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Judy Garland〈Over the Rainbow〉、 Lady Gaga 〈Born This Way〉、冰雪奇緣〈Let It Go〉...從10首必聽彩虹金曲,看見愛與自由充滿各種可能性”


陳涵

2023-10-18

除了阿妹〈彩虹〉、蔡依林〈玫瑰少年〉,這些彩虹金曲也必聽:Judy Garland〈Over the Rainbow〉、冰雪奇緣〈Let It Go〉...從經典到近代迪士尼,發現愛的各種可能

愛是什麼?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燦輝的專著《生死愛欲》一書中討論了西方與東方的情愛觀,他博覽眾家哲學史,並歸納出了數種「愛」的理論脈絡,包括影響西方觀點的下列幾類:基於匱乏而成為追求原動力的「欲愛(eros)」;哲人對於理想無盡追尋的「德愛(philia,或稱友愛)」;基督宗教裡頭上帝對於世人無條件的「博愛(agape,或譯神愛)」;華人文化下關係與倫理的「情」;以及中世紀騎士精神與悲劇英雄傳說衍生出的「浪漫愛(romantic love)」和當代各種關於「愛」的哲思。

↑愛有無限形式,上帝對於世人無條件的「博愛」;華人文化下關係與倫理的「情」等等

八位酷兒 DJ 音樂人同志驕傲月必聽歌單!跟 Netflix 神劇《豔放80》(POSE)裡的迪斯可、電子舞曲和 VOGUING 起舞

八位酷兒 DJ 音樂人同志驕傲月必聽歌單!跟 Netflix 神劇《豔放80》(POSE)裡的迪斯可、電子舞曲和 VOGUING 起舞 你的跳舞音樂來自 LGBTQ+! 6 月為「同志驕傲月」,源於1969 年在紐約的石牆起義(The Stonewall Uprising)。各位讀者可知,這起事件不只是當代

流行女皇 Madonna 瑪丹娜的「壞女性主義」,突破性慾框架、發起情慾革命,她反抗的是整個父權時代!

流行女皇 Madonna 瑪丹娜的「壞女性主義」,突破性慾框架、發起情慾革命,她反抗的是整個父權時代! 女星瑪丹娜從出道迄今,一路以來風風雨雨爭議不斷,而她前衛的言行,如今看來可以說是女性主義的領航者,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自豪,也很自信,她說,「大部分的女人到了一定年紀,便接受她們不允許展現某些行為的刻板規定,但

為本書做序,任香港中大講師的劉保禧點出了這本書的貢獻。透過哲學史的系譜研究,辨識並跨越當前的盲點:「當我們以為可以直接把握愛的本質,很可能只是被當下的歷史時空所遮蔽……我們狹隘地將『愛』等同於『浪漫愛』,並且渾然不覺。」在純潔化、理想化的過程中浪漫愛帶有強烈的柏拉圖思想色彩;另一方面,也將「上帝是愛(God is love)」的基督教思想置換為「愛是上帝(Love is god)」,也就是愛能夠克服一切、甚至死亡。劉保禧說:「愛是自由的,可以是這樣、可以是那樣。愛的歷史,讓我們從獨斷與狹隘的狀態之中解放出來。」

愛是自由的,可以是這樣、可以是那樣。愛的歷史,讓我們從獨斷與狹隘的狀態之中解放出來。

「愛是自由」,當代法國哲人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他的女性主義哲思《第二性》中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建立在兩個自由者互相承認的基礎上」戀人會體驗到某種既是自己、又是對方的感受,維持著自身的獨立與尊嚴並一同探索世界。他認為,對於(相愛的)彼此而言,愛將是「通過自我的饋贈來揭示自我與豐富世界(révélation de soi-même par le don de soi et enrichissement de l'univers)」。

