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福爾摩斯與華生、鋼鐵人與美國隊長...「腐味」沒有錯,錯的是用「酷兒誘餌」刻意炒作?”


哈姆湯郎

2023-10-30

《新世紀福爾摩斯》、《冰雪奇緣》到《怪奇物語》,在行銷手法與創作行為之間,怎麼判斷何為吸睛賣腐的「酷兒誘餌」?

「酷兒誘餌」(Queerbaiting)是個近年越來越被討論的詞,意思是指一部作品中的角色一直被暗示是酷兒,但卻在故事中從未被證明過這點,彷彿只是拿這個元素來吸引酷兒族群的一種行銷手段。就連歌手的 MV,或是名人的在外形象,也有可能被視為酷兒誘餌。如果要用我們更常聽到的詞彙來說,那麼也有人會將「酷兒誘餌」直接翻譯為「賣腐」二字。

「酷兒誘餌」(Queerbaiting)近年來越來越被討論,也可翻譯為「賣腐」二字

從 Harry Styles、Kit Connor 到 Billie Eilish,名人在展現多元性別氣質與「Queerbaiting 賣腐」之間的拉扯角力!

從 Harry Styles、Kit Connor 到 Billie Eilish,名人在展現多元性別氣質與「Queerbaiting 賣腐」之間的拉扯角力! 翻翻早前在 Wazaiii 寫的關於酷兒藝術家的文章,當時還需要注釋 LGBT 族群每個字母所代表的意思;不過就幾年的時間,探討性別平權逐漸成為日常。連我

《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Will、《嘻哈帝國 Empire》 Jamal Lyon 螢幕前敬業演出;下戲後,他們以身為 LGBTQ+ 族群自豪!

《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Will、《嘻哈帝國 Empire》 Jamal Lyon 螢幕前敬業演出;下戲後,他們以身為 LGBTQ+ 族群自豪! 如果你曾經看過 Netflix 的熱門劇集《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那麼對劇中的 Will Byers 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吧?

當然,「腐」這件事本身並不成問題。畢竟這樣的文化其實出現在許久之前,許多知名的作品,也並沒有刻意為裡頭的角色或人物關係增添酷兒元素,而是由於角色間的友誼、仇恨,尤其是亦敵亦友的情感關係,受到部分讀者或觀眾自行遐想而成,進而使某些作品未必真有此意,但也因此成為了大受「腐」市場及同人文化歡迎的作品。

角色間的友誼、仇恨關係,受到部分讀者或觀眾自行遐想而成,成為了大受「腐」市場歡迎的作品

舉例來說,像是1966年開播的美國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乃至於包括《聖鬥士星矢》、《幽遊白書》、《灌籃高手》(Slam Dunk)等作品在內的日本經典漫畫,都是這種透過支持者自發解讀,作品本身則並未如此強調(至少一開始未必)的知名作品。

 

《灌籃高手》(Slam Dunk)

 
 
 
 
 
 
 
 
 
 
 
 
 
 
 

Jacky(@jackyhappysit)分享的貼文

《聖鬥士星矢》

也就是說,會被人視為酷兒誘餌的賣腐行為,之所以遭人詬病的原因與「腐」無關,而是在於刻意販售,但又刻意模糊角色性向與彼此關係,藉此避免被保守派觀眾攻擊,試圖兩面討好,僅是單純消費酷兒文化的「賣」這個字。

遭人詬病的原因與「腐」無關,而是在於刻意販售,消費酷兒文化

以近年較為知名的例子來說,像是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與裘.德洛(Jude Law)主演的電影《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與《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還有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與馬丁.費里曼(Martin Freeman)主演的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便幾乎攜手翻轉了如今許多人對於「福爾摩斯」這個經典角色的印象。

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與裘.德洛(Jude Law)主演的電影《福爾摩斯》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與馬丁.費里曼(Martin Freeman)主演的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

在這兩部作品中,福爾摩斯都被賦予了更加酷兒的形象,透過他對待華生的各種舉動,反映出超乎一般友誼的暗示,甚至就連劇情裡與兩人較為親密的女性角色,也會不時調侃他們兩人的相處狀況,至於福爾摩斯對待華生妻子的方式,有時則簡直如同看待情敵一般,時常以各種佯裝不經意的方式酸言酸語,因此也為這兩部作品吸引了不少酷兒與腐文化族群的愛好者。

