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樂反映時代
曾有人說音樂改變世界。
↑Nina Simone《An Artist's Duty》
Hip-Hop 就是黑色美國的 CNN :從 Kanye West 、2Pac 到 Nas ,饒舌歌手的音樂不僅反映時代、連結族群更傳達「愛」! Hip-Hop 音樂的本源是黑人音樂,它與放克(Funk)、靈魂(Soul)、節奏藍調(R&B)與雷鬼(Reggae)等類型可說血脈相承,而若要往上追溯,還可以找到幾乎
60年代世界最大嬉皮文化聚會:40萬人追求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30年後變調,別讓嬉皮的反父權精神淪為口號! 復刻胡士托 印象中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俗稱伍茲塔克音樂節,2009年李安導演的電影《胡士托風波》上映後,台灣媒體逐漸使用「胡士托」這個比較好聽的說法),聚集了一
做為一種藝術,一種人類表達方式,音樂承載著人的思想。偉大的爵士女伶 Nina Simone(1933-2003)曾說:「藝術家的責任在於反映時代。」他是 1960 年代民權運動的堅定支持者,用自己的創作反映身為黑人在美國社會遭遇的種種不平等。
↑Nina Simone《Why?》
例如,當主張非暴力抗爭的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於 1968 年遇刺身亡,Nina Simone 數度演出這首由樂團成員,貝斯手Gene Taylor 所寫的哀悼歌曲。「民眾啊,你們最好停下來想想/我們正朝著極端而去/當他逝去一切又將如何?」他沈痛地呼籲。
音樂或許不那麼「直接」改變世界,但音樂顯然反映了世上某些灼見。音樂傳遞這些觀念,讓你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或看到不同的世界,如同 Hip-Hop 大佬,饒舌團體 Public Enemy 主唱 Chuck D 所言:「饒舌歌曲是黑色美國的 CNN。」它激發行動。
二、節點
↑Joan Baez《We Shall Overcome》
1963,朝著美國華盛頓首府前進,爭取工作與平等權利的民眾,在民歌手 Joan Baez 的領唱下齊聲歌頌〈We Shall Overcome〉。同一天,金恩博士發表知名的〈我有一個夢〉演講。這場代表性的活動成功匯聚了眾人的能量,也迫使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於國會起草一系列民權法案,宣示禁止對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之歧視性行為。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
1962 年錄製,Bob Dylan 的反(越)戰經典歌曲〈Blowin’ In The Wind〉,標誌著 Dylan 從相對寫實的路線如〈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轉向更個人與詩意的風格如〈Like A Rolling Stone〉。其靈感來自美國民間黑人福音〈No More Auction Block〉,事實上,這首黑人福音歌曲也是〈We Shall Overcome〉的原始旋律。
↑《No More Auction Block For Me》
〈No More Auction Block〉最初是被紀錄在 1867 年的《美國奴隸歌曲集》裡,距離南北戰爭結束不久,所採集的民間歌謠。而這首歌曲在當時是分類在「抗議歌曲」或「玉米田工作歌」範疇。
↑Jennifer Hudson《A Change is Gonna Come》
1964 年的〈A Change Is Gonna Come〉是經典的黑人民權運動歌曲,由 1960 年代當紅靈魂樂歌手 Sam Cooke 譜寫。同時受到 Dylan〈Blowin’ In The Wind〉和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演說的影響,他深感黑人創作者尚未有自己的運動歌曲而寫出這首歌。如今已成為所有黑人靈魂樂歌者必須能夠完整詮釋的試金石。
↑James Brown和「黑權運動」
1964 年的反歧視法案通過,民權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里程碑。然而,1968 年金恩博士遇刺身亡,也象徵一個世代的結束。1970 年代,美國社會運動繼續走向下一個階段,開始主張黑人權力(Black Power),黑人的自我意識、自尊自重。James Brown 發表於 1968年 的〈Say It Loud (I’m Black and I’m Proud)〉正是「黑權運動」階段的重要歌曲,協助過往受歧視而缺乏自信的黑色美國建立自我認同。
↑The Chi-Lites《[For God Sake] Give More Power to the People》
呼應 1966 年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的「還權於民」(All Power to all people)訴求與黑人權力運動,1970 年的〈[For God Sake] Give More Power to the People〉成為黑權運動的另一首國歌。
