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紐約修道院藝術博物館、柏林和解教堂、杜佈羅夫尼克雕塑《Hostage》...關於那些劫後餘生的藝術,我們該如何守護?”


SSSHIN 有型觀點

2024-12-10

那些在戰火下劫後餘生的藝術:紐約修道院藝術博物館、柏林和解教堂...如何守護成藝術愛好者重要課題

藝術在戰爭當前顯得渺小。烏克蘭已故繪畫大師普里馬琴科(Maria Prymachenko)藏於家鄉伊萬科夫博物館的部分作品,據悉在烏俄戰事中遭到空襲毀損;那些曾被畢卡索誇讚用色鮮明且線條大膽的民俗風畫作,隨著戰火不息面臨絕跡。翻閱歷史,不少歷經戰亂而顛沛流離的逸品文物、重「建」光明的工藝建築等,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了解的「劫後餘生」的故事。

↑攝於曼哈頓北端山坡的修道院分館 The Met Cloisters

故宮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與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打造「大美不言」特展,穿越古今綻放典藏精粹的五種極致之美!|Wazaiii 時尚郊遊去|

故宮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與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打造「大美不言」特展,穿越古今綻放典藏精粹的五種極致之美!|Wazaiii 時尚郊遊去|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若美的真諦能穿越時空與文化,會以何種姿態展現?國立故宮博物院偕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與 Van Cleef & Arp

4大國外城市必逛時尚藝術展!紐約 The Met 帶你看美國時尚史、倫敦 V&A 博物館首次以男裝為主題…深度跟潮度都滿分的藝術之旅

4大國外城市必逛時尚藝術展!紐約 The Met 帶你看美國時尚史、倫敦 V&A 博物館首次以男裝為主題…深度跟潮度都滿分的藝術之旅 在曼哈頓 Parsons 時尚學院求學的日子裡,我總是督促自己多接觸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以培養個人觀點;隨後於紐約工作期間,兼職擔任時尚雜誌特派,讓我有更多機會深入體驗各大城市的時

紐約:修道院藝術博物館 The Met Cloisters

相對於第五大道上的大都會博物館,在曼哈頓北端山坡的修道院分館(The Met Cloisters),就顯得低調許多。藏在大蘋果喧囂之上的修道院,是美國無獨有偶,專司收藏中世紀藝術和古文物的博物館,其中大多為於一戰前後輾轉運往美國的藏品。

↑The Met Cloisters 展品大多輾轉從歐洲運往美國,包括鎮館之寶《獨角獸掛毯》

這棟在二十世紀初就興建完成的建物,特別之處是因已故美國雕刻家 George Grey Barnard 計畫將五座修道院原汁原味的自歐洲搬過來、拆解重組,最後卻搞到身家破產,得由富豪洛克斐勒家族出資贊助,才建造出三個可直接眺望哈得遜河的露天中庭,以及圍繞花園廊道的修道院。從地鐵站沿著 Fort Tryon Park 的散步道,一路爬坡進入,頗有一種參拜的儀式感。

↑五座修道院原汁原味的從歐洲搬過來,拆解重組成一座

 

柏林:和解教堂 Chapel of Reconciliation

站在柏林圍牆紀念館的頂樓向下眺望,立刻就能注意到不遠處的和解教堂(Chapel of Reconciliation)。 小巧的教堂是一座樸質的建築,第一眼就覺得它很有氣質。慢慢走近,發現教堂處在從前的死亡地帶中,四周的泥土地還留有舊建築與宗教文物的痕跡。讀完一旁的告示才了解,這座由 Peter Sassenroth、Rudolf Reitermann 於千禧年重建完成的小教堂,它所承載的歷史之重。