↑西蒙.波娃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建立在兩個自由者互相承認的基礎上」

波娃解釋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關係的基礎,其立論基礎源於存在主義和較其更早的德國現象學,特別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有論,他對於德愛(philia)的理解就是「給予對方自己所沒有的」、「讓他者開展自己的可能性」……或者簡單的說:任其所是(letting be)……讓他成為他本來的樣子。

↑西蒙.波娃《第二性》的理論基礎,源於存在主義和較其更早的德國現象學

「任其所是」,《生死愛欲》一書如此解釋:「愛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情慾滿足,重點是更深層次的:要使另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引導其他人成為自己。」這本書最後也終於情愛活動的現象考察,作者引述哲學家羅素(Bernard Russell)語道:「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激發並由知識引導的生活,世界現在需要的不僅是愛,而是關於愛的本質的更多知識、正多複雜性。」好比在《會飲》篇中出現誘惑著哲人的美少年、馮夢龍《情史類略》裡〈情外〉的同性與〈情穢〉的變態之情以至其他章節的非典型之情…無不有別於過往文藝復興以降西洋傳統的二元性論述。

↑愛的重點是更深層次:要使另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引導其他人成為自己

舞曲的愛

當代流行音樂類型中,自迪斯可(disco)以降的舞廳文化和舞曲音樂,可說直接繼承自性別解放運動:紐約 1969 年的石牆起義(Stonewall uprising),源於同志酒吧「石牆」對 1940 年代女星、被視為同志偶像的 Judy Garland 逝世的追悼活動受警察騷擾,導致的一連串街頭抗爭事件。這起事件直接造成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的建立與同志地下舞廳文化躍上主流,而在這場政治抗爭後,紐約也舉辦了首次的「同志驕傲遊行」。

紐約迪斯可先鋒人物 Nicky Siano 講述政治事件與舞曲文化交織的故事

紐約 1969 年的石牆起義(Stonewall uprising)

Judy Garland 的〈Over the Rainbow〉(1939):這首歌源於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插曲,中譯〈彩虹之上〉,也是同志彩虹旗幟的靈感來源。電影中,小女孩桃樂絲直率勇敢,且對於不同於自己的「他者」抱持接納的態度(失去頭腦的稻草人、失去心的錫人、丟失勇氣的獅子),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被同志社群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

↑Judy Garland

Judy Garland〈Over the Rainbow〉(1939)

1939 年這首歌曲發行時正值二戰期間,「桃樂絲的朋友」被同志社群用於辨識彼此,躲避當時尚未廢除的不友善法規。〈Over the Rainbow〉為 Garland 贏得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奠定 Judy Garland 第一代同志偶像的不朽地位。除此之外,他也是《一個巨星的誕生》1954 年版本的女主角。

↑〈Over the Rainbow〉奠定 Judy Garland 第一代同志偶像的不朽地位。

紐約的不友善同志法條,例如禁止公開的同性親密行為、限制夜店中的男女性別比例…等,在石牆起義延燒的同志運動後逐步廢止,解除了限制後,地下舞廳文化逐漸浮現於紐約市民的眼界。在這些舞廳之中,被奉為圭臬的就是受嬉皮文化影響的義大利裔 DJ David Mancuso 的邀請制、無售酒派對「Love Saves the Day」,以及位於曼哈頓 NoHo 的廠房工作室閣樓兼舞廳「The Loft」。席捲整個 1970 年代的迪斯可風潮,包括最熱門的舞廳如 The Gallery、Studio54、Paradise Garage,莫不受其影響。

↑The Gallery

Studio54

Diana Ross〈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1970):這首歌曲是早期迪斯可 DJ 必備歌曲,頌揚著為伴侶無條件奔波的愛情:再高的山巔、再深的山谷、再寬闊的河流,只要你呼喚,無論何處、無論何時,我必將奔赴。然而,這首歌曲的寫作靈感卻是源自《聖經》〈以賽亞書〉:「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Diana Ross〈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1970)

