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藝術中的死亡
「死亡不是生命的對立,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村上春樹
在相信死後世界的東方文化裡,死亡是生命輪迴的一部分,而在基督教為主流的西方文化裡,死亡則為靈魂開啟另一扇大門。我們恐懼死亡,同時歌頌死亡。我們將亡者視為禁忌,我們將對逝者的思念存入永遠的追憶。我們抗拒死亡,我們也在關鍵的時 刻從容赴義。
宗教、戰爭、疾病,註記了人類歷史的重大事件同時也是人類面臨死亡的紀錄。14世紀中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帶走了歐洲一半的人口,而以宗教為名或出於私利的戰爭,也強化了人命無常與脆弱的觀點。在中世紀時期,有三種思想或哲學影響了後世死亡在藝術裡的表現。一是萌芽於15世紀初期的 Ars moriendi(The Art of Dying),這種來自天主教戒律,「死得其所」的概念被轉化為版畫或雕刻藝術創作;二是15世紀晚期的 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這種將死亡擬人化的藝術形式,最常見的表現方式便是以骷髏作為故事主角,來表達生命的脆弱與人終將一死的命運,而在當代,1929年迪士尼推出的傳奇動畫作品「骷髏之舞」便是最經典的例子;三是 Mememto mori(勿忘你終有一死),這種同樣來自基督教的哲學反思,有感於人生與物質生活的短暫,提倡培養美德,並且將注意力放在提昇靈性之上,以做好面對死後世界的準備。
↑《Vanitas Still Life》,Pier Francesco Cittadini,1681
在發源自義大利的文藝復興衝刺了兩百年後,16世紀末到17世紀的歐洲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這種被稱為「vanitas」(虛無)的象徵性手法,通常會運用象徵生命短暫的符碼,如骷髏、花、沙漏、書本等等,去和象徵財富的物件對比,營造出人生與享樂的徒勞氛圍,以及死亡終將來到的理念。這其中最知名的藝術家包含人稱「Guercino」,第一個創作虛無靜物畫的義大利畫家 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以及其後的義大利畫家 Pier Francesco Cittadini,他們都以古典畫作手法和巴洛克風格來詮釋生命的曇花一現,從此之後,骷髏變成為擁抱死亡的符碼,至今都還不斷被創作者們演繹著,包含藝術家 Damien Hirst,包含時尚傳奇 Alexander McQueen。
「去感受歡愉」自由卻不野蠻的野獸派大師 Henri Matisse 馬諦斯 寫在前面,20世紀藝術大師 “There are always flowers for those who want to see them.” 心存見花之欲,眼得盛開之情。—法國藝術家 Henri Matisse 馬諦斯
是藝術還是流行?奈良美智的畫作屢創天價 要說藝術是陶冶性情也好,或說是投資也行,當代藝術卻是目前全世界最受到討論的現象之一。好比說,神秘的塗鴉藝術 BANSKY,或是什麼都被搶翻天的 KAWS。若是講到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村上隆,再來還有奈良美智,肯定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物了。不過,奈良美智的作品,不斷地重
19世紀初,西班牙浪漫派宮廷畫家 Francisco de Goya 在歷經拿破崙入侵的半島戰爭後,作品原先就帶有諷刺社會意涵的他在目睹社會紛亂與不安後面臨悲劇性的「黑化」,在1819-1823年間創作了許多以戰爭、死亡和疾病為主題的「Black Painting 黑色繪畫」,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史上最讓人不舒服畫作中榜上有名的「Saturn Devouring His Son 農神吞噬其子」。以羅馬神話中農神 Saturn 因為害怕自己的權勢被兒子推翻而將他們全部吃掉的故事為靈感,Goya 降低了故事的神話性,呈現如同煉獄般的血淋淋,以詭譎黑暗的恐怖氛圍來反映出社會裡真實發生的人性慘劇。
↑《Saturn Devouring His Son》,Francisco de Goya,1819-1823,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運用古典畫風,揉和社會脈動的反思,晚期的 Goya 跳脫宮廷畫家的華麗,到最後甚至開啟了印象派最一開始的形式,因此被藝術評論家們評為承先啟後,現代繪畫的先鋒。 Goya 曾說「藝術的世界不需要色彩,只需要光與影」,而那光與影或許就是對生與死不斷的提問,接下來請跟著阿娜,一起來目睹6位藝術家親吻死亡的美麗瞬間,以及那些令人屏息的作品。
