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對話】
30度: 照顧父母的責任感時常讓我內疚。
40度: 你先照顧好自己,你自己都不開心父母要怎麼開心?
↑30歲的時候,照顧父母的責任感常讓你我愧疚
學會放過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放過頭銜、權力、薪資、財產、家世,放過愛情、友誼與人際關係!|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30歲的愛講求分配公平,40歲學會讓愛慢慢長大!|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重拾歲月中的自己 【
【30度日記】
如果有一個更高的職位、更優渥的薪資、更具國際視野的工作向你招手,但條件是你要離鄉背井、疏於照顧父母,你去不去?
這是我真實碰到過的情況。說碰到「過」,也就是說,我,沒有去。
工作地點在上海,朋友說:「那就去啊!又不是很陌生或語言不通的地方,有什麼好怕的?」
我說:「那我爸媽誰來照顧?」
↑「那我爸媽誰來照顧?」,這個問題總是縈繞在我心中
我說「照顧」父母,其實說得很心虛,事實上我好像「被照顧」的成分還多一點。但是,我任性的以為,其實父母也是要一種「我還有能力照顧人」的反饋感受。於是,陪伴他們、賴著他們,某種程度,也是在滿足他們的需求。
朋友又說了:「那就把父母一起帶去呀!」嗯……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那麼簡單。
上海的冬天很冷,尤其在黃浦江邊溼度高,冷起來更是刺骨,有比乾燥的北京還冷的感覺。長輩的身體吃得消嗎?
↑說「照顧」父母,其實說得很心虛,事實上我好像「被照顧」的成分還多一點。
還有,大陸人多半很強悍,其實他們的強悍不見得是缺點,只是一種個性和生活方式。我們是年輕人,剛旅遊大陸一兩次時可能會被嚇到不習慣,場面見多了以後應該也吵不輸大陸人,調整自己入境隨俗。但是,過慣幾十年台灣溫和有禮、以退為進生活的長輩們,他們處在凡事都要爭出頭的社會,會習慣嗎?不會吃到虧嗎?
搬這麼遠的家不是小事情,台灣的家怎麼處理?大陸的家怎麼安置?家人意見不同時怎麼溝通?(我覺得這題最難)
這就是為什麼,我只靜下心來想一天,就拒絕了自己來敲門的機會。我想,這也是跟自己三十歲了有關吧。
↑只花一天我就想清楚要拒絕這個機會,我想這也是跟自己三十歲了有關吧
爸媽年紀越大、白髮越多、背越駝、腳步越蹣跚、越容易在電視機面前睡著(請他們到房間睡卻又失眠了)……人的身體隨著時間流逝而展現出的退化,是這麼顯而易見又令人心疼。
身體會退化,心靈也會。我的父母有許多反應越來越像小孩。生氣時,我媽把電視機音量開到最大盯著螢幕發呆,我爸則曾經在床上槌擊加咒罵……(爸媽對不起,出賣了你們)
↑看著爸媽的退化,感覺五味雜陳
那種感覺很複雜,好像你硬生生多了兩個巨嬰,嬰兒不乖可以罵,你要怎麼罵父母?這兩個巨嬰以前是你的山、你的肩膀,現在常枯坐在電視機前,讓空氣瀰漫著一種沉悶的腐朽味,然後他們眼皮一沉……下次眼皮再張開時,說不定還要拌個嘴。吵鬧驅走了沉悶,卻又領來了煩躁,一樣叫人心不安靜亂糟糟。
↑那種感覺很複雜,好像硬生生多了兩個巨嬰,但他們以前是你的山、你的肩膀
你說一起出去走走吧,他們嫌國外旅遊太花錢,國內旅遊舟車勞頓太疲憊。你說帶他們去吃好吃的吧,結果赫然發現,你的生活型態與品味已經跟他們很不一樣了,你覺得好吃的東西他們未必同意。
你想要有自己的人生:下班後走到書店看一整晚的書、周末到一個咖啡館閉關寫上一整天文章、長假跟自己聊得來的朋友結伴出國好好享受……。可是往往,那沉悶的腐朽味又飄到你鼻尖,讓你內疚。於是你書看一半就趕快回家,靈感正來又不得不離開咖啡館,機票訂了但是得找個適當時機跟家人溝通……
↑你想要有自己的人生,可是那沉悶的腐朽味又飄到你鼻尖,讓你內疚
比起要照顧長年臥病在床的、照顧被心理疾病困擾的、貧窮到自顧不暇更別說照顧父母的……我非常非常幸運,只是偶而內疚而已。而且我根本談不上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果孝順,面對自我需求和父母需求間的拔河,根本無需掙扎,選他們需求的就好。內心還會擺盪,就證明我還是在比較乎自己。我承認我還是愛自己很多很多。
這是我的人生,我應當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但這也是我的責任,任務裡包含追求家人的幸福和快樂。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拉扯,如果那也是你,請告訴我。讓我們,一起扛起長大便得要盡的責任。
↑父母的老去便是我們長大便得要盡的責任
「易感」是禮物,不是缺陷!請停止責備自己長不大|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跨越十年的對話,與過去的自己
30歲的年齡焦慮都是過程,到了40歲時就會理解自己的心虛、憤怒、焦躁與無力感!|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40度回應】
每個時代的思潮迭起,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這在我讀這篇自己30歲時寫的日記時,特別有感。那個年代,好像不太懂什麼叫「情緒勒索」、什麼叫「真正的愛自己」。我說的不懂,不只是我個人不懂,更還是整個社會認知普遍沒有在這兩個議題上覺醒。
而現今看來,我總覺得即便是二十好幾的年輕人,都已經不被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們的父母,並不指望「養兒防老」,覺得自己的老年生活可以自己安排。至於兒孫有兒孫們自我的生活議題,就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很多情緒,例如內疚,其實是自我的心魔,自己設下的心靈牢籠。父母沒了兒女的陪伴就一定落寞?一定孤獨?你為什麼不能扮演引導父母培養自我興趣、找到同溫社群的那個角色?引導成功後,功成身退的你也可以去忙活自己充滿興趣的事,不是嗎?
↑父母沒了兒女的陪伴就一定落寞?一定孤獨?或許現在可以放下這個想法了
另外,你(或我自己),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扮演神,可以控制別人的幸福與喜樂?我們真的那麼偉大嗎?其實沒有。既然沒有,先認識自己能力的有限,就更能理解:兒女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本來就是各自的生命課題。自己的回家作業,不能找別人代寫,不是嗎?我們的能力恐怕寫自己的作業都不完美,為什麼我們要干涉父母的作業呢?
↑其實兒女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本來就是各自的生命課題。
同樣的道理可以延伸到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我有小孩(我目前沒有),我的教育理念便會是:你自己的作業,你自己寫。我可以成為你靈感的啟發者,但我絕不美其名「協助」、實則「干預和控制」。
而我現今觀察到的社會思潮是:當代的主流看法趨向「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先覺察自我的需求,然後努力滿足自己的價值實踐,再來談照顧他人、體貼他人」。
↑先覺察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價值實踐,再來談照顧別人
這種「愛自己」絕對不是「自私」。它的底層邏輯有一點像:「當氧氣面罩從機艙上方掉下來時,你必須先自己戴上,再協助坐在兩旁的老人與小孩」……如果你這樣想,就不會被內疚綁架。
你連自己都不快樂,要怎麼期待父母快樂?要怎麼期待養出快樂的孩子?
↑其實父母也希望先看到自己的孩子快樂,他們才會快樂
先照顧好自己。這就是我的建議。
◎Photo Via: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