊時代,卻也別忘了數位平台跟紙本的本質,就像前面提到的旅遊書。雖然以功能性及便利性,手機絕對是方便的首選。但是透過編輯好的旅遊書,卻可以讓你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效且有意思的去認識一個陌生卻讓你感興趣的地方,這才是現在旅遊書存在的目的,而不是塞給你大量用不到的資訊(跟廣告)。很久以前是因為沒得挑,後來是多了優劣參差的選擇,現在是擺在那邊自己選。
↑《Black Dog》劇照
在數位原生世代的人身上,不需要太強求看到很 OG 的態度,反而是他們在如此龐大資訊量的世代,能夠選到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並且組合成自己的資料庫邏輯,這時候前輩們只要給予些提點,偶而顯露一下作為 OG 的經驗,這樣就夠了,不用硬要別人走自己走過的路。並非每個人都喜歡歷史課,但如果用看電影或動漫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對某段歷史感到興趣,足夠了。
如果說要給目前在職場上,會面對到不同世代的建議,我會說,先用耳朵聽、眼睛看,然後用他們能接受,而且輕鬆的方式互動。前輩不要老想著教後進,新進也別太自以為是。不然,你就去創業試試看吧。
◎Photo Via:tvN,Deen Of Greek,Teen Vogue,V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