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當年嬉皮們追尋的烏托邦,似乎早已無蹤影,但無論如何反父權的革命還在繼續,同志們,繼續努力。”


土屋阿娜

2022-8-22

60年代世界最大嬉皮文化聚會:40萬人追求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30年後變調,別讓嬉皮的反父權精神淪為口號!

復刻胡士托

印象中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俗稱伍茲塔克音樂節,2009年李安導演的電影《胡士托風波》上映後,台灣媒體逐漸使用「胡士托」這個比較好聽的說法),聚集了一群被稱為「花世代」的嬉皮,在反戰意識高漲的60年代,美國用音樂凝聚人心,高歌著愛與和平。當然,還有 LSD(麥角酸酰二乙胺,一種強烈的致幻劑) 帶來的迷幻體驗,以及對感官與認知的新展開。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

全球10大人生必衝音樂祭:Glastonbury、Fuji Rock、Coachella...疫後朝聖前先看專業聽團仔才懂的音樂祭前世今生!

全球10大人生必衝音樂祭:Glastonbury、Fuji Rock、Coachella...疫後朝聖前先看專業聽團仔才懂的音樂祭前世今生! 關於音樂祭的考古與雜談 音樂祭,源自人類自古便有的聚會歡慶,例如希臘時代的酒神祭。人類學或社會學家將祭典理解為社會與宗教的儀式,帶有團結社會團體的功能。例如社會學家涂

伍茲塔克音樂祭主辦方表示:這個活動真的只會來五萬人!

伍茲塔克音樂祭主辦方表示:這個活動真的只會來五萬人! 不曉得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參加過每年四月初,在墾丁舉辦的春天吶喊音樂祭?主辦人JIMI是我多年的好友,而我也很忠誠的前後參加了10年左右。每年都聽JIMI說想停辦了,但每年都還是如期舉行,不得不佩服這個老外,因為他的堅持,台灣也才能有機會複製一個如同wo

胡士托音樂節是一個被後世不斷傳頌的美麗傳奇,當然它的成功,也直接造成了日後主流文化與消費主義裡一種明確且具有商機的「波希米亞」氛圍,或者今天我們會說,波希米亞風、嬉皮風,更深深的影響了現今全世界風行的各類型大型音樂節。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先跟大家聊一下最近看的 NETFLIX 影集《全面失控:1999胡士托音樂節》。

↑NETFLIX 影集《全面失控:1999胡士托音樂節》

在1969年寫下歷史後,當年胡士托音樂節創辦人之一的 Michael Lang 一直想要重辦,1999年,他找到媒體大亨投資,在紐約附近的 Roma 羅馬市找到一處棄置的千畝軍事基地,並且找到一大票當時的大咖加入,包含崆樂團、Limp Bizkit、Fatboy Slim、Red Hot Chili Peppers 等等,主打正宗胡士托音樂節回歸,搭配60年代迷幻風格視覺,吸引超過20萬青少年到場。

↑胡士托音樂節創辦人之一的 Michael Lang

↑吸引超過20萬青少年到場

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節1999」,最後卻演變成一場災難。

↑199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

第一天星期五晚上,崆樂團讓台下滿滿酒精與毒品的觀眾嗨翻天;星期六晚上,Limp Bizkit 煽動觀眾因為天氣炎熱、現場食物與水的天價、基礎設施的不足所累積的不滿情緒,MTV 音樂台現場轉播記者開始被丟東西,有民眾開始拆掉舞台中央的收音塔。

↑音樂節結束後場地滿目瘡痍

↑民眾拆掉舞台中央的收音塔

星期六半夜,Fatboy Slim 將混亂與慾望昇華為無法無天的群魔亂舞,在表演時觀眾佔據一部廂型車往舞台前方開去,Fatboy Slim 被迫中斷演出,警衛衝到車裡查看,發現箱型車裡面有女性被性侵,主辦單位建議 Fatboy Slim 團隊立即離開,主理 DJ Norman Cook 收起唱片倉皇搭巴士逃出。

↑Fatboy Slim 於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的表演現場

星期日白天,珠兒 Jewel 唱到一半就感受到詭異的氣氛,台下叫囂, 場邊的人正在拆牆,在那個沒有社群媒體來分享不滿的時代,青少年們只能把怒氣宣洩在工作人員跟場地上。

星期日晚上,Red Hot Chili Peppers 上台表演,台下不斷鼓噪,主辦人 Michael 決定發放10萬支蠟燭,舉行燭光守夜活動來替不久前剛發生的科倫拜高中受害者祈禱,結果表演到一半,有人開始放火,火堆越來越多,Red Hot Chili Peppers 表演結束後,主辦單位立刻結束活動,無視先前會邀請特別嘉賓的傳言,結果火氣與精力無處發洩的觀眾,開始把所有拿得到的東西都丟進火堆裡,搶劫攤販,撬開提款機,破壞場地……

