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臺中綠美圖」新落成,SANAA 建築事務所打造「輕盈」建築探討人與環境,首展《萬物的邀約》連結跨域文化的對話。”


Wazaiii

2025-7-16

「臺中綠美圖」超美落成!SANAA 建築事務所打造輕盈建築探討人與環境,首展《萬物的邀約》連結跨域文化的對話

 

臺中知名新地標+1,綠美圖自歷史遺跡煥新落成

「臺中市立美術館」即將在2025年12月正式開館,和「臺中市立圖書館」結合成為全新文化地標「臺中綠美圖」,是台灣首座由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藝術場所。建築坐落於中央公園內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水湳機場,如今成為多元藝術交流的空間,更成為歷史與當代文化對話的平台。

↑「臺中綠美圖」坐落於中央公園內部

印象派展覽齊放!看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3大名作,再去富邦美術館看莫內《睡蓮》| Wazaiii 編輯觀展 POV |

印象派展覽齊放!看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3大名作,再去富邦美術館看莫內《睡蓮》| Wazaiii 編輯觀展 POV |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6月14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盛大開展。並開箱、首度公開三件極具重大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經典真跡原作,現在就一起跟著 Wazaiii 來看懂保羅・高更

2025最新藝術展覽一次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印象派代表莫內真跡、奧拉弗・埃利亞松⋯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旅程!

2025最新藝術展覽一次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印象派代表莫內真跡、奧拉弗・埃利亞松⋯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旅程! 看完「草間彌生」、「布爾喬亞」還不過癮? 2025 下半年的藝術展覽菜單絕對讓你心服口服!展覽主題橫跨 AI/繪畫、影像與裝置,甚至端出印象派畫作全餐:《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帶來對 AI 時代的視

SANAA 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大師親自打造

全新的綠美圖由「SANAA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空間設計,由曾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所成立。SANAA擅長以透明、柔和作為建築語言,如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作品,將環境與建築調性溫柔結合。妹島和世「輕盈」的建築風格,以「流動」與「通透」為理念,為中美館打造大量體的玻璃帷幕外觀,展現十分通透的空間語彙,自然光和公園綠意可以映照室內,使建築成為人與自然間的連結,巧妙勾勒「台中綠美圖」的核心理念。

↑建築界大師妹島和世,親自來到台灣監督建造工程的成果

↑SANAA 事務所打造的共構空間,更塑造流動、通透的參觀體驗

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反映人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首次開館展《萬物的邀約》團隊攜手臺灣策展人周伶芝、美國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 (Alaina Claire Feldman),與羅馬尼亞策展人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ţ-Kim)四方共同合作策劃,從綠美圖坐落的中央公園地景與城市關係出發,透過臺灣前輩藝術家與現當代創作之間的對話,反應藝術史的發展與本土連結。探討人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臺灣策展人周伶芝(中)、美國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 Alaina Claire Feldman(左)與羅馬尼亞策展人安卡·繆雷·金 Anca Mihuleţ-Kim(右)

在美術館大廳,館內挑高 27 公尺的空間亦是精心設計的空間焦點,邀請到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首次於臺灣進行大型委託創作計畫,以臺韓共有的「老樹」文化為靈感,創作《流動奉獻 – 樹蔭三合》,透過懸吊的螺旋結構,象徵宇宙之樹賦予空間生命力,致敬跨文化精神信仰。

↑美術館大廳空間邀請由韓國藝術家梁慧圭,首次於臺灣進行大型委託創作計畫,靈感來自臺韓兩地共有的老樹文化

另外,臺灣藝術家林明弘創作《再製》,將延續他長期關注文化符碼的再造。透過繪畫中的重疊、模擬印刷過程中的動態視覺,回應圖像與影像製作本身機制。作品中反覆出現「臺灣花布」的象徵。 視覺符號與文化重構,在回望歷史同時創造新的意義。賦予建築空間賦嶄新的觀看視角。

↑臺灣藝術家林明弘,透過繪畫的重疊錯位與印刷轉譯,討論文化符碼的流動與再造,
為建築空間賦予嶄新的觀看視角與層次。

他蓋出羅浮宮金字塔、獻給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和你我熟悉的路思義教堂,傳奇建築師貝聿銘在地球上玩大富翁!

他蓋出羅浮宮金字塔、獻給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和你我熟悉的路思義教堂,傳奇建築師貝聿銘在地球上玩大富翁! 記得幾年前,在臉書刷到於紐約貝氏建築事務所工作的朋友,參與貝聿銘百歲生日派對的分享。其中一張與會贈禮的照片,特別令我印象深刻,是一盒以貝先生的建築為模型,所組成的大富翁桌遊。 ↑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

陽明山 YMS by onefifteen 的加州美式建築,五個獨立空間帶你重返那些曾經忽略但卻極為重要的日常感受

陽明山 YMS by onefifteen 的加州美式建築,五個獨立空間帶你重返那些曾經忽略但卻極為重要的日常感受 走進陽明山 YMS by onefifteen 的那一刻,乾淨俐落的五棟白色建築彷彿自帶濾鏡,錯落在一片靜謐又不失設計感的大花園裡,就像是穿越時空、誤闖進了 1950 年代的美國郊區。

多方藝術家參展,連結在地與國際視野

《萬物的邀約》集結來自全球 20 國、逾 70 位藝術家,展出中美館典藏、全新創作與重要借展作品,展覽亦涵蓋表演藝術面向,激盪出多面貌的藝術詮釋,呈現自然、時間與身體感知之間的藝術對話。

↑(左)林仁達+余政哲+NO登山社 合作舊作《被移動的冰塊, 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現地創作,(右)露西雅·阿拉瓦努 《前往柯隆納斯》虛擬實境 VR 作品示意

↑(左)文勝鉉《論薄與透明之物》展出示意,(右)TAI身體劇場《深林》舊作參考

中美館誕生,成為台灣未來新地標

臺中市立美術館以建築設計、設立理念和首次展覽,呈現出美術館自身的本位思考,公共場所營造的觀感,展開藝術與空間的對話,探討「人與環境」的重要對話,相信在不久將來,中美館會成為台灣的指標性景點之一。



↑《萬物的邀約》自2025年12月13日至2026年4月12日,邀請民眾走入多元對話的藝術領域
 

 

◎Photo Via:臺中市立美術館,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INSTAGRAM(@taichungartmuseu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