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照護生病的母親,重要的不只是耐心與細心,更要學會減輕母女彼此的情緒壓力”


廖秀哖

2025-6-15

如何關心生病的家人,不讓愛變成壓力?母女都曾想說:你根本不了解我|Wazaiii 總編的獨活+1|

人吃五穀雜糧,總是會有哪裡不對勁的生病時刻。獨活時遇病呢,自己想賴在床上睡一整天,或立馬奔到醫生面前求助,是瞬間就能決定的事;但是獨活+1呢?那可是複雜多了!

↑獨活+1,面對疾病可是複雜多了!

因太愛母親而忍不住爭執?母女間的爭執與相愛相殺背後——用愛織就的生命考驗,才是最難的修行|Wazaiii 總編的獨活+1|

因太愛母親而忍不住爭執?母女間的爭執與相愛相殺背後——用愛織就的生命考驗,才是最難的修行|Wazaiii 總編的獨活+1| 獨活,即使一個人也把生活過得精彩,聽起來有點酷對吧!那麼獨活+1呢?可就沒有偶像劇那麼浪漫了,環繞身旁的是好多好多想像不到的打怪日子。 ↑獨活+1是與獨活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有著

照顧父母的責任感讓我內疚。如果連自己都不快樂,要怎麼期待父母快樂?|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照顧父母的責任感讓我內疚。連自己都不快樂,要怎麼期待父母快樂?|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對話】

有時候我曾想,如果我的媽咪沒有如此愛她身邊的人(勝過她自己)、這麼把別人的悲傷苦頓放在心上或擔憂,她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模樣;而我,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或許,媽咪開展了自己的新生活旅程,想為自己而活,想出去走走、想認識新朋友……然後,我也就繼續過著獨活的日子,日復一日,當然也無法因為獨活+1的生活模式而解鎖了:開車、買菜煮飯、修剪花草、高效能打掃整棟房子……等多項謀生技能。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增加照顧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生病時,總會讓陪病的配角變得很焦慮。

只是,碰到「生病」這個小淘氣的騷擾時,不論主角究竟是我還是媽咪,總會讓陪病的配角變得很焦慮,雙方的摩擦呢,也常常在這個時候發生!

不是生病的人,卻比家人更焦慮

說真的,我從不覺得自己在陪伴或照顧這件事上會給人很大的壓力(甚至會自覺是不是少了點貼心度或關心度),但是直到自己被幾次生病或受傷的小淘氣跟上,我好像才稍稍能夠 理解媽咪為何常常覺得我給她很大的壓迫感,或是有時她感覺不到來自我真正的關心。

是的,我一直到獨活+1的階段才了解,原來 關心也是會給人壓力的」,這對天生少一根筋的我來說,真也是好新鮮的詞;因為,我以為只會有關心不夠的問題。

關心也是會給人壓力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新冠疫情時,染疫的我獨自住在透天厝家中的三樓(也就是吃喝拉撒睡都在此),以避免將病毒傳給了體質偏弱的媽咪。所以,媽咪每天只敢偶爾打電話問問我的狀況(看看病情是否惡化),或定時幫我準備清冠一號、餐食在一樓,好讓我食用。只不過,每次昏睡時接到媽咪要我下樓吃飯的電話,心裡都會默喊:「我不餓啦;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好一點,只有神才知道吧!」但是即使人很昏沈,還好我依然保住了最後一絲的理智線,輕輕敷衍兩句「有好點啦」,就掛了電話。當時媽咪每一次的擔心或關心,都讓我覺得有種無形的壓力,但是不好說出口,出口可能又會引波瀾。

 

新冠時,媽咪每一次的擔心或關心,都讓我覺得有種無形的壓力。

事實上,媽咪身體不適的次數相較於我多上了許多,所以,付諸關心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諸如:什麼時候要掛號,要看中醫還是西醫,要不要預約按摩,要不要吃一些營養品,要不要去運動,甚至我還傳了好多健康觀念的Reels……,一心一意就想好好幫媽咪解決問題,卻萬萬沒料到,她常常覺得當我越說、越問後,本來好好的情緒像是忽然間被按下了焦慮鍵,心情瞬間翻黑。奇怪了……我這樣做,錯了嗎?(心裡又默默地吶喊著……)