↑Chapel of Reconciliation 位於東西德圍墻的「死亡地帶」之中

柏林圍牆剛立起的那時,原本於二戰後倖存的教堂,剛好被一分為二。成了罕見橫跨東西德的建物,教會管理起來相當尷尬,也成了有心人橫跨圍牆的捷徑。隨後,東德政府以安全性為名義,以炸毀的方式清除了哥德式風格的這座教堂。時間往後快轉,泥沙混合著從前教堂的碎片,從年輕建築師的圖紙上以新的形式重生。外觀是木頭格柵立面,內部則是調節氣溫的夯土牆;溫潤的橢圓形教堂放行光影與人影,任其自由地穿梭,看起來充滿韻律。而過去則成為地上的痕跡,一陣風揚起塵土,在空氣中閃閃發亮。

↑重建的教堂中還留有舊建築與宗教文物的痕跡

 

大城:歷史的殤城 Ayutthaya

大城(Ayutthaya)做為泰國的佛教聖地,寺廟超過三百座,同時也留有與緬甸交戰最後導致阿瑜陀耶王朝終結的歷史。於1991年底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址,是曼谷週邊觀光行程中常規劃參訪的歷史重鎮。歷史回溯至西元1767年,大城面臨緬甸貢榜王朝的入侵,為顯示軍威索性將當地寺廟中的佛像全數斷頭。

↑Ayutthaya 留有與緬甸交戰最後導致阿瑜陀耶王朝終結的歷史

其中 Wat Maha That(瑪哈泰寺)的一尊佛頭落地後被樹根盤繞,經年累月便成為今日泰國的七大奇景之一。Wat Lokkayasutha(涅槃寺,音譯:羅卡雅蘇塔寺)長有28公尺、高5公尺的佛像,歷經戰亂於1956年修復,為泰國現存最大的露天臥佛。無論觀光或回顧歷史,戰後的痕跡俯拾皆是。

↑Wat Maha That 知名的樹中佛頭,也是戰爭遺留的痕跡

超值得!不用飛英美,在台看世界頂級藝術—富邦美術館羅丹展、到奇美徜徉梵谷鉅作、高美館朝聖攝影大師,教科書經典看飽飽

超值得!不用飛英美,在台看世界頂級藝術—富邦美術館羅丹展、到奇美徜徉梵谷鉅作、高美館朝聖攝影大師,教科書經典看飽飽 喜歡到世界各地參訪美術館的你,今年夏天在台灣從北到南走一趟,就能網羅世界及美術館的蒐藏品。從美西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加州郡立美術館 LACMA 遠道而來的羅丹雕塑、印象派畫作;英國國家藝廊的四百年藝術

巴黎聖母院借助《刺客教條》重返世界、臺南美術館一館在台日協作完美升級...一窺透過巧手回春的古建築

巴黎聖母院借助《刺客教條》重返世界、臺南美術館一館在台日協作完美升級...一窺透過巧手回春的古建築 2024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在重建中迎向第五個年頭了,於2019年的那場大火中毀損的塔尖,如今還原的結構已清晰可見。負責監督重建的公共機構主席菲利普·約斯特(Philippe Jost)表示,大教堂重新開放的日

杜佈羅夫尼克:現代美術館 MOMA Dubrovnik

杜佈羅夫尼克現代美術館位在古城外小緩坡,一座沿山勢挺立的樓。密實的高牆後是柔軟的柑橘色,螺旋狀柱式圈出一方天井,以及面向亞得里亞海的露台,而那個露台還真是令人難忘。現代雕塑開路,且能不費力地獨享全區域最明信片般的風景,在名為《Hostage》的雕塑前,好像可以感受到所傳達的力量似的;與其說是生命力,不如說是猛烈的掙脫感。特別在這歲月靜好的臨海觀光小鎮,曾經受戰爭蹂躪的歷史,留下的也揮之不去。

↑MOMA Dubrovnik 藏有不少前南斯拉夫藝術家的作品

在世界的某些區域戰爭尚為進行式的當下,其中所屬的逸品文物、工藝建築等命運變得乖舛未卜。即便許多國際團體為保護藝術而挺身,但究竟,有多少藝術品能撐過戰火?又有多少能劫後餘生呢?這可能是身為當代藝術愛好者尚待關切的議題了。

↑名為《Hostage》的雕塑作品,仿佛訴說曾受戰爭蹂躪的歷史

 

 

 

◎Photo Via:Shin Huang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