福爾摩斯被賦予了更加酷兒的形象,透過他對待華生的各種舉動,反映出超乎一般友誼的暗示

這樣的狀況,甚至回頭影響到不少觀眾對於「福爾摩斯」系列原著的看法,從此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對推理史上最為經典的偵探與助手拍檔,繼不少以此作為研究方向的學者之後,接力於小說中那些看似尋常的互動裡,找尋各種可供遐想的蛛絲馬跡。

不少觀眾開始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對推理史上最為經典的偵探與助手拍檔

雖然許多觀眾對於這兩部影劇作品有如此鮮明的印象,但就《新世紀福爾摩斯》來說,卻也引發了看法兩極的爭議。在傳統派這邊,表示本劇不應該用這些劇情上的暗示來竄改原著角色設定;至於酷兒族群這裡,則有人認為製作單位表示絕不會讓福爾摩斯與華生有進一步發展的聲明,證明了本劇只是又一個酷兒誘餌的狀況。

《新世紀福爾摩斯》

除此之外,像是迪士尼的相關作品也常常被指責為酷兒誘餌。舉例來說,像是漫威電影宇宙中的雷神索爾與洛基,或是美國隊長與鋼鐵人與酷寒戰士等人物關係,便在腐文化中廣受歡迎。

美國隊長與鋼鐵人的關係也被指責為酷兒誘餌

雷神索爾與洛基也是酷兒誘餌代表

兩部《冰雪奇緣》中的艾莎一角,則更是在她的酷兒形象方面帶出了不少暗示,就連她的遭遇本身,也被不少人視為是一種酷兒處境的社會隱喻。

↑艾莎的遭遇讓不少人視為是一種酷兒處境的社會隱喻

但以上提到的狀況,都還只算是一種避免觸怒保守派觀眾的暗示。迪士尼真正遭到批評的部份,則是在於《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與《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這些電影宣傳時,曾表示他們要將酷兒角色置入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電影系列裡,但最後的結果,卻也僅限於一些連名字都沒有的同性角色,可能在畫面背景或並未停留太久的鏡頭中接吻而已,因此與他們在宣傳時提及的力道具有高度反差,因此則被視為是典型的酷兒誘餌。

↑兩部電影宣傳時,曾表示他們要將酷兒角色置入,結果卻只是出現一些連名字都沒有的同性角色和並少數接吻鏡頭而已

也有一些特殊的狀況,突顯出了我們以「酷兒誘餌」來批評某些作品或人物時,所可能會產生的盲點與問題。

以 Netflix 的招牌影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來說,劇中由諾亞.施納普(Noah Schnapp)飾演的威爾.拜爾斯(Will Byers),對芬恩.沃夫哈德(Finn Wolfhard)飾演的麥克.威勒(Mike Wheeler)所抱持的情感,便是一個較為特別的範例。

Netflix影集《怪奇物語》裡的威爾.拜爾斯和麥克.威勒為一個較特別的例子

一開始看起來,那像是一段由於好友交了女朋友,因而覺得自己受到冷落的煩悶情緒,但越到後來,劇情則越是以各式各樣的細節,幾乎以直接講明的方式,反覆向觀眾暗示威爾對麥克的感情遠遠不僅於此。

《怪奇物語》

在《怪奇物語》第四季第一輯的宣傳行程中,諾亞.施納普在被問到這點時,卻表示:「編劇們從未真正談過這件事,或是點破威爾的狀態……他們把一切交由觀眾自行解釋,威爾究竟是拒絕長大,成長得比其他朋友都慢,又或者真的是同性戀。」因此使《怪奇物語》也一度被視為是一部酷兒誘餌式的作品。

↑劇組從為點破威爾的狀態,把一切交由觀眾自行解釋,因此《怪奇物語》也一度被視為一部酷兒誘餌式的作品

隨著一個多月後,第四季第二輯總算推出,劇情也總算直接指出了威爾的同性戀性向,而諾亞.施納普也在後來的訪問中承認了這點,因此也讓先前宣傳時的說法,變成一種為了不想太快爆雷的掩飾性說詞,最後也讓《怪奇物語》的「酷兒誘餌」標籤被就此取下,因而也讓人困惑於這樣的指責,究竟應該出現在一部作品的哪一個階段時,才算是足夠準確,不致於冤枉無辜。

↑隨著第四季推出,劇情也總算直接指出了威爾的同性戀性向,諾亞.施納普也在訪問中也承認這點

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狀況,發生在同樣出自Netflix的影集《戀愛修課》(Heartstopper)的演員基特.康納(Kit Connor)身上。

