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由
提到香港音樂的代表,從1970年代開始的許冠傑、泰迪羅賓代表早期勞動階級的視角,羅文、黃霑、林子祥等人建立的豪俠之情;到1980年代譚詠麟、張國榮等人逐步建立起影視偶像文化;至1990年代,「四大天王」流行音樂 K 歌盛事,此流行音樂文化延續至今反映於歌王陳奕迅、歌后林憶蓮等人的音樂風格。而在這些明確的「主流音樂」之外,從80年代開始香港的搖滾樂團也獲益於產業的需求而興起,風雲、太極、達明一派、Beyond、Raidas……等當時的樂團成員,都是這時期影響力持續至今日的樂壇傳奇。而其中,Beyond 更是被數代的香港人賦予了「殿堂級」地位。
八位酷兒 DJ 音樂人同志驕傲月必聽歌單!跟 Netflix 神劇《豔放80》(POSE)裡的迪斯可、電子舞曲和 VOGUING 起舞 你的跳舞音樂來自 LGBTQ+! 6 月為「同志驕傲月」,源於1969 年在紐約的石牆起義(The Stonewall Uprising)。各位讀者可知,這起事件不只是當代
聽蔡依林、五月天變俗氣,deca joins 才是好品味?主流 vs 獨立音樂到底差在哪? 主流與獨立音樂,一條逐漸模糊的界線 妳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穿著冷色系的衣服,講著冷門的話題,看著冷門的書,時至今日,已經沒人買 cd 了,還是會去逛逛誠品音樂。是的,這就是獨立音樂存在的價值,讓聽的人感覺獨特,讓買的
每年六月,香港必定會提起的兩件大事: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另一個便是黃家駒(Wong Ka Kui,Koma,1962/6/10–1993/6/30)。香港商業二臺將六月稱為「Beyond 的六月天」,這位傳奇主唱,於1993年錄製日本綜藝節目時意外身亡,年僅 31歲。留下的是自1987起,Beyond 的9張經典粵語搖滾(Canto-Rock)專輯(未計1986獨立發行的《再見理想》卡帶專輯),另有3張國語專輯、3張日語專輯。其中6張粵語專輯在香港銷售皆至少在白金唱片等級以上,數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光輝歲月〉、〈海闊天空〉、〈長城〉、〈大地〉、〈Amani〉……等。
香港文化研究學者高玉娟(2010)曾指出:「……對很多早期便開始接觸 Beyond 的樂迷以及後來受 Beyond 影響而組織樂隊的樂手來說,對 Beyond 始終留有開天闢地、革命先鋒似的印象,不少樂隊也曾經對 Beyond 的啟發及為樂隊發展開拓空間的努力公開表示感謝和尊敬。」事實上,Beyond 在地下時期自行發表錄製的卡帶專輯之前,香港也只有郭達年的「黑鳥」、馮禮慈的「蟬」這兩組樂團曾以這種 DIY 方式獨立發表。主唱黃家駒更曾在媒體表示過:「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高玉娟也指出:「……Beyond 予人真誠正義、堅持不屈、抗衡主流價值及反抗建制的印象,又以家駒為其象徵標誌。」
黃家駒:「希望明年可以找個開放、自由更和平的地方一起再唱歌。」
挪用的社運歌
2010年11月6日,香港爆發「反高鐵包圍立法會」群眾運動,香港草根藝術行動者、文化研究者吳文基提到:「當時有人問道『如果家駒現在仍在生,今天會跟我們在一起嗎?』然後就有人回『家駒現在就在這裡!』然後群眾就開始唱起 Beyond 的歌,而第一首很有可能就是〈海闊天空〉。」吳文基在他這篇2018年關於〈海闊天空〉在社運場合使用的文章中指出:「〈海闊天空〉的音樂模式、特定歌詞,結合黃家駒過往的表演、形象和他的傳奇歷史,在反高鐵運動演變成了示威者追求理想的表達,挪用了黃家駒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在自己身上。」
事實上在2010「反高鐵」至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Beyond 的歌曲,特別是〈海闊天空〉成為了社運中必定出現的抗爭歌曲。隨後由於香港社運「本土派」分裂,出現了對唱著〈海闊天空〉「今天我……」的所謂「左膠」之批判,且新世代音樂人陸續創作〈撐起雨傘〉、〈願榮光歸香港〉等歌曲,如今的 Beyond 在這代年輕人的眼中,似乎就如臺灣人看待「黑名單工作室」那樣吧?
聽 Joni Mitchell、Gil-Scott Heron、張雨生的憂鬱旋律,練習獨處的技術 一、存在 ↑Joni Mitchell〈A Case Of You〉 You taste so bitter and so sweet 你是如此地苦澀而又甜蜜 I could drin
Leo 王、國國專訪─音樂路上的邂逅,玩出一位金曲歌王和紅到國外的台灣樂團《落日飛車》|Wazaiii 專訪| 音樂大熔爐可以跨越國界、超脫種族,更可以讓個性完全不同的兩人,因為在音樂道路上的志同道合,激起浪花。 曾經還是學生的 Leo 王邀請樂團 - 《落日飛車》到學校演出,看著台上的主唱國國盡情揮灑汗水
當下的香港
長居臺灣的前《壹週刊》前副總編輯,香港作家黎慕慈曾撰文指出:「〈海闊天空〉是流行樂曲,1993年由香港搖滾樂團 Beyond 主唱黃家駒,以紀念樂團十週年音樂理想的心路歷程而寫,那是他的個人理念,但歌詞放諸於工作、感情、友情、親情皆通,於是成了很多香港人的心聲。每遇到失意心灰、懷才不遇、理想與現實分道揚鑣的時候,這首歌像一帖膏藥,短暫卻即時的安撫了脆弱心靈。」其實當 Beyond 的〈海闊天空〉再次響起,那當然是一首眾人皆知、亦能唱上幾句的歌曲,是香港音樂史裡的重要遺產。作為一首成功的流行音樂,它許多方面談論的是形而上、易於大眾所挪用的理念。因此,也就如前述吳文基文中亦指出,他「只能問:『今天我』,是哪個『今天』?哪個『我』?」
下神壇,今日我
其實,就如身在臺灣的我們,今日若再次聆聽〈美麗島〉、〈民主阿草〉或者中國的新生代聽見〈國際歌〉、〈一無所有〉,是否能得到與前人,甚至與過去的自己同樣的感覺?
從音樂史的角度,我們重新將 Beyond 放回他們生涯高峰的1980-90年代,他們的重搖滾風格確實較當時多數香港樂團的 New Wave 或流行的 Synth Pop 有所不同,而歌詞內容也更多的談論社會與政治。其批判性格大致就如同在臺灣1980年代流行樂壇曾出現個羅大佑一樣可貴,他的〈之乎者也〉明確的批判審查制度;他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亦啟發後來臺灣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正如前人透過那個時代的音樂追逐「今天我」,這個世代同樣高唱〈島嶼天光〉、〈雙城記〉、〈撐起雨傘〉、〈願榮光歸香港〉。
追逐今日之自己的理想,願人們能時時刻刻惦記、接近它。
◎Photo Via:FACEBOOK (Band Beyond), INSTAGRAM (@goodtimes_8090, @i.love.beyond, @vanijerj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