↑黑豹黨的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發源自加州奧克蘭,成員有七成女性的黑豹黨也孕育出許多自尊自重自覺的黑人女性主義先鋒,如:Elaine Brown、Angela Davis、Kathleen Cleaver、Erika Huggins…,以及也許在大眾媒體中最常被提及的饒舌歌手 2Pac 的母親 Afeni Shakur、姑姑 Assata Shakur 等人。他們所關懷的從社區服務、營養早餐,到美國獄政公平性等各種議題,也因為其不同於主流男性的觀點而得到廣大迴響。
傳唱於香港「反高鐵」、「雨傘運動」社運中不死的反制精神:搖滾樂團 Beyond、黃家駒與〈海闊天空〉 愛自由 提到香港音樂的代表,從1970年代開始的許冠傑、泰迪羅賓代表早期勞動階級的視角,羅文、黃霑、林子祥等人建立的豪俠之情;到1980年代譚詠麟、張國榮等人逐步建立起影視偶像文化;至1990年代,「四大天
擁抱「政治爭議」的創作鬼才們!從3大音樂人黃明志、張懸、滅火器樂團,看見歌詞背後的吶喊與批判 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多次透過時裝秀表達她對政治運動的態度,街頭藝術家 Banksy 亦經常以政治為題,描繪出富含訊息的作品,或許有不少藝術家創作是為了實踐腦中那無與倫比的景象,但我相信更多藝術家
三、原殖民地「站出來」
↑Bob Marley《Get Up, Stand Up》
自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降,昔日主導世界經濟的歐洲國家日漸失去對殖民地的控制與影響力,許多原殖民地人民起而反抗昔日剝削的統治者,而音樂也成為紀錄、頌揚這些反抗的最佳媒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牙買加的雷鬼樂(Reggae),1962 年牙買加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宣揚非洲中心(Afrocentric)的拉斯特法里教(Rastafarism)逐漸成為牙買加主流思想,也孕生出 Bob Marley 這樣的「第三世界」巨星。這首 1973 年的〈Get Up, Stand Up〉靈感源自 Marley 見證另一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的民生困境,號召人們為自己的權利「站出來」,和許多他的歌曲一樣成為「抗爭金曲」而在各種社會運動場合中傳唱。
↑Fela Kuti 《Zombie》
另一方面,1960 年代脫離英國後飽受內戰所苦的非洲奈及利亞,其代表性的非洲節奏(Afrobeat)則是 1970 年代受到黑豹黨與黑權運動所影響的社會運動歌曲,樂風奠基者 Fela Kuti 甚至因其批判時政的內容與反政府行徑而遭到奈及利亞當局的惡劣報復,失去家人。
四、華人世界的發聲
↑《美麗島》
1979 年的〈美麗島〉是臺灣人對於西方民謠的回應,也是政治意識的啟蒙,美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美斷交、黨外運動及《美麗島》雜誌社事件,展現著臺灣人民開始思索:中國,是否是我們面對未來唯一的方向。
↑崔健《一無所有》
1986 年的〈一無所有〉是 1989 年中國「六四」學生於運動期間於天安門廣場傳唱的歌曲。此外,本曲也普遍被認為是中國搖滾樂的開端。1989〈沒有煙抽的日子〉則是張雨生對六四事件的回應,歌詞來自中國民運人士王丹。
↑張雨生《沒有煙抽的日子》
↑羅大佑《野百合也有春天》
1990 的「野百合學運」,其名受臺灣 1980 年代巨星羅大佑 1983 年的創作啟發。這場學運影響1948 年開始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及民主的執行機構「國民代表大會」於隔年廢除。
↑BEYOND《海闊天空》
香港殿堂級樂團 Beyond 於 1993 年的〈海闊天空〉,在 2010 年「反高鐵」至 2014 年「佔中」的「雨傘運動」期間於社運場合傳唱。然而,隨著「本土派」分裂以及對於「左膠」(指不切實際的左派)的不滿,這首歌曲逐漸落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林夕填詞的〈撐起雨傘〉。而2019 年的「反送中運動」導致上萬港人遭逮捕、監禁,隨後,政局和疫情徹底改變了香港。
↑《願榮光歸香港》
↑《島嶼天光》
再回到臺灣,十年前(2014),「太陽花學運」的反服貿佔領立法院行動,為臺灣政治與文化圈注入嶄新能量。滅火器、閃靈樂團當屬其中最具代表性者,此後,以「臺灣認同」為脈絡的各類型音樂獲得了更廣泛的共鳴。而「獨立樂團」也隨著流行音樂文化的轉變,成為臺灣年輕世代接受音樂的重要來源。
◎Video Via:YouTube(Nina Simone、Boston University、Bob Dylan、搖滾甜心、American Film Institute、James Brown、The Chi-Lites、ACC Art Books、Bob Marley、Fela Kuti、野火樂集Wild Fire Taiwan、崔健、滾石唱片 ROCK RECORDS、大右音樂、公視綜合、Wu DarK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