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有點諷刺的事實,人類自古以來,戰爭一直如影隨形。若以近代而言,戰爭,甚至促使了技術及科技發展,卻同時也造成難以抹滅的傷痛苦難。像是讓近半個地球陷入火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卻迎來了高速復甦發展的時代。而從二戰結束至今已經快80年了,許多創作人,以自己的方式來宣示和平與自由,並期許著世上不再有戰亂發生。
↑戰爭過後留下的是難以抹滅的傷痛苦難;創作者則常以自己的方式來宣示和平與自由,並期許世上不再有戰亂
3位女藝術家愛之視角:Frida Kahlo 揮灑烈愛、Marina Abramović 相愛相殺、塩田千春生命之愛,一窺那些常人容易錯過的死角 在寫這篇稿子的同時,我邊追著串流平台上的《此時此刻》。這部以「愛」為名的當紅台劇,裡頭近真實地展現對愛的價值觀,多句台詞令人共振。在飾演藝廊老闆的影帝吳慷仁(與小S)的
3位代表人物:畫家 Julian Schnabel、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用最直觀、浮誇的方式講述極繁主義無所不在!看他們將多元的生活幻化成華美的創作 還記得2019年的 Met Gala 嗎?名為「Camp: Notes on Fashion」的展覽,是以美國作家 Susan Sonta
和平反戰的標誌起源
最有名的和平反戰標誌,是由英國創作者 Gerald Holtom 在1958年時所設計,當時是為了反對核武而繪製,是以海軍的旗幟信號,結合雙手向下45度的 N,以及一上一下的 D 而成,意謂著解除核武。這個標誌被沿用至今,同時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份,並且在反越戰的年代大量使用。
↑英國創作者 Gerald Holtom 設計的反對核武標誌
其中最有名的,無非是 John Lennon 及小野洋子,他們訴求著 Make Love, Not War;還有 War Is Over ,當時 John Lennon 經常配帶寫著 Peace For People 臂章。此外還有很多音樂人、電影人等創作者,也被這樣的反戰思緒所牽動著,像是宮崎駿、明明很喜歡槍砲軍武的押井守,以及,大家都愛的奈良美智。
↑John Lennon 及小野洋子,訴求著 Make Love, Not War 運動
二次大戰及越戰,是影響通俗文化及現今所謂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兩個戰爭,而車諾比核爆、伊拉克戰爭,同樣都成為創作者關切的問題,當中自然以電影及音樂最多,不過那是另外一個題目了。雖然說照相機,在百年前就被發明,然而在二次大戰時更臻成熟,且廣泛被使用著。
↑美國攝影師 James Nachtwey
James Nachtway 從攝影之眼看戰爭
美國攝影師 James Nachtwey,拍攝了非常多與戰爭有關的作品,他認為「戰地攝影」實際上是「反戰攝影」,因為透過成像的寫實呈現,讓觀賞者感受到追求和平的意念。攝影愛好者應該都很熟悉《阿富汗少女》、《勝利之吻》等作品,即使世界已經進入數位攝影的時代,然而仍有許多紀實攝影師們,依舊用鏡頭及快門,傳達著對世界的觀察。像前述的 James Nachtwey,並針對健康議題拍攝了一系列稱為「被忽略的戰爭」的作品,旨在提醒大家世界上仍有著許多為求生存而進行的抗爭。
↑《勝利之吻》
↑ James Nachtwey 針對健康議題拍攝了一系列稱為「被忽略的戰爭」的作品,提醒大家世界上仍有著許多為求生存而進行的抗爭
Damien Hirst 的彩色步槍
可能許多人並不曉得,聯合國在1981年訂定,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和平日」。十多年前英國藝術家Damien Hirst,趁著國際和平日時,推出極富反戰意涵的作品〈Spin AK47 for Peace Day〉。那是把披上彩色斑紋的 AK47步槍,而自二戰後的許多抗爭、戰事,經常會有這款前蘇聯設計生產的槍枝,其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強權武力及戰亂;即使到了現在,某些武裝組織也仍使用著 AK47及所延伸的槍枝。
↑英國藝術家Damien Hirst
二創歷史上的藝術名家來反思戰爭
至於開頭提到,由於人類的歷史絕不乏戰爭相伴,因此像包含畢卡索、達利、戈雅等藝術家,作品中也少不了關於對戰爭的批判及反思等意念。被巴黎羅浮宮所珍藏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也有被稱為革命女神)〉,是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於1830年時所創作,後來被日本樂團 Dragon Ash 二創成專輯封面。
↑巴黎羅浮宮所珍藏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
奈良美智的「燒賣」
在台灣非常備受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也有非常多以「反戰」為題的作品;像是去年在英國倫敦的漢諾威廣場,揭示了他戲稱為「燒賣」,一個笑臉而後面刻有 PEACE 字樣的新作品。而在2014年發表的《No war!》作品集,熟悉奈良美智的粉絲或許曉得,他出生的青森縣弘前市,也曾是軍隊駐紮之處。在青森有許多房舍,曾經被當作彈藥庫來使用,甚至收音機裡可以聽到三澤基地的美軍頻道。
