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 K-Pop 瘋狂時代來臨!BTS、BLACKPINK 打造一年四季韓流風!”


陳涵

2021-1-30

BTS、BLACKPINK 韓流橫掃樂壇,淺談韓樂全球流行的條件

臺灣與韓國有著相近的歷史背景,近年來韓國流行音樂在全球獲得的成功,讓人們又開始熱烈討論、比較兩國產業發展。以下我將從韓國歷史開始,簡單地討論韓國流行音樂在全球傳散的條件。

K-Pop 微歷史

大抵而言,韓國經濟發展背景與臺灣相似:先後經歷日本殖民、戰後國家分裂與獨裁軍政府統治、美援工業化、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1987 年民主化以後,在 1990 年代的東亞掀起第一波的「韓流」(한류;Hallyu;Korean Wave)。吾輩猶記得當初與徐懷鈺杜德偉合作的劉承俊(유승준)、團體酷龍(클론)、男子團體 H.O.T. 打入東亞新興市場的盛況。根據《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計畫─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研究》,第一波「韓流」源於意識到市場基數不足開始的境外推廣獲得意外地成功。遂在 90 年代末金泳三總統的保護政策下,韓國開始有意識地推動本國文化產業,從影視、韓劇開始,造就第二波「韓流」現象,逐年改變韓國在地娛樂產業與跨國集團的比重。

 

相較臺灣對於美、日流行文化的近乎無條件接受(特別反映在好萊塢電影、ACG 產業上),韓國開始有意識地推動本國文化產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林文凱曾於〈臺灣與韓國的歷史比較:韓美關係初探〉中指出,韓國與臺灣之間在發展上最大的差異有幾點:對美國、日本的態度,以及對於南北韓統一問題的態度。前兩者,可說歸功於韓國成功的左派運動史,讓他們對於日本的「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和獨裁統治(全斗煥、盧泰愚等)時期,以至美國「新帝國主義」皆有深刻地反省,也有系統、積極地推動轉型正義工程;而後者,則源於對抗殖民主義同步孕生的韓國民族主義。

回到韓國的文化政策。90 年代以降,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韓國流行音樂在本國流行音樂產業中的佔比,從 1996 年的 71%,成長至 2004 年的 80%,到 2011 年時已佔本國流行音樂產值高達 95%。近年,南韓政府每年投注總預算近 25% 的創投資金於國內單位,而其中的 1/3 更是押注在國內娛樂產業上。

政大智財所教授蕭瑞麟在《韓流造星計畫:不想被看見的手?》文中指出韓國文化振興院(KOCCA: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管理範圍除電影文學出版外,含蓋大多數文創產業) 正在扮演一隻「不想被看見的手」,透過:「隱藏補助,轉投資」(以創投方式協助中小型公司);設立「資源共享平台」(建立影音物業中心,給予中小型公司優惠租借);協助「幕後人才培育」(舉辦培訓與實習課程);「海外行銷」(協辦音樂祭、研討會等),等四種方式,幫助國內音樂人逐步站上舞台。

情侶裝始祖-韓國

情侶裝始祖-韓國 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剛過不久,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持續將日曆染成粉紅色的,螢幕上、大街上,百百種曬恩愛的方式正在上演,而「情侶穿搭」無疑是超越語言、橫跨國界、不拘年齡,最直截了當的放閃招式(一穿昭告天下我們的親密關係)。情侶穿搭可以是通俗的、低調的、招搖的、甚至毫無章法的,從最「

你知道韓國嘻哈時尚其實已風靡三十年了嗎?