靈魂樂(soul music)是將聖歌內容世俗化的節奏藍調(r&b),更是最早的迪斯可舞曲。另外,當然也不能忽略 Ross 的同志出櫃神曲〈I’m Coming Out〉(1980)。

↑〈I’m Coming Out〉(1980)

MFSB〈Love Is the Message〉(1973):來自「兄弟友愛之都」費城的迪斯可經典團體,在為美國第一個黑人製作的音樂節目「靈魂列車(Soul Train)」錄製主題曲〈T.S.O.P.〉之後的第二張單曲。「愛就是訊息」在這當中的「愛」當然可以直接指向費城所代表的意義和它源自《聖經》的典故。
 

MFSB〈Love Is the Message〉(1973)

紐約同志 DJ Nicky Siano 在某張〈T.S.O.P.〉單曲黑膠的 B 面發現這首歌,隨後在他所開設的 The Gallery 舞廳不斷播放。此後,這首歌曲所頌揚的「愛」就不僅只是跨種族的情誼,而進一步有了更多意義。歌曲也不斷的被取樣,其中值得注意的,Malcolm McLaren〈Deep In Vogue〉(1989)是最早將紐約的 Vogueing 舞蹈文化介紹到主流眼中的歌曲。

Malcolm McLaren〈Deep In Vogue〉(1989)

迪斯可毀滅與歐陸舞曲的降臨

Donna Summer〈I Feel Love〉(1977):這首被視為電子音樂先驅的歌曲,幫助在德國發展的義大利製作人 Giorgio Mororder 在全球打響名號,先是在英國榜連續一個月的冠軍,隨後在美國也打入前十。Donna Summer 感受到的愛,顯然是「欲愛」,或可稱為直指性慾的愛。在這首歌曲發行之前 Mororder 其實已經與 Summer 合作過一首歌曲〈Love To Love You Baby〉,但因為其中過於露骨的性愛呻吟,以至於英國國家廣播電台 BBC 拒絕播放它。

〈I Feel Love〉的影響是絕對且深遠的,它開啟了歐洲舞曲的盛世,後來的搖滾新浪潮(new wave)、高能量電子舞曲(Hi-NRG)、義式迪斯可(italo disco)都直接承襲自 Mororder。法國流行電子舞曲二人組 Daft Punk 也曾直接以歌曲〈Giorgio by Moroder〉向其致敬。

↑Donna Summer

Donna Summer〈I Feel Love〉(1977)

1979 年在芝加哥白襪隊球場發生了由搖滾樂電台 DJ Steve Dahl 發起的「迪斯可毀滅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活動,數以千計的白人恐同搖滾樂迷在白襪與老虎隊二連戰的空檔時間觀賞這個譁眾取寵的搖滾樂小丑帶著群眾高喊著:「disco sucks!」並將他口中的「迪斯可唱片」倒入垃圾箱並以火藥炸毀。隨後待他宣告勝利乘著吉普車離場,一群複製他行為的白痴樂迷開始溜入正準備第二戰的白襪隊球場,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狂歡破壞「迪斯可唱片」並在球場中央生火慶祝……而大部分這些樂迷摧毀的卻是各種黑人流行音樂!黑人音樂正是節奏導向的舞曲音樂!

影片回顧「迪斯可毀滅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活動

面臨失控的白人樂迷,非裔的球場工作人員被要求撤回休息室迴避;球場人員無力控制局面,取消了二連戰的第二場比賽;幾天後城裡的迪斯可舞廳轉型鄉村搖滾酒吧;唱片公司紛紛放棄他們的迪斯可部門;舞曲藝人(其中許多都是黑人、同志)失去工作……Steve Dahl 至今仍認為那是他的一場勝利、一場成功的宣傳活動。