↑民眾憤怒的破壞各種設施

1999年,那時我在看的電影是《侏羅紀公園》第二集、《羅密歐與茱麗葉》、《鐵達尼號》,我還記得新聞提到音樂節造成暴動,只是沒想到,真實狀況竟是如此離譜。談完走味的胡士托,我們接下來回到,真正的胡士托。

60年代,與1969年的傳奇

60年代,二戰後嬰兒潮成為青年,他們反對戰爭,反對政府參與戰爭,更反對體制,這一批所謂「反文化運動」在美國與英國醞釀著。

↑The Beatles 樂團成員(由左至右為:林哥·史達、保羅·麥卡尼、約翰·藍儂和喬治·哈里森)

一群尋求新避難所的詩人、歌手與藝術家被戰後「垮掉的一代」文學家所描述的舊金山北灘吸引,他們在這裡享受自由的空氣,唱起靈魂的喧囂,如傳奇女歌手 Janis Joplin,這群追求自由的反叛青年逐漸在舊金山形成一個社群,媒體稱他們為「嬉皮」。

↑1964年 The Beatles 首次巡迴到美國

在大西洋另一端,The Beatles 正在用不強調男子氣概的中性風格風靡千萬少男少女,透過他們的正能量音樂宣揚愛與和平的價值。Bob Dylan 為民謠帶來電氣化,舊金山的嬉皮揉和民謠、藍調、鄉村音樂以及 LSD 帶來的迷幻感受,在這裡形成一股屬於舊金山的迷幻搖滾聲音。

↑Bob Dylan 為民謠帶來電氣化,使舊金山形成一股迷幻的搖滾聲音

1967年,《時代雜誌》探討了嬉皮的哲學:「為了改變體制,嬉皮們希望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一個豐盛的精神世界。他們揚棄傳統的思維:西方的、生產導向的、目標導向的...等。」嬉皮的中心思想是無論何時何的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嘗試去改變旅途上每一個人的心靈、打開他們的心,不一定要仰賴藥物,而是依靠「美、愛、誠實與愉悅」

↑1967年《人的聚會》(Human Be-In)海報

在舊金山,在這個被音樂、藝術,以及追求心靈與肉體自由的社群裡,他們聽從心之所向,他們不給人貼標籤,他們不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不告訴你應該要怎麼樣。在這裡,一股反體制也反父權的群體意識正在滋長著。

1967年1月,舊金山嬉皮們在金門大橋舉辦《人的聚會》(Human Be-In),企圖集合來自不同社群的人們,來歡慶一個解放的、關於愛與和平的、世界大同的新國度。「一個新的國度正在從腐朽的舊世界中誕生」他們在傳單上如此寫著,迷幻搖滾樂團 The Grateful Dead 與 Jefferson Airplane 在台上高歌。

6月,The Beatles 發表有嬉皮世代國歌之稱的單曲《All You Need is Love》,而美國歌手 Scott Mckenzie 發表名曲《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如果你要去舊金山的話,一定要在頭上帶著鮮花,如果你去舊金山的話,你將會遇到許多和善的人。對那些要去舊金山的人來說,夏天將會充滿了愛。」

↑The Beatles 發表有嬉皮世代國歌之稱的單曲《All You Need is Love》

然後,搖滾史上第一場眾星雲集的大型音樂節蒙特利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在舊金山南方舉辦,有 Janis Joplin、Jefferson Airplane、Jimi Hendrix 等,這場盛會被稱為《愛之夏》。

↑蒙特利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海報

↑1968年的蒙特利流行音樂節(數位修復版)

當1967年舊金山的愛之夏標記著60年代反文化、反體制與反父權運動的高潮,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會則是這股力量最後閃耀的火花。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本來的海報「水瓶座博覽會:三天的和平與音樂」

原先想要辦一場歷史性大咖音樂會的 Michael Lang 在找了投資者後,因場地問題最後選在紐約 Bethel 鎮一處牧場舉辦,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叫《水瓶座博覽會:三天的和平與音樂》,因其巨型音樂會的宣傳,以及音樂會開始後電台廣播要求民眾不要再前往等因素,造成40萬的誇張人數,而一開始用圍籬阻擋並且收票的計畫,也因前往人數過多而直接開放成免費。

↑40萬的誇張人數,造成場地無法法容納

胡士托,之後

就這樣,原先三天的音樂會因為下雨以及過多觀眾延長為三天,包含 Janis Joplin、Jefferson Airplane、The Grateful Dead、The Who、Jimi Hendrix 等人都參與演出,在成為胡士托音樂節成為關於愛與和平的傳奇之後,據說當年拒絕到場演出的樂團們,都非常後悔錯過這一歷史盛事。

↑Janis Joplin 在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

↑The Grateful Dead 在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

↑Jimi Hendrix 在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

歷史告訴我們,次文化一旦成功,就會被主流收編,被消費主義覬覦。胡士托音樂節作為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結尾,讓嬉皮的生活與風格成為主流文化吸引消費者的一種「商品」,然而他們在體制外尋找自己安身之地的精神並未死去。

