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是他蓋的!建築行者貝聿銘窮盡一生追尋美學真理!”


SSSHIN 有型觀點

2025-6-17

他蓋出羅浮宮金字塔、獻給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和你我熟悉的路思義教堂,傳奇建築師貝聿銘在地球上玩大富翁!

記得幾年前,在臉書刷到於紐約貝氏建築事務所工作的朋友,參與貝聿銘百歲生日派對的分享。其中一張與會贈禮的照片,特別令我印象深刻,是一盒以貝先生的建築為模型,所組成的大富翁桌遊。

↑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與我最近的距離。

說起這位用作品在地球上插旗、以空間語彙開啟東西方對話的「現代主義最後一位大師」—貝聿銘,不僅是史上首位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華人得主,也是建築後軰眼裡的仰望。聊到他的設計,腦中或許會浮現一座稜角分明的幾何體、透亮閃爍的玻璃。而貝聿銘先生的建築,絕非僅是那些冷硬的理性集合;他寄情於空間創作,實踐了「光影為骨,人文為魂」的價值觀。

建築鬼才安藤忠雄,以清水建模創造極簡建築宇宙,不過受他影響的後起之輩—鄭東賢 DH Jung、Kulapat Yantrasast、Sou Fujimoto,也不惶多讓!

建築鬼才安藤忠雄,以清水建模創造極簡建築宇宙,不過受他影響的後起之輩—鄭東賢 DH Jung、Kulapat Yantrasast、Sou Fujimoto,也不惶多讓! 說起日本建築師,你應該對安藤忠雄這個名字不陌生吧;再聊到他的設計,想必你腦中馬上浮現出一棟棟的清水混凝土。但你知道嗎,安藤忠雄的建築真的不是用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全身最代表他實用功能美學的標記 ─ 黑框眼鏡! | 設計師說兩句012 |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全身最代表他實用功能美學的標記 ─ 黑框眼鏡! | 設計師說兩句012 | 也沒什麼,就說兩句。 第一句是過去的洞察,第二句是未來的認知。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 Le Corbusier 建築鬼才安藤忠雄,以清水建模創造極簡建築

路思義教堂:幾何的實踐,一雙合攏向上的祈禱之手。 

 ↑質樸的清水混凝土與菱形格狀的透光玻璃,展現對結構與形式的精確理解。

這座位於東海大學校園內的教堂,是貝聿銘與我最近的距離。其獨特的雙曲面薄殼結構,像一雙向上合攏的祈禱之手,靜靜地矗立在綠意中。教堂的外牆利用質樸的清水混凝土與菱形格狀的透光玻璃,充分展現對結構與形式的精確理解。是貝聿銘早期與陳其寬先生共同設計的代表作。

 ↑教堂獨特的雙曲面薄殼結構,像一雙向上合攏的祈禱之手。

我還記得,曾讀過貝聿銘對這座教堂的設計理念。他說:「這座教堂的設計必須是永恆的,它必須能抵擋風雨,能承載歲月的洗禮,而且必須是真實的,毫無掩飾。」這些話語猶如是對路思義教堂最好的註解。它沒有多餘的裝飾,完全透過混凝土的本色和精密的幾何形體來表達力量與神聖。走進教堂內部,會發現光線透過玻璃格柵灑落,形成一道道聖潔的光柱,既肅穆又溫暖。那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是光線與信仰的空間對話,讓人們在簡樸中感受心靈的寧靜。

↑信仰讓人們在簡樸中感受心靈的寧靜。

羅浮宮金字塔:開啟新舊對話,巴黎心臟的玻璃鑽石。

↑羅浮宮金字塔是一個入口,更是一個光之殿堂。

站在巴黎羅浮宮廣場上,凝視著那座赫赫有名的玻璃金字塔,很難想像它曾經引起偌大爭議。這座透明的現代幾何體,大膽地插入了法國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典宮殿群之中,簡直是向傳統發出挑戰。貝聿銘接下這個任務時,外界質疑聲浪不斷,甚至有法國媒體將他描繪成「來自東方的入侵者」。