↑Steve Dahl 至今仍認為那是他的一場勝利、一場成功的宣傳活動

ABBA〈Dancing Queen〉(1976):在迪斯可毀滅之後,同志舞廳退回地下,而舞曲唱片空缺則引導 DJ 尋求其他管道。瑞典樂團 ABBA 的 Hi-NRG 舞曲如〈Lay All Your Love on Me〉、〈Gimme! Gimme! Gimme! (A Man After Midnight)〉等歌曲便是這樣進入 1980 年代的地下舞廳。改編自 1999 年音樂劇的電影《媽媽咪呀!》肯定了非典型、多元的家庭價值,包括劇名在內的各個橋段完全採用 ABBA 歷年經典,也讓原本就是婚禮 K 歌神曲的這首〈Dancing Queen〉再度名列同志金曲榜的前茅。

ABBA〈Dancing Queen〉(1976)

迪斯可終究是活了下來

迪斯可終究是活了下來,1980 年代,芝加哥一種以電子鼓搭配迪斯可編曲的全新曲風出現在人們視野:浩室音樂(house music)。浩室音樂來自芝加哥地下同志舞廳「the Warehouse」,而它最知名的駐場 DJ 便是有著「浩室教父」之稱的 Frankie Knuckles。他來自紐約,直接繼承迪斯可場景(他不只是舞客、扮裝皇后,也曾在 Nicky Siano 的 The Gallery 工作並最終成為 DJ),他說:「浩室音樂就是迪斯可的復仇。」在芝加哥,人們為了找尋 Knuckles 播放的音樂,而詢問附近唱片行「哪裡能找到 the Warehouse 放的音樂?」久而久之,唱片行就特別為這些音樂設立的「house」專區,這成了這類電子舞曲的起源。

↑有「浩室教父」之稱的 Frankie Knuckles

在公路另一端,紐約同志舞曲社群於 1980 年代初開始遭受 AIDS 的衝擊。在往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陸續失去場景中許多重要的人物如:為 Paradise Garage 店內塗鴉的藝術家 Keith Haring(1990)、與 Moroder 齊名的 Hi-NRG 音樂製作人Patrick Cowley(1982)和經常合作的同志妖姬 Sylvester(1988)、騷莎傳奇 Héctor Lavoe(1993)、歌手Dan Hartman(1994)以及「DJ 的 DJ」Walter Gibbons(1994)…等人。

↑塗鴉藝術家 Keith Haring

音樂製作人Patrick Cowley

同志妖姬 Sylvester

Gloria Gaynor〈I Will Survive〉(1978):這是來自摩城唱片(Motown)的作詞家 Dino Fekaris 在即將遭到唱片公司解僱時所創作的歌曲,講述著女性離開一段糟糕感情的經驗。這首歌原先是做為〈Substitute〉單曲的 B 面問世,但在舞廳 DJ 的推波助瀾下,它沒多久就讓唱片公司決定將歌曲 AB 面的次序調換。在 AIDS 造成恐慌的那段時間,「存活下來」的歌詞意含獲得更進一步的昇華,也成為當時鼓舞帶原者的經典歌曲。

Gloria Gaynor〈I Will Survive〉(1978)

Thelma Houston〈Don’t Leave Me This Way〉(1976):在發行當初便曾殺入熱門排行榜冠軍,後來也成為同志社群悼念因為 AIDS 離世親友的歌曲。

〈Don’t Leave Me This Way〉Thelma Houston(1976)

西洋音樂王子Prince跨靈魂樂、放克、搖滾等多種樂風,為後代眾多巨星的啟蒙者

西洋音樂王子Prince跨靈魂樂、放克、搖滾等多種樂風,為後代眾多巨星的啟蒙者 歌王者眾,王子獨一 「這世界有許多的王……但我們只有唯一一個王子。」 Alicia Keys 在為 Prince 於 2004 年進入搖滾樂名人堂的引言說道: 2001 年自己的首張專輯《Songs in A Mi