↑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David Bowie 在70年代用雌雄同體的姿態,以及舞台上下百變的角色,以一種有機的方式面對政治與社會變化,他那種前所未見的自由帶來了性別解放並且給了 LGBT 族群力量。

↑打破音樂與性別框架的音樂變色龍 David Bowie

如果說胡士托音樂節是關於對父權的解放,70年代就是關於解放後對於慾望的奮力摸索,David Bowie 的吉他刷的不只是對父權的咆哮,更是展示自我魅力的華麗武器。

↑除了音樂,不受束縛的雌雄同體裝扮也在時尚界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也是在這個時期,女性主義藝術教母 Judy Chicago,以及行動藝術教母 Marina Abramović 等人,開始打破傳統藝術的定義與媒介,用不一樣的極端,演奏著與 David Bowie 同等的華麗。

↑女性主義藝術家先驅 Judy Chicago

↑Judy Chicago 運用煙與火的形式創作出自由的狀態

↑《 Heaven is for White Men Only》(1973)

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給了我們超現實主義風的 Kendall Jenner 、班克斯 Banksy 給了我們自毀的「氣球少女 Girl with a Balloon」…...現代與當代藝術裡的反藝術經典時刻

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給了我們超現實主義風的 Kendall Jenner 、班克斯 Banksy 給了我們自毀的「氣球少女 Girl with a Balloon」…...現代與當代藝術裡的反藝術經典時刻 “Think outside the box, collapse the

藥物與音樂之間―迷幻搖滾

藥物與音樂之間─迷幻搖滾 迷幻 根據《流行音樂文化:關鍵概念》(Shuker,2012),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或稱酸搖滾(Acid Rock)是一種「受到藥物刺激而啟發,或者與藥物刺激有關的搖滾樂類型……」,它利用效果器、合成器,甚至其他聲響來模擬藥物影響下的聽覺經驗(p.

父權遺毒

讓我們再回到199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如果要問到底為什麼會變成災難?追根究底,或許就是創辦者本人 Michael Lang 。事實上,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本來就是一場 Michael Lang 想要賺錢的音樂會,但由於天時、地利、與人和,演變成一場愛與和平的大放送。

30年後的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Michael Lang 這次記取了上一次的「教訓」,他特地將場地選在一個棄置的軍事基地,在這個被圍牆全部圍起來的地方辦音樂會,可以保證不會有拆掉圍籬免費放所有人進來的事情發生。

此外,為了在150元美金入場票錢之外賺得更多,他們禁止觀眾自行帶水與食物,而裡面外包的攤販則趁機哄抬價錢,賣一杯4美金的水,跟一個12美金的熱狗堡。

除此之外,為了壓低成本,所有的基礎設施都偷工減料 —— 團隊把所有的錢花在請大咖、把大咖當貴賓、給大咖最好的,並且將現場轉播權高價出售給電視台。

當這些所有的偷工減料與斤斤計較集結在一起,碰上一個超級熱的夏天、沒有草地與遮蔽物的舊軍事基地,以及不管觀眾死活的主辦單位,再把20萬個青少年關在一個充滿酒精、毒品與性愛的「社區」三天,就造就了一群憤怒、失控、以為自己可以無法無天的青少年。

↑1999胡士托音樂節後,現場滿目瘡痍

Fatboy Slim 主理 DJ Norman Cook 在紀錄片《全面失控:1999胡士托音樂節》裡說:「這個音樂節少了愛與和平,以及一體同心的社群意識。」Metallica 吉他手 Kirk Hammett 在受電台採訪時說:「愛加和平等於資本主義。」

↑Metallica 吉他手 Kirk Hammett 在受電台採訪時的影片

90年代末資本主義、商業行為與電視頻道的進駐,讓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全面失控,跟1969年那場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有人認為失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音樂調性跟60年代不同,不再關於愛與和平,他們將責任歸於那些用音樂與情緒鼓噪觀眾表演者的「硬派」 Nu Metal 們,如崆樂團、Limp Bizkit ,但作為創作者,他們不過是喧囂著不同時代裡反對父權的聲音,並不應該為群眾的脫序行為負責。

至於那些在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裡大喊著「給我看奶子」、趁機吃豆腐甚至性侵的青少年們,恰恰好十分諷刺的表現了他們理應反對的父權思維。這些人的下一代,很可能就是如今在網路上霸凌弱勢、霸凌女性,用鍵盤非禮女性的人。

出版《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的作家張鐵志曾說:「文化上的革命,畢竟還是漫長,不是一個戰役就能成功。」當年嬉皮們追尋的烏托邦,似乎早已無蹤影,但無論如何反父權的革命還在繼續,同志們,繼續努力。

 

 

◎Photo Via:Wikipedia, CNN, VOGUE, marvin, kerrang, insider, romesentinel, theguardian, the-talks, rocksceneauctions, musicoholics, wakemedia

◎Video Via:YOUTUBE(@Netflix, @Memeist, @Metallica on MV, @桃園電影節TYFF)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