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健康飲食的風潮帶動我們反思,如何吃得飽更要吃的巧。”


SSSHIN有型觀點

2020-9-17

健康飲食的商機

「欸、等下要吃什麼?」應該是在忙碌生活中無暇自煮管理的我們,每天最常想的問題吧。去年底 Ipsos(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針對台灣所發表的《外食市場研究報告》中顯示,有高達7成的民眾每周外食或外帶七次以上,更有2成以上的民眾餐餐外食。報告中更進一步指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統計,餐飲業的年銷售額為$7,350億元,競爭越形激烈,同時也面臨了市場需求快速轉變的壓力,必須看準新的商機。

身為半個老外(忍不住接,三餐老是在外),我自從兩年多前胃開始出問題以來,吃東西就成了我生活中的大事。外出覓食前我總是做足了功課,太油的不碰,不乾淨的拒絕…花心思選擇店家去試,再找出適合自己的。隨著日子一長,我發現啊,主打健康飲食的餐廳還真不少,為因應不同消費者需求,提供的餐點內容也變得更精緻,並且還延伸至外送平台。像是針對小胃女性如我所設計的水煮餐,或是專於提供素食主義者、運動愛好者等菜單,在在因應了台灣人養生樂活的風潮。而這激發餐飲產業產生什麼樣的商機呢?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

 商機之一: 食安意識抬頭,注重個人化營養成未來趨勢。 

《動腦雜誌》在今年三月刊中寫道,近年來被熱烈討論的社會議題中,從2011年塑化劑、13年毒澱粉、14年餿水油、15年手搖飲農藥超標,再到19年非洲豬瘟…,都不離食安範疇;其中非洲豬瘟的社群討論熱度影響力分數高達3,973,769。

上述顯示出民眾對於食品安全有著充分的關注與認知。因此,餐飲業必須提供透明的食材產銷履歷,這才能安住客人的心。不只有機、無毒,還要針對每位消費者的需求量身訂做。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健康取向的餐廳除了販賣餐點外還會附帶營養諮詢,提供消費者個人化的飲食管理服務。

商機之二: 從農場到餐桌,挑時挑食新鮮上菜。 

「Farm-to-Table」是這幾年提倡健康飲食的文章中很常出現的詞。從字面上的翻譯看來,是農場到餐桌,顧名思義就是產地新鮮直送,特別強調”原生態”在最終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吃食物就要吃它的原型,這樣較易於消化器官吸收養分,相信這是很多人都具備的知識。像近幾年很盛行的低 GI 飲食,講的大抵就是這個觀念。未精緻化的食物升糖指數(GI 值)相對低,食後不會造成大幅的血糖震盪,像是吃全穀類的燕麥而非精緻白米來攝取人體所需澱粉,就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或是養生愛好者的飲食守則。

另外,也有主張不吃肉類而單從蔬菜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蔬食主義者及食療患者。迎合這些特定消費者需求的餐廳大有人在,而且非常專門,例如:無麩質專賣店、自然農法餐廳等,講求食材新鮮是必須,主要的賣點則放在推動分眾化的健康飲食概念。

|Wazaiii Foodie特派員|RAW 2019秋季系列-用「醬料」翻玩食材,譜出全新滋味

|Wazaiii Foodie特派員|RAW 2019秋季系列──用「醬料」翻玩食材,譜出全新滋味 你每天上班最期待的事情是什麼?Wazaiii編輯每天打卡的那一瞬都心心念念午休時間快點來,我要出去吃午餐! 這次,Wazaiii編輯有幸前往RAW享受悠閒的午餐時光(借訪問之名,行偷閒之實),出發前,

超現實料理革命:雞不是雞、蛋不是蛋?

超現實料理革命:雞不是雞、蛋不是蛋? 數千年以來,對於食材經過烹調後擺上餐桌的成品、我們稱之為食物;對於烹調食物的人們、客氣一點的說法我們稱之為主廚;而主廚們由食譜或個人經驗所習得的烹調方式,我們稱之為料理技巧。直到1988年,由匈牙利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庫爾特(Nicholas Kurti)及法籍化學家塞斯

商機之三: 健康x運動的營養餐盒訂餐計畫。

既然講到分眾化的健康飲食,那麼就一定得提「運動的營養餐盒」,我認為它的商機正飛也似的壯大中,且充滿著無限潛力。

不僅針對運動愛好者,也提供給任何想增肌減脂的消費者們一個更為專門的選擇。這樣的營養餐盒通常都是以高蛋白的主菜(如水煮雞胸肉、烤鮭魚、舒肥牛肉等),輔以優質澱粉(像是地瓜、毛豆)以及菇類蔬果。由於運動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維持的生活型態,所以餐盒也出現了以週期性訂餐的方式。

消費者可以事先預約一週、甚至一個月的運動營養餐盒,每餐的菜單都提前規劃放上網,裡頭的菜色可按個人的喜好微調,一鍵搞定沒有煩惱。這樣的訂餐計畫也吸收了不少奉行生酮飲食的人群,餐盒則十分便利於外送。

商機之四: 外送平台的崛起,今晚我想來點

外送平台能坐穩今日這般商機,我想都要拜這波疫情所賜了。原本針對千禧、Z 世代等科技友善的年輕消費者而生的手機 app,在後疫情時代裡,竟變成連我老媽也想嘗試下單的吃飯工具,普及率之大可見一斑。

繼 Ubereats 使用無人機送餐、FoodPanda 推出校園外燴,餐飲業的通路數位化不僅在內容上也在形式上求新求變,也儼然成為時勢所趨。外送平台提供的不只是餐食本身,再加上取貨的方便性、售後服務、價格具競爭力等,取代了傳統餐飲業原有的外送服務,整合的結果正走向雙贏。

在疫情趨緩的現下,很多人一定跟我一樣只求能活得健康。健康飲食的風潮帶動我們反思,如何吃得飽更要吃的巧。對基本生存問題的重視也正激發了餐飲產業的再進化,正如以上我的幾點觀察,相信很快我們就不會再為”等下要吃什麼”而苦惱了。

 

◎Photo Via:Shin Huang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