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傳統媒體 AI 化,最困難的是制定規範?從3個道德底線,了解媒體不能失守的原則!”


鄒宗翰

2024-6-16

傳統媒體與 AI 共存的3個底線:人工智慧生成新聞的背後,「人類思考如何承擔道德使命」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人在柏林出差,德國同事很緊張告訴我,我們有一則新聞被去頭去尾加上 AI 解說被用來當作是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片放上 YouTube ,留言區已經罵聲一片。她說已經寫信給總編輯討論處理方式,問問我有什麼想法。社群媒體時代,我覺得回應要快,盡速澄清並可以完成交代原片段,但同事擔心還要公關部門撰稿,大老闆審校,發出聲明時我們早已經被廣大網友貼上標籤......以上是現在媒體的日常。

↑社群媒體面臨如何迅速澄清假訊息的挑戰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 虛擬科技勢不可擋,3C 開箱評測 YouTube 頻道「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虛擬科技勢不可擋,YouTube「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科技改變時代雖然是一句老話,但看近期 Apple Vision Pro 在海內外引發熱潮,就知道虛擬科技浪潮仍勢不可擋,依然有數萬種改變人類生活

AI 調製可口可樂 Y3000、AI 主播、ChatGPT 入圍《自然 Nature》雜誌2023年度人物... AI 的全方位逆襲,還有什麼做不到?

AI 調製可口可樂 Y3000、AI 主播、ChatGPT 入圍《自然 Nature》雜誌2023年度人物... AI 的全方位逆襲,還有什麼做不到? 2023年「AI 」無疑是全民關鍵字,AI 題材帶動股市投資熱潮,只要與 AI 沾上邊都行情大好,隨著股票熱度,還有名人帶動使用 AI 工具,讓 AI 更貼近人們

2024年是傳統新聞媒體的人工智慧年,連《 DW 德國之聲》這種絕不是在科技上領先的老牌公共媒體都已經這樣正式宣布,還在今年大張旗鼓招聘首席人工智慧長,探討 AI 在新聞製作中的各個面向。當然很大原因是,新聞內容已經像前述一樣受到 AI 前所未有的影響。 所以打不過它就加入它?事實上也並非完全如此。許多記者早就使用各種應用程式減輕日常工作壓力,從查找資料、翻譯、撰稿到分析數據,但真正能用其作為更複雜的新聞製作、從圖像到動畫,是剛剛開始的事。

↑傳統媒體與人工智慧並存的時代來臨

目前各家媒體 AI 試點工作包括:測試人工智慧是否可以減輕編輯團隊的影片編輯工作,也實驗使用合成語音來幫助創建音訊內容,還有整合聽寫、翻譯到上字幕的平台。這個同時也有更多的公司投資AI培訓課程,學習如何處理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 GPT4 等聊天機器人進行搜尋引擎優化( SEO ),甚至協助寫宣傳稿跟下標,還有利用文字到圖像的人工智慧,如用 Midjourney 來製作插圖。寫到這很想吶喊,假新聞的對手早就已經走在我們前面,畢竟他們不用對內容負責。

↑從新聞剪輯到生成皆可由人工智慧一手包辦

除了文字和圖片上的應用,傳統媒體更多影片的需求也讓新的問題慢慢浮現:新聞媒體能不能用人工智慧生成影片,來說明一些比較有爭議,或是沒有辦法取得影像的新聞?如何擴大事實查核團隊來支援核實內容,以對抗隨著 AI 進步而出現的虛假資訊或是各種深偽影片?可以確定的是,目前 DW 新聞編輯台堅持報導中不使用人工智慧,包括 Sora 和類似的應用程式來生成逼真圖像,或是由文字轉圖像人工智慧 Midjourney 做出來的插圖,也不減少人力來做內容把關不讓新聞品質標準降低。

↑人工智慧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涉及人性道德隱憂

《紐約時報》屹立不搖172年的2大要點:大膽擁抱數位轉型、資訊透明的創新報告,堅持把關內容,拒絕追逐腥羶色!

《紐約時報》屹立不搖172年的2大要點:大膽擁抱數位轉型、資訊透明的創新報告,堅持把關內容,拒絕追逐腥羶色! 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在1851年9月18日創辦了《紐約每日時報》 ,1857年9月14日其名稱正式改為《紐約時報》,其報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快速擴張,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到1991年報業

AI 的崛起會取代創意工作者?「寶博士」葛如鈞:創意的表達不再侷限於直覺和經驗,學習與人工智慧合作,從思維的改變挖掘每個可能性

AI 的崛起會取代創意工作者?「寶博士」葛如鈞:創意的表達不再侷限於直覺和經驗,學習與人工智慧合作,從思維的改變挖掘每個可能性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AI 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在創意工作領域,生成式 AI 的出現不只是技術的巨大飛躍,更像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深刻轉型。從依靠燭光的黯淡夜晚,到

隨著先進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其幫助傳播錯誤和虛假資訊的能力,一些媒體專家認為,新聞業應該對新技術採用統一標準。新聞業老闆現在討論的問題是「數位幻覺」:在人工智慧有這麼多錯誤記錄,還被用來製造深偽影音時,如何讓依賴可信度的新聞業在道德上站得住腳。這件事不容易之處還在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舊繼續加速中,今天的人工智慧和明年及五年後的一定大有不同,如何制定一個準則成了大難題。

↑如何應對「數位幻覺」將成為新聞業界共同難題

一方面新聞調查的確受惠於 AI,但二方面它也存在侵權、抄襲以及錯誤的風險。目前只能確定是,有一些底線我們必須守住:第一,不要用人工智慧取代記者,可以用 AI 來做一些研究、激發靈感,但不該用來做實際的報導。第二,要用「人」來管理這個風險,在流程透明下有監督者到機構把關。在新聞界這個強調真相與事實的領與裡,科技還是始終來自於人性。

↑人類需承擔管理人工智慧的道德使命

關於鄒宗翰:
鄒宗翰,德國之聲 DW 台北辦事處主任,TODAY 看世界《小發明大革命》主持人。從台媒到外媒、電視到網路、街頭到學院,他帶動討論人權、民主、性別、多元文化等議題。來自苗栗客庄的他目前和先生與兩隻貓住在桃園小鎮。

↑鄒宗翰

 

◎Photo Via: 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