GUSTAV KLIMT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分離派的開山祖師爺,隱藏在 Gustav Klimt 那絕美裝飾性畫風底下的,是對生命的深刻描繪,他以象徵主義的手法來刻畫情慾、愛、生命與死亡,其名作《Death and Life》,便是延續他「黃金時期」1907年傳世鉅作《The Kiss》視覺語彙的作品。畫面右側呈現親情與愛情這些人世間一切美好關係的舒適圈,而此作品的真正主角,其實是畫面左側那個隨時會沒收這一切的死神。用金碧輝煌的裝飾寫人生的寓言,一代大師 Gustav Klimt 令人惋惜的死於起自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8個月後,他最有名的徒弟 Egon Schiele 也同樣被流感帶走了性命。
↑《Death and Life》,Gustav Klimt,1910-1915,存放在維也納的利奧波德博物館。
FRANCIS BACON
家世顯赫,Francis Bacon 肖像畫中獨樹一格的扭曲、翻轉、溶解,極大部分或許來自他童年出櫃被父親逐出家門的慘痛經歷,以及成長過程中被毒打造就的受虐傾向。「過度」向來是 Francis Bacon 作品裡描寫的狀態,1953年,以描繪教宗的17世紀古典畫為基礎,Francis Bacon 發表了「Study after Velá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運用其招牌的人面溶解手法以及象徵牢籠的隱晦直線,將教宗重新繪製為尖叫的喪屍版本,並以濃厚的色彩和如同窗簾的裝飾將其噤聲,在這之後,Francis Bacon 不斷的嘗試繪製教宗,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身為尼采粉絲的他,展現無神論的一種惡搞(?)方式。
↑《Study after Velá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Francis Bacon,1953
↑《Triptych May – June》,Francis Bacon,1973
先不去網美咖啡廳打卡,到這七間獨立美術館約會,好好展現品味! 小而巧,小而美 ↑Rubell Museum 中的 Sterling Ruby 作品「Flag」。 相信大家都有小時候逛博物館的印象。大部分是假日,被爸爸媽媽牽著,總有幾個像恐龍骨頭或是動物標本這種我們最喜歡的東西。博物館那麼大當然
聽 Joni Mitchell、Gil-Scott Heron、張雨生的憂鬱旋律,練習獨處的技術 一、存在 ↑Joni Mitchell〈A Case Of You〉 You taste so bitter and so sweet 你是如此地苦澀而又甜蜜 I could drin
Damien Hirst
當我們說藝術家用創作處理死亡的議題,動保人士最痛恨的 Damien Hirst 則是直接玩弄屍體。把虎鯊切塊、把乳牛跟豬切半、把羊剖開成十字架形狀、把切下來的牛頭跟蒼蠅放在一起……,Damien Hirst 用 cult 片般的直拳挑戰人們看待藝術品的道德底線,粗魯但真誠的寫著長達千年的逝者之詩。
↑《Mother and Child》 (Divided),Damien Hirst,1993
↑《God Knows Why》,Damien Hirst,2005
↑《The Prodigal Son》,Damien Hirst,1993
↑《Mother and Child》 (Divided),Damien Hirst,1993
在生命的有限軀殼裡尋求趨向永恆的可能性,Damien Hirst 在2007年發表雕塑作品《For the Love of God》,以白金重現一個18世紀人類頭骨,表面鑲滿8,601顆鑽石,包含額頭上一顆梨形粉紅色主鑽,這個光造價就1,400萬英鎊的作品據說在展出時就被買家以5,000萬英鎊現金購入。《For the Love of God》雖是向中世紀的「Mememto mori(勿忘你終有一死)」哲學致意,但有評論家認為它挑戰了死亡意味的衰敗,而且全然跳脫 vanitas 那種哀傷的虛無感,將死亡昇華為永恆的榮耀。
↑《For the Love of God》,Damien Hirst,2007
BART JANSEN
來自荷蘭的電工技師 Bart Jansen 在畢業於藝術學院後,有感於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便花了許多時間蒐集在路上被車撞死的動物遺體,將他們風乾後集結為遺體展「The Observers: Book of Roadkill」。不久後,Bart Jansen 養的小貓不幸死於車禍,他便將遺體放置在冷凍庫裡,直到一年多後,有了把牠做成無人機的想法。2012年,名為 Orville 的小貓變成在空中翱翔的無人機,Bart Jansen 更把自己蒐集的其他動物遺體做成了松鼠無人機、鴕鳥無人機,鯊魚無人機等等。這些讓人頭皮發麻的動物標本無人機對 Bart Jansen 來說並非挑戰道德邊境的創作,在他眼中,死亡是一件很生物性的事情,因此拿遺體來創作沒有什麼不可以,而這些作品的目的,是要喚醒人們對於科技發展的反思。Bart Jansen 曾說他想要做一台用牛遺體做成,可載人的直昇機,不過目前看來他應該還沒達成這個心願……