你知道韓國嘻哈時尚其實已風靡三十年了嗎? Hip Hop文化源於1970年代的紐約,從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初,韓國音樂人《徐太志與孩子們》將嘻哈導入韓國流行音樂界,並把正統美式嘻哈轉化為韓語、韓國人的風格,幾乎大改韓國樂壇版圖並帶起嘻哈潮流,成為韓國嘻哈音樂代表性的先鋒,也開創了嘻哈K-POP的先

全球流行音樂熔爐

回顧韓國與臺灣對於當代流行音樂的接收,有著驚人卻也不意外的相似。一如臺灣,韓國在日本殖民時期也曾經大量地透過日本吸收以搖擺爵士樂為主的流行音樂。到了二戰之後,在美蘇冷戰的格局下,美國於東亞島鍊各國所建制的軍事基地以及隨之而來的美軍俱樂部,日、韓、菲、泰、臺灣……等國皆大量接受當時流行的靈魂樂、迷幻搖滾與衝浪搖滾等音樂類型。隨後,韓國搖滾樂、靈魂/放克音樂在獨裁政權打壓(因為這些音樂對抗威權的文化背景)下,逐漸在主流中被韓國演歌(Trot)所取代,90 年代後引爆第一波「韓流」的 Hip-Hop、R&B,都是在 1987 年總統民選之後的事情。

 

論者指出,90 年代的「韓流」如徐太志和孩子們(서태지와 아이들;Seo Taiji and Boys)雖受 Hip-Hop/R&B 等黑人音樂影響,但更近似於流行饒舌音樂或者唱跳歌手(rap-dance)。雖然對於韓國流行音樂的原創性始終有爭議,但不可諱言,經過 20 多年後,現在被譽為「第三波韓流」的「K-Pop」可說達到某種混血融合的全球典範。臺灣文化部《107 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指出,目前的韓國流行音樂:「基於『流行文化就是要外銷』的準則,將南韓流行音樂作品當成如製造業一樣,採跨國分工的標準作業流程,亦即作詞、作曲者多半為歐洲人(特別是北歐國家如瑞典、丹麥),將編曲外包給美國人或在美國接受教育者,再將編舞工作交付給來自世界各地的編舞者。」

新世代的 K-Pop

以 BTS 的〈Dynamite〉為例,作曲的是英國籍的 David Stewart 與 Jessica Agombar,搭配美、加聯軍的Chris Gehringer 後製團隊(曾參與 Lady Gaga、Rihanna、Drake……等歌手製作),韓國 Pdogg 的錄音製作。歌曲風格走的是新迪斯可(Nu-Disco),正好接上在去年(2019)年底至今年初大紅的 Doja Cat〈Say So〉。再往前看,或許只有 2013 年 Daft Punk 重掀迪斯可熱潮的〈Get Lucky〉,以及隔年延續之的 Bruno Mars〈Uptown Funk〉可堪比擬。

 

在音樂風格與風靡程度上,網紅出身,Doja Cat 的〈Say So〉可以讓人們更理解 BTS〈Dynamite〉的成功。〈Say So〉與〈Dynamite〉皆同時具備:一方面,是〈Get Lucky〉的迪斯可洗腦旋律;以及另一方面,〈Uptown Funk〉的律動感和細緻的舞蹈編排、場面調度。前者,讓人過「耳」不忘;後者,則讓歌曲更容易傳散於 Instagram、TikTok 等以圖像、影像為主的新型態社交平台。

《BTS紅遍全球的商業內幕》中,作者道出他們成功的幾個法則,不外乎:善用網路平台創造與粉絲親近互動的機會,打破以往偶像生活神秘形象,極度重視 A.R.M.Y.(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 之縮寫,韓文稱아미),或中文暱稱為「阿米」的忠實粉絲群。近日,BTS 更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佳藝人」、入圍葛來美、登上美國告示牌排行榜熱門百大(Hot 100)冠軍,創下 K-Pop 全球流行的新高峰。

 

在這個全球為 K-Pop 瘋狂的時代,臺灣除了積極向外取經,吸取成功法則外,也別忘了,2013 年出道的 33 組偶像團體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僅存 BTS 一團走紅至今。長久以來,韓國演藝圈對藝人、特別是新進藝人的粗暴待遇也經常遭到批判。蕭瑞麟在《韓流造星計畫:不想被看見的手?》也點出兩點韓國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值得反省的問題:韓國練習生合約制度;以及流行歌曲高度複製。

這方面,也許留待有機會我們從韓國獨立音樂(K-Indie)的角度,再深入討論。

◎Photo Via: INSTAGRAM, 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