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入門者的,林強音樂三階段論
林強(Lim Giong, 1964–),彰化人,臺灣音樂與影像配樂領域的先行者。在年輕時曾任職滾石唱片公司旗下子公司、獨立唱片單位「真言社」的製作助理,是真言社負責人倪重華口中「台中來的鄉下小孩」,也是公司第一位簽約歌手。1990 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向前走》,與伍佰、朱約信、陳明章、林暐哲……等人被視為臺灣「新臺語歌運動」的指標性人物。
↑林強於1990年出版第一張台語搖滾專輯《向前走》
音樂見證世界的改變!Bob Dylan、James Brown、羅大佑、Beyond……他們記錄了時代的追求,用音樂將思想延續 一、音樂反映時代 曾有人說音樂改變世界。 ↑Nina Simone《An Artist's Duty》 Hip-Hop 就是黑色美國的 CNN
李竺芯、鄭宜農、陳以恆、Funky Mo、PiA,他們讓台語換上新衣,造就屬於台灣人的時裝秀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明明是一種從小聽到大長輩們交談的語言,卻始終無法輪轉的說出口,台語是我原鄉的記憶、是近鄉情怯的心情。 今年我與台語特別接近,除了與詩人周蘇宗合作,正在製作我人生的第一張台語創作專輯,也因為擔任了金
從這個時期開始,林強的音樂跨越新臺語搖滾偶像、電子舞曲實驗,來到晚近的環境音樂……等不同領域。我們大致可以依據這樣的脈絡,將他的音樂生涯劃分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期:青春偶像與新台語歌(1989-92)
↑林強經典歌曲〈向前走〉
林強以《向前走》(1990)專輯中的同名歌曲奪得 1991 年第三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大獎,標示著臺語歌曲在主流音樂的重大突破。林強以這張專輯躍升為臺灣「新臺語歌運動」的標誌性人物,他將臺語搖滾與電子合成器編曲結合,並透過歌詞反映都市青年對社會變遷的感受。
↑林強〈溫泉鄉的槍子〉
這個時期的作品,如《春風少年兄》(1990)中的〈溫泉鄉的槍子〉、〈我的頭殼有問題〉等,在流行偶像的形象外表下,也承載了社會批判的內容。過往對此階段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新臺語歌」文化現象,對林強個人音樂語言的細節探討,相對有限。事實上,所謂「新臺語歌」的範疇包含許多當時的音樂類型,如在《春風少年兄》專輯中,負責編曲的王治平、紀宏仁,他們的電子鼓或取樣聲響的實踐,以及黃韻玲強烈的當代成人抒情風格於合成器渲染下,展現特屬於臺灣 90 年代的「都會感」。
第二期:電子舞曲與城市聲景(1993-2001)
↑林強〈生命共同體〉
進入1990年代中期,林強逐漸轉向電子舞曲創作,發表專輯《娛樂世界》(1994)。這張由英國製作人 John Fryer操刀的專輯,吸收當時各種最前衛的西洋「另類音樂」風格,融入 Techno、House 與 Drum & Bass 等元素;並在羅百吉為主的編曲家中結合臺灣在地聲響與「東方」的旋律與節奏。
↑林強〈自我毀滅〉
而這樣的轉向,也一路延伸至他為侯孝賢電影《南國再見,南國》(1996)、《千禧曼波》(2001)等電影所創作的配樂。而林強與侯孝賢的首次合作是源自電影《少年吔,安啦!》(1992),隨後兩人陸續合作了《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最好的時光》(2005)、《刺客聶隱娘》(2015)……等片。
↑林強為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作曲配樂
在《千禧曼波》裡,林強的配樂捕捉都市夜生活與邊緣的氛圍,反映出世紀交替時臺北的文化及情緒。
方大同是以實驗精神重構華語流行音樂的革新者,「世界大同」是他的名字,也是他的創作哲學 方大同,一位出生於美國夏威夷、成長於上海、廣州與香港的音樂人,其音樂路徑由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軌跡鋪就。他不僅以自學成才的方式打破傳統音樂教育的藩籬,更在父親為職業鼓手的家庭環境中,自幼浸淫於爵士、靈魂樂與 R&B 的西方樂風。他從
認識《波希米亞狂想曲》Queen 皇后合唱團主唱 Freddie Mercury!制霸華麗搖滾年代,用橫跨兩個八度音、最接近神的男人 歡愉與喧囂後的孤單感,像海嘯一般後勁十足的襲來,QUEEN 的主唱 Freddie Mercury 看著豪宅的地板上躺滿了爛醉的男男女女。身為成名樂團的主唱,與近年來半出櫃的放浪形
第三期:環境與實驗音樂(2000年代中期至今)
↑林強為電影《天註定》作曲配樂
到了 2000 年代中期之後,逐漸退居幕後的林強將更多重心放在環境與實驗音樂,特別是配樂的領域上。不論是他與賈樟柯合作的《世界》(2004)、《三峽好人》(2006)、《天註定》(2013)等片,抑或是與侯孝賢合作的《刺客聶隱娘》(2015);你會發現林強採用更多環境聲響、取樣和在地音樂元素,展現出融合電子聲響、傳統樂器與環境錄音的聲音美學。
↑林強為電影《刺客聶隱娘》作曲配樂
《刺客聶隱娘》配樂於 2015 年第 68 屆坎城影展斬獲「坎城原聲帶獎」(會外賽項目)的肯定,而在正式競賽獎項中,侯孝賢亦以本片榮獲「最佳導演獎」。
↑林強為電影《三峽好人》作曲配樂
靜宜大學英語系的王念英老師在〈賈樟柯與林強的電影音樂〉(2022)一文中指出:「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林強的電子音樂強化了現代化空間更為複雜的聽覺感受,精準回應數位科技時代對個人感知的改變與衝擊。」
以三個階段大致描繪林強的音樂生涯,其實也反映著臺灣流行音樂與影像文化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從 90 年代本土語言與搖滾的結合,國際化的電子舞曲語彙,再到跨越地域媒介的環境聲音與配樂。林強的創作歷程,可說同步反映出臺灣音樂與電影演變的進程,是人們在回顧這段時期臺灣文化發展時,不可跳過與忽視的一代大師。
↑林強可謂臺灣音樂與影像配樂領域的先行者
◎Photo Via:超維度
◎Video Via:YOUTUBE(@TaipeiFilmFestival, @Chine-et-films, 刺客聶隱娘電影原聲專輯, @RockRecordsTaipei, @linchung_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