↑《Orvillecopter》,Bart Jansen,2012
ANDRÉS SERRANO
與一眾前衛藝術家在80年代末引發美國保守人士與藝術自由捍衛人士的唇槍舌戰,紐約攝影師 Andrés Serrano 是美國當代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稱自己為「拿著相機的藝術家」,Andrés Serrano 最獨特的創作媒材便是體液,從血液(經血)、精液到母乳,以及他最惡名昭彰的作品,1987年的《Piss Christ 尿浸耶穌》— 他把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雕塑,浸泡在自己的尿液裡,然後拍成攝影作品。
↑《Piss Christ》,Andrés Serrano,1987
除了對體液的情有獨鍾,Andres Serrano 拍攝的對象更是百無禁忌,包含深入紐約地鐵拍攝遊民、拍攝 3K 黨員肖像,以及,屍體。他在90年代初發表的一系列停屍間攝影作品《The Morgue》,對象包含焦屍、嬰兒、老年人、年輕人,Andrés Serrano 用聚焦的觀點記錄逝者的傷口、皮膚、蒼白面容、四肢、手術痕跡,以及剖開的器官等等,用最冷靜的鏡頭,將這些大眾難以直視的畫面揭露在世人面前。
↑《The Morgue(Killed by Four Great Danes)》,Andrés Serrano
↑《The Morgue(Rat Poison Suicide II),Andrés Serrano
一起凝視維納斯、閱讀《春宮祕戲圖》,了解裸體藝術中的凝視與窺視 寫在前面,裸體、藝術與色情之間 2011年,法國教師 Frédéric Durand-Baïssas 在自己的臉書上傳一段影片,內容是介紹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派畫家 Gustave Courbet 的1866年名作「L'Origine du m
非疫情限定!從古到今時尚圈的「口罩」風潮 口罩才不是疫情獨有的風潮,古代人早就懂時尚面罩一定戴起來時髦 ! 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際,口罩瞬間洛陽紙貴,廠商股價大漲,人們追求的不只是安全,更要時尚好看,舉凡精品級,或是色彩撘上時尚話題就夯賣,蕾絲、色彩、精品與口罩的時尚連結,絕對不是疫情才有的熱潮,早在數百
MARIA IONOVA GRIBINA
俄羅斯攝影師 Maria Ionova Gribina 在孩童時期跟她的弟弟有個習慣,便是會把他們在森林發現的小動物遺體進行厚葬。小老鼠、小鳥、小蟲子……,他們撿拾花朵與石頭來裝飾這些小動物,對當初僅僅是出於好奇的她來說「那或許是我們對於生命有限性的初次了解」。長大後成為攝影師的 Maria Ionova Gribina,將這段深刻的記憶轉化為創作,她自2010年起替自然死亡或遭遇車禍的小動物遺體舉辦最莊嚴的葬禮,替這些逝去的小生命留下絕美的永恆瞬間,帶著生命的最高敬意,以及一份超越藝術創作的愛。
寫在後面,藝術中必須承受之重
在捍衛自己的爭議性作品《Piss Christ》時,Andres Serrano 曾經說:
「藝術家經常會用不可思議的方式,運用非正統的材料與概念去挑戰傳統想法,並且對權勢人士和傳統提出尖銳而必要的質疑。我們並非總是想要聽到他們說那些該說的話。但是一個自由、寬容的社會需要有自己的藝術家與作家。而且他們必須要能夠自在的生活、創作與發表意見,不需要害怕被審查、攻擊或謀殺。藝術家向前看,規劃著未來。他們繪製出文化的樣貌,然後告訴我們身處何方。實踐著這件事的同時,藝術家是自由社會中最棒的宣傳者,也是最堅實的堡壘。他們的勝利,是文明的勝利。」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櫻花樹下》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櫻花這麼美,你知道為什麼嗎?」
「為什麼呢?」
「因為,櫻花樹下埋著屍體。」
「埋了屍體,櫻花就能開得更盛嗎?」
「也許是把人的血肉當成養分吸收了。」
「開得如此瘋狂,應該是吸收了人的癲狂因子。」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為了超脫對於死亡的幽暗恐懼,親吻死亡,是藝術中必須承受之重。
在一切難以招架的2021,願生者安身,逝者安息。
◎Photo Via:達志影像,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Maria Ionova Gribina, Damien Hirst, Artsy, bartjansen.tv, ANDRÉS SERR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