Netflix的影集《戀愛修課》的演員基特.康納也遭遇類似事件

《大叔的愛》、《昨日的美食》續集重燃日本「腐女」熱潮,從真人版 BL 劇看日本現實社會,如何超越刻板印象接受 LGBT 氛圍

《大叔的愛》、《昨日的美食》續集重燃日本「腐女」熱潮,從真人版 BL 劇看日本現實社會,如何超越刻板印象接受 LGBT 氛圍 今年秋季日劇兩齣被歸類為 BL( Boys Love )描述男性間同性戀的連續劇,分別是由田中圭、吉田鋼太郎以及林遣都主演的 「おっさんずラブ(大叔的愛)」以及西島秀俊、內野聖陽主演的「き

經典台灣同志國片:《誰先愛上他的》、《女朋友。男朋友》、《盛夏光年》...從壓抑視角到多元敘事,我們都能被愛溫柔包圍

經典台灣同志國片:《誰先愛上他的》、《女朋友。男朋友》、《盛夏光年》...從壓抑視角到多元敘事,我們都能被愛溫柔包圍 隨著 LGBTQ 文化在今日已經普遍能被社會大眾接受,其實這些都是不斷隨著時間堆疊衝撞出來的,台灣身為亞洲第一個接受同志婚姻配偶權的社會,我們能夠有這樣子自由選擇愛的權利,實屬幸福。

在《戀愛修課》中,基特.康納飾演的是一名同性戀角色。只是由於他始終沒有公開自己的性向,再加上他曾被拍到與女演員瑪雅.瑞菲可(Maia Reficco)手牽手逛街,因此則被攻擊是刻意以酷兒誘餌的方式來吸引觀眾支持,最後則導致年僅十八歲的他被迫公開出櫃,忿忿不平表示:「我是雙性戀。恭喜你們成功讓一個十八歲男生被迫出櫃。我想你們都搞錯了這部影集想表達的重點。再會。」

基特.康納被攻擊是刻意以酷兒誘餌的方式來吸引觀眾支持,最後則導致年僅十八歲的他被迫公開出櫃

這樣的狀況,也更突顯出這樣的指責在許多情況下究竟是否合理。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是否要公開自己的性向,更別說扮演同性戀的演員,未必非得就是同性戀不可。就像是現在許多影劇作品的選角,也時常會被以「政治正確」四個字胡亂攻擊一樣,說穿了,其實全都有個顯而易見的盲點──倘若演員都只能飾演與自己一模一樣的角色,那「演戲」這門藝術,究竟又還有何意義存在?

倘若演員都只能飾演與自己一模一樣的角色,那「演戲」這門藝術,究竟又還有何意義存在?

這些各式各樣的狀況,都在如今這個時代成為了難以簡單界定的問題。就拿迪士尼的作品來說,他們的作法是否既可以被視為酷兒誘餌,但同時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循序漸進,試圖更無痛推廣的平權做法?而有些直接將角色明確定位為酷兒,卻在角色塑造上隱藏著刻板印象的歧視觀點,又真的有比較好嗎?

迪士尼的作品來說,他們的作法是否既可以被視為酷兒誘餌,但同時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循序漸進,試圖更無痛推廣的平權做法?

以上的種種,勢必都是短時間內,讓人難以斷言是對是錯的事。甚至,只要創作者永遠不講明他們內心的真正看法,我們也難以確認哪些東西是酷兒誘餌,哪些東西則否,更別說就算創作者真開了口,我們也無法確定那就是對方內心的真正想法了。

只要創作者永遠不講明內心的真正看法,觀眾其實也難以確認哪些東西是酷兒誘餌

唯一能確定的是,至少就現在來說,關於酷兒誘餌的爭議及看法,依舊會隨著不同的人、事、物而引發不同的反應。事實上,這也或許就是最為適切的作法。因為這種事情,原本就不可能出現單一且公允的絕對判斷方式,所以我們能做的,或許也就是在提出各種意見,無論是讚美、推崇、批評、質疑之前,都更仔細想想,然後才選擇開口,不是嗎?

酷兒誘餌的爭議及看法有其複雜性,在提出各種意見,都應該更仔細地想想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unsplash, X(@PopBase), INSTAGRAM(@toei_animation, @jackyhappysit), 台北双喜電影

◎Video Via:YOUTUBE(@etcanada)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