↑透過金字塔玻璃的反射,將巴黎的古典映照其上,形成一種奇妙的融合,夜晚像一顆發光的鑽石。

然而,貝聿銘卻堅定地相信自己的願景。他提到:「我認為歷史的建築和現代的建築,應該彼此對話,而不是彼此對抗。」正是這種「對話」的理念,成就了羅浮宮金字塔的意義。真正走近它,感受玻璃的輕盈與金字塔的純粹,沒有破壞羅浮宮的宏偉,反而透過玻璃的反射,將周圍的古典建築映照其上,形成一種奇妙的融合。我進入金字塔下方,光線從頂部傾瀉而下,將地下大廳照得通透明亮,徹底改變了羅浮宮的動線和使用體驗。這不只是一個入口,更是一個光之殿堂,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新舊共存的可能性。

↑羅浮宮金字塔下方,光線從頂部傾瀉而下。

三大建築師 Frank Gehry、Zaha Hadid、Rem Koolhaas 跨界時尚玩設計,飾品、手包、鞋履無一不玩!

三大建築師 Frank Gehry、Zaha Hadid、Rem Koolhaas 跨界時尚玩設計,飾品、手包、鞋履無一不玩! 記得好多年前,在 BBC 的紀錄片《Sketches of Frank Gehry》裡看到一幕。建築大師本人隨手將紙一揉、丟到會議桌上,指著紙團跟員工說:「Make it quirkie

4個在夜裡閃閃發光的迷人建築!克萊斯勒大廈、望京 SOHO、台南美術館...入夜後它們是城市歸客的精神象徵

4個在夜裡閃閃發光的迷人建築!克萊斯勒大廈、望京 SOHO、台南美術館...入夜後它們是城市歸客的精神象徵 你一定有看過發光的101吧!不論是因此而認出信義區的方位,還是被外牆打上的「台灣加油」激勵了,在晚間欣賞這棟標的建築,肯定跟在太陽底下觀看的感受不同。建築物的夜晚風貌相較於白晝有著截然不同的表情,燈光在其中

蘇州博物館:獻給故鄉,融於水墨的幾何情書。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獻給故鄉的一封情書。

如果說羅浮宮是貝聿銘的「西式宣言」,那麼蘇州博物館就是他晚年對故鄉的「東方情書」,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品。這座坐落在蘇州忠王府旁的博物館,沒有羅浮宮的氣場,卻以其溫潤內斂的灰白基調和精妙的借景手法,將現代建築完美地融入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之中。

 ↑片石假山的設計,是將傳統山水畫立體化的呈現。

貝聿銘曾談及設計蘇州博物館的理念:「我希望這棟建築能像一張宣紙上的潑墨山水畫,既有現代感,又能與蘇州古老的園林相呼應。」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他甚至親自從美國帶來專屬的團隊,以確保混凝土能呈現出蘇州傳統粉牆的細膩質感。而那些「片石假山」的設計,更像是將傳統山水畫做了立體化呈現,引導光線與視覺流動。讓觀者如我,在現代的空間中,體會其對文化的尊重。

↑貝聿銘在德國的第一件作品,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擴建項目。乾淨且富有穿透性的設計,讓空間體驗進入另一個層次。

在我自己的建築旅行裡,所見貝聿銘那些如水晶般剔透的作品,乾淨且富有穿透性的設計。從巴黎羅浮宮前的金字塔,到其晚年回歸故里、靜謐得彷彿融入水墨畫中的蘇州博物館,抑或是近在咫尺的路思義教堂,皆營造出一個更完整、更純粹的空間體驗。而這份堅持,是一位建築行者窮盡一生追尋真理的執著。

 

 

◎Photo Via: Shin Huang, 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