金馬60有史以來最年輕影后《小曉》林品彤與《菠蘿,鳳梨》胡伶!以兩種母女關係,帶人重新審視過動孩與高考升學議題

金馬60有史以來最年輕影后《小曉》林品彤與《菠蘿,鳳梨》胡伶!以兩種母女關係,帶人重新審視過動孩與高考升學議題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難以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我也常常覺得,一個人不管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其個性都有一部分深受母親的性情樣貌所感染。 至於染得是深是淺、暈的程度好壞,又似乎取決於自我察覺和探索的程

你不敢對媽媽做的,夏于喬在《小雁與吳愛麗》都做了!出道29年首入圍金馬影后,深刻詮釋母女間的「相愛相殺」|編輯影展 POV|

你不敢對媽媽做的,夏于喬在《小雁與吳愛麗》都做了!出道29年首入圍金馬影后,深刻詮釋母女間的「相愛相殺」|編輯影展 POV| 「相愛相殺」四個字在社群媒體上被用得氾濫,變得無關痛癢;但在《小雁與吳愛麗》裡,卻真切地扎在血肉了。電影敘述小雁為了受家暴的母親而弒父坐牢,出獄後返家,不僅得面對與母親的關係,母親男友、同

聽見媽咪的心聲,而非充當聽診器

其實,媽咪身體不適時常常口中會蹦出一句話—「你真的完全不了解我」,聽到這句話,雖不到五雷轟頂的程度,但也足以讓我的心雷聲大作,自言自語:「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就這樣,我跟媽咪的陪病關係一直在這樣的循環裡繞著,有時候若這樣的對話變得激烈,我都能感覺到媽咪的身體會忽然間變得更不適,因為那連多位中西醫也無法斷定的不明哈欠聲,開始連連發作而難止。

直到前陣子,我因為燙傷體會到媽咪的心情。

直到前陣子,我因為準備晚餐不慎被一大坨油噴濺到右手,大水泡立現,照顧不周下水泡隔日也破了。好囉,這下很多碰水的家事,像是洗菜、洗衣,連自己洗澡甚至洗手都得小心翼翼才行。由於媽咪不放心我做家事(怕粗手粗腳的我把傷口弄得更糟),我也擔心媽咪做太多家事身體太累不適,因此做所有家事只能戴著防水手套偷偷來,每次偷偷做被發現,當然是迎來一頓念……就在連番被念了幾次後我差點脫口說出—「媽咪你不理解我噎」—這句話怎麼如此似曾相識?我竟然跟媽咪有了一樣的反應!

陪病者應該幫病者分散不適感,而非一直製造病者壓力。

左思右想著我的所有反應,還有媽咪的反應後,我似乎有點懂媽咪那句聽起來刺耳卻又事實的「你真的完全不了解我」的背後意涵:那就是傾聽。傾聽,是聆聽病者話中的深意,給予病者建議或詢問時不急迫(陪病者再焦慮,都不要顯出急著要去滅火的感覺);病者難免情緒低落,陪病者的角色應是如何以說學逗唱的技巧讓病者分散不適感,而非一直問「有沒有好點」、「我還需要做什麼」、「你要多運動」……這些對病情無益,但是對病者很有壓力的話。畢竟,心情好有時甚至比藥物還有用。

看到此你可能好奇,現在的我在陪伴媽咪時,過去心裡時不時出現的碎碎念對話框消失了嗎?喔,當然還沒啊,我確實看到了核心問題,但是總要給我一點時間改正嘛,畢竟習慣當消防員搶滅火很久了,一時間要轉成有耐心的解語花,還是有克服慣性的難度(最近才又因為媽咪健檢後的狀態,又引消防員上身XD),但是我會繼續努力的,有志者事竟成啊!

 

 

◎Photo Via:pixels, 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