Avicii — 結合鄉村音樂和 House 曲風的傳奇電音天才

Avicii — 結合鄉村音樂和 House 曲風的傳奇電音天才 2018年4月20日。一個讓全球電子音樂迷心碎的日子,瑞典電音才子 Avicii 與世長辭的日子。相信有在關注電子音樂的讀者們肯定都聽過 Avicii 這號人物,來自電子音樂大國瑞典的他,不論是在音頻編程、混音還是專輯製作的領域都相當有實力

陰性賦權

《富比士》雜誌前編輯 Meghan Casserly 曾在分析 Lady Gaga 的文字中比較同志國歌與女性主義國歌的相似性,他引述《酷兒》(2002)一書的編者 Simon Gage 對同志國歌要素的分析,指出其有:「克服愛情困難/你不是孤單的/(在派對中)將煩惱拋去/得之不易的自尊/豪放性愛/找尋認同感/對厭世的啟發/愛能征服一切/對自己的狀態無悔」等特徵。

↑ Lady Gaga 的文字中有許多和同志國歌與女性主義國歌的相似之處

Casserly 認為 Lady Gaga 的〈Born This Way〉不只能做為同志國歌,更是「女孩力量」的國歌。其實,無獨有偶,早在過往,許多為陰性賦權的歌曲就已被視為同志金曲!

↑Lady Gaga 的〈Born This Way〉

Chaka Khan〈I'm Every Woman〉(1978):這首宣言性的歌曲現在大概多數人都是因為 Whitney Houston 於1992年的翻唱而認識。不過,時至今日「我是每個女人」不只是在女性身體自主權、特別是墮胎權議題上發揮團結陣線戰友的作用,也在所有跨性別、扮裝者與其他各類非陽剛族群的身心議題中發揮其影響力。

〈I'm Every Woman〉Chaka Khan(1978)

Sister Sledge〈We Are Family〉(1979):「我們是一家人,姊妹們都在我身邊」由 Debbie、Joni、Kim 與 Kathy Sledge 還真的是四位親生姊妹!在 1996 年的電影《鳥籠》幕經典橋段是:由金.哈克曼(Gene Hackman)飾演的保守派議員成功變裝,躲避了媒體的追逐並離開由親家同志伴侶所開設的「鳥籠俱樂部」。伴隨著「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歌聲合唱,電影也藉此諷刺衛道人士並傳遞多元的家庭概念,同時鼓舞或許不這麼受原生家庭支持的同志朋友。

Sister Sledge〈We Are Family〉(1979)

說起為「家人」、為「姊妹們」賦權,在晚近的同志金曲中,大概沒有比《冰雪奇緣》(2013)的〈Let It Go〉更純粹為女孩賦權的歌曲。而在過往的迪士尼公主中也找不到像艾莎這樣不追求浪漫愛情、勉人果敢放手做自己的典範。迪士尼未設定相應的男主也曾讓網路上的酷兒社群紛紛敲碗希望迪士尼能給艾莎一個「女友」。

↑冰雪奇緣的〈Let It Go〉

以上。總結過往,如前引言:「愛是自由的,可以是這樣、可以是那樣。愛的歷史,讓我們從獨斷與狹隘的狀態之中解放出來。」LGBTQIA2S+,愛依然有更多的可能。

愛讓我們從獨斷與狹隘之中解放出來,LGBTQIA2S+,愛依然有更多的可能

 

 

◎Photo Via:達志影像, unsplash, pexels, INSTAGRAM(@parityprods, @lululevan, @lizlangeofficial, @defectedrecords, @patrickfakeman, @gigarott, @sylvester_james_)

◎Video Via:YOUTUBE(@TriCityCollectiveOK, @MOVIECLIPS, @DianaRoss, @mfsb8465, @MalcolmMclarenMusic, @RealDonnaSummer, @RBMA, @OfficialABBA, @GloriaGaynor, @希爾瑪·休斯頓 - 主題, @chakakhan, @rhino, @DisneyMusicVEVO)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