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紐約時報》勇於面對數位轉型、重視觀點呈現、尊重內容為王,積極尋求新聞產製方法,打造全球聞名的巨大媒體王國!”


oopsWu

2023-9-21

《紐約時報》屹立不搖172年的2大要點:大膽擁抱數位轉型、資訊透明的創新報告,堅持把關內容,拒絕追逐腥羶色!

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在1851年9月18日創辦了《紐約每日時報》 ,1857年9月14日其名稱正式改為《紐約時報》,其報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快速擴張,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到1991年報業經營也由家族經營轉向市場經營的轉型,其報紙的座右銘刊登在頭版的左上角:「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展現其自由特色。

↑紐約時報的座右銘是「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觀察十年來時尚產業 V.S. 社群媒體之間發展的重點事蹟

觀察十年來時尚產業 V.S.社群媒體之間發展的重點事蹟 從2007年6月30日第一代 iPhone 上市開始,我們的社交生活就徹底的被改變了!手機的螢幕上最常打開的不外乎就是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等 SNS ( Social Media Services ),人與人的距離

紙本雜誌背後的辛酸與挑戰,是閱聽眾與編輯之間的兩難。

紙本雜誌背後的辛酸與挑戰,是閱聽眾與編輯之間的兩難。 才剛剛交出最後一篇《BANG》的稿子,十月號這一本陪伴我從小到大的街頭潮流雜誌就畫下句點,將重心轉往網站經營,持續提供最新消息。無獨有偶,美國的《NYLON》雜誌,也宣佈了十月號是最後一期紙本刊物,之後全力轉攻網路發展。紙本刊物越來越受到衝擊的事實,一直在醞釀

《紐約時報》百年報業 擁抱改變迎向新媒體

從1996年開始,《紐約時報》順應數位浪潮,開始經營官方網站,甚至內部新聞室也出現不同聲浪,內容產製開始以數位新聞為目標,逐步調整新聞產製的內容與方式。

↑從1996年開始,《紐約時報》順應數位浪潮

在論文《「紐約時報」新聞室數位化轉型歷程分析:1996~2016》中,作者曾筱媛分析1996年到2016年紐約時報的轉型歷程,她認為,其數位轉型過程有三階段:改革第一階段(1996-1999),網站與報紙分家,新聞網站萌芽期;改革第二階段(2000-2007),確立網站優先目標,奠定數位新聞產製流程;改革第三階段(2008-2016),以轉型行動優先,朝數位媒體公司邁進。

↑改革第三階段(2008-2016)以轉型行動優先,朝數位媒體公司邁進

在曾筱媛的研究發現,有別於傳統紙媒的緩慢轉型,《紐約時報》順應時勢,擁抱改變,儘管是百年報業,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並擁有廣大的閱聽眾下,仍不斷嘗試新媒體之可能,過程中有些服務並不順利,但仍積極投入資源,不斷招募新的數位科技人才,設立新職務,打造不同以往的新聞產製流程與工作常規,為數位化轉型奠定基石。

↑NY times 也嘗試以 podcast 形式探索新媒體的可能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引用《華爾街日報》報導,《紐約時報》成功與搜尋引擎龍頭 Google 簽下1億美元的合約,Google 必須履行使用新聞內容付費的商業原則,她表示,《紐約時報》有兩個總編輯負責內容把關,一位負責不同時段的網路新聞內容與頭條把關,一位負責紙本內容,媒體人只管做好內容,資金不愁。

↑在《紐約時報》,媒體人只管做好內容,資金不愁

《紐約時報》的成功轉型,來自對品牌的內容把關,不讓百年報業的聲譽,流於網路垃圾新聞,持續深化專業形象,並且贏得尊重與資源挹注。

↑《紐約時報》的成功轉型,來自對品牌的內容把關

世界正繞著 Z 世代轉!全面數位化、自媒體網紅顛覆媒體生態、主導時尚圈流行...經典和創新誰才是老大?

世界正繞著 Z 世代轉!全面數位化、自媒體網紅顛覆媒體生態、主導時尚圈流行...經典和創新誰才是老大? 什麼叫做超經典?時尚世界也正嘗試著跟 Z 世代溝通 你用什麼方式發落時尚?你是怎麼獲得流行新訊?無論是在什麼領域,在以往大家獲得訊息及著迷的方式都差不多,不外乎是報章雜誌等刊物,還有電視節目。後來變成看網

《蘋果新聞網》熄燈!將以《壹蘋新聞網》之名重起數位媒體爐灶,港台《蘋果日報》走入歷史意義大不同

《蘋果新聞網》熄燈!將以《壹蘋新聞網》之名重起數位媒體爐灶,港台《蘋果日報》走入歷史意義大不同 《蘋果新聞網》於8月31日午夜12點熄燈!在2021年5月18日,紙本的《台灣蘋果日報》停刊後,數位的《蘋果新聞網》也走入歷史,多數員工將跟著新東家,以《壹蘋新聞網》之名重起爐灶,繼續推出網路新聞服務。

創新報告 讓讀者跟著成長

如果說面對數位浪潮,除了得面對「數位轉型」,《紐約時報》還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便是把轉型過程公開,這也讓《紐約時報》讀者可以跟著《紐約時報》一起成長,看見其組織的改變,還有看見其努力,並且對讀者的忠誠與對內容的專業,讓讀者願意為內容買單,當讀者黏著度更高,也能贏得廣告挹注,可以說是達到雙贏。

↑《紐約時報》公開轉型過程,讓讀者可以跟著《紐約時報》一起成長

《紐約時報》鼓勵記者以更活潑的方式來呈現新聞,有別於傳統紙媒的一板一眼,數位媒體跟閱聽眾的關係更密切,更貼近社群,語言上也更親民與口語,在不影響專業內容下,善用語言跟讀者溝通,創造品牌認同。  

↑《紐約時報》鼓勵記者以更活潑的方式來呈現新聞

「我們為誰服務?」《紐約時報》在報導上的核心目標,讓其不會因為商業利益而犧牲品牌精神,不為追求流量推出腥羶色文章,持續以有觀點的文章與品牌讀者溝通,儘管時代在變,但不變的是內容為王,只是使用不同的工具、語言表達方式,來傳遞新聞觀點,而「觀點」正是身而為人,或是身為媒體從業員最可貴的資產與靈魂。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Unsplash 

◎Video Via:YOUTUBE(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