↑戲稱為「燒賣」的新作品,一個笑臉的背後藏著刻有 PEACE 字樣
這讓世事仍在探索階段的奈良美智,因此接觸到搖滾樂,以及間接感受到越戰及其漣漪;在隨著年紀增長與通俗文化的刺激下,奈良美智深受搖滾樂影響的創作中,同時蘊藏著反戰意念。他在21歲開始創作〈No Nukes〉主題,因為對奈良美智來說,戰爭及濫用核能都是不必要的存在。奈良美智在日本311事件之後,也親自參加許多活動,以行動來表達自己除了作品之外想傳達的意念。
NO NUKES. pic.twitter.com/SL25KU4gSy
— yoshitomo nara / 奈良美智 (@michinara3) August 9, 2020
↑奈良美智〈No Nukes〉主題作品
5位同志攝影師!登曼波 MANBO KEY、Robert Mapplethorpe⋯用鏡頭記錄過往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的影像,讓平權革命繼續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遊行是一次反抗運動,它關於愛,關於憤怒,關於行動,關於回憶,關於家族,關於解放 “第一場同志遊行是一次反抗運動 —— 不是 logo,不
4位跳脫傳統框架的藝術家:蒙德里安抽象線條畫拍賣價高達5千萬美元,杜象用小便斗顛覆藝術圈...愈簡單愈前衛、愈無理愈驚喜! 記得國一的時候有堂美術課,老師規定每人期末選擇一個比較沒聽過的畫家做報告。在那個網路還不盛行的年代,無意間找到一幅只有幾個方框塗滿顏色的畫作,讓年少的我又驚又喜。驚訝的部份在於,這樣簡單的表
村上隆與草間彌生對戰爭的反動
另外在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時,藝術家村上隆放了張有著藍黃配色的作品在社群上。
↑藝術家村上隆
↑村上隆在社群放上有著藍黃配色的作品
若將時間往回倒,以圓點創作廣受到推崇的藝術家 — 草間彌生,就曾經表示希望透過藝術能進而促進世界和平。別忘了,草間彌生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在反戰的氣氛下前往美國紐約。有此一說,草間彌生的圓點有著她精神官能意味,同時也有著「愛與和平」的象徵。她曾經創作了載滿白色陽具的船,是對於性的心理狀態,可以感覺到男女不平等的提問及反思。或許可以換個方式來解讀草間彌生對於戰爭的思考,不僅是國家及地區的武力衝擊,也是自己與世俗的對抗。
↑藝術家草間彌生
神秘的 BANKSY 反戰理念盡在不言中
近年來最神秘也是最具話題的,莫過於重新定義塗鴉創作的 BANKSY。之所以說神秘,是截至目前仍沒有人能證實 BANKSY 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多數人相信他很可能是英國籍罷了!他的作品出現在世界許多地方,雖然以板模塗鴉為主,但是他的作品,總是有著諷刺及警世意味。像是米老鼠及麥當勞叔叔牽著一名小孩,明眼人很清楚知道,那個小孩是越南戰火中的難民。
↑BANKSY 的作品總是有著諷刺及警世意味
此外像目前進行中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戰亂, BANKSY 早2005就在隔離牆上創作了數幅大型作品。值得注意的是 BANKSY 不僅是平面創作,一個描述火箭砲擊落小飛象的短片,是他以此諷刺敘利亞的戰亂。
↑BANKSY 不僅平面創作,在一支火箭砲擊落小飛象的短片,他諷刺敘利亞的戰亂
疫情間,他也推出新作品,用以向醫療人員致敬。在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後,BANKSY 也前往烏克蘭,留下了六幅壁畫作品。關於 BANKSY 不僅有書籍可以參考,或許由他執導的紀錄片《畫廊外的天賦(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當初被宣傳為「世上第一部街頭藝術災難片」,並且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在片中 BANKSY 雖被描述為一位男性創作者,但是徹頭徹尾未曾露臉。所以,誰知道真相為何呢?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後,BANKSY 前往烏克蘭留下了六幅壁畫作品
從古至今,藝術一直是傳達創作者的意念,雖然說戰爭很諷刺的在推動時代的巨輪,但是藝術家及創作者總是有些話想說,闡述對於「愛」的詮釋與擁抱。或許在購買周邊商品或是限量聯名品的同時,不妨多去認識他們、理解他們、傾聽他們,讓藝術及愛,來稍稍改變這些暴戾之氣吧!
↑戰爭很諷刺的在推動時代的巨輪,但藝術家們仍盡力透過作品傳達所關心的議題和愛,期許改變這些暴戾之氣
◎Photo Via:達志影像, Louis Vuitton, INSTAGRAM(@filmatic, @fujifilmnordic, @hist_orybuff, @oneshot.i, @ricksteveseurope, @takashipom, @erccst, @beautifully_grotesque, @blackappleart, @money_ua), X(@michinar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