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深海的確讓人徬徨,但越深的海水,浮力越大。春天到了,卻容易感到憂鬱?3大重點趕跑 emo!”


度之

2023-3-25

春季憂鬱怎麼辦?3個重點平衡負面情緒,處理壞心情!

其實下筆前我斟酌了很久,幾乎是逃避的心態。編輯想要我寫一篇有關憂鬱的文章,我心想著:「這位編輯是會算命嗎?他怎麼知道我正在憂鬱?」

工作要好,生活、愛情不可能平衡?把人生想成翹翹板,拋下社群比較心理,有高有低的晃動,才是樂趣!

工作要好,生活、愛情不可能平衡?把人生想成翹翹板,拋下社群比較心理,有高有低的晃動,才是樂趣! 社群媒體興起後,你是不是會很羨慕一種人:他們會 po 在工作上的成就(例如業績達標超標)、也會 po 生活的美好(比如全家露營的雲海美照)。 ↑滑社群軟體看著朋友看似很成功很快樂的樣子,不知不覺開始懷疑自

別人的社群上都比較精彩?3招破解「社群焦慮」:按下追蹤、Po 出美照、不要認真,輕鬆戰勝相對剝奪感

別人的社群上都比較精彩?3招破解「社群焦慮」:按下追蹤、Po 出美照、不要認真,輕鬆戰勝相對剝奪感 「名建築偵探,以為自己加個『名』就很有品味嗎?」。某天,我的IG私訊突然滑進來一則留言,擾亂了原本應該有的溫和寧靜。當下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但後來想了想,連我這米粒般影響力的帳號都有人要來「指教」,那些百萬網紅豈不就

然後我一直拖稿,他「每個月」才友善的訊息我:「度之,稿子好了嗎?」(你們看看我拖了多久!)

我想先做個很老派的比喻,聽過李玟的〈每一次想你〉嗎?(姚謙作詞 / 鮑比達作曲)

「我發現每一次想你,整個人好像陷入深深深海底……」

↑李玟的〈每一次想你〉

那個曲折旋律,搭配上層層疊字,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陷,就是憂鬱的感覺。

覺得窒息,覺得死寂,覺得沒有光了,覺得孤獨冰冷和絕望。

疲憊,失去動力(OK,幫拖稿找到完美藉口)。

↑生活瑣事讓人感到無助

我曾經有一度是這樣過日子的,但是,周遭的人不會看得出來。因為人生有時候很無奈,走到一個背負很多責任的關口,連透漏憂鬱都要瞻前顧後,演戲演好演滿。

我每天要回答好幾次 I’m great。但天知道我一點都不 great。

↑就算心事重重,依然不能被外人看到

直到我的中醫師幫我把脈時跟我說:「度之,你知道你現在快要昏倒了嗎?」

我不知道,我連快要昏倒是什麼感覺都不知道,我只覺得好疲倦。

拒當垃圾人:留意你的情緒,適時傾倒,適時藏

拒當垃圾人:留意你的情緒,適時傾倒,適時藏 說實話,收到 Wazaiii 邀約要寫「拒當垃圾人」這個主題時,我是猶豫的。猶豫什麼?猶豫我是否可以寫好? 果不其然,我延遲交稿了,因為寫不出來。也間接印證了當初的猶豫,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很少,甚至從來不訴苦的人。而我自己也偏愛不訴苦的人多一點。

《腦筋急轉彎》、《靈魂急轉彎》、《淑女鳥》...4部療癒系電影,帶你感受情緒、修復悲傷!

《腦筋急轉彎》、《靈魂急轉彎》、《淑女鳥》...4部療癒系電影,帶你感受情緒、修復悲傷! 生命的許多時刻,或低潮、或高昂、或悲傷、或喜悅,在跌宕起伏之間總有許多情感和思緒是難以輕易言說的。當我們遇見挫折和過不去的難關時,大哭一場可能是種宣洩情緒不錯的方式。尤其是,看一部療癒系電影,會讓我們在面對現實人生時更加有勇

身理和心理,是扣在一起的,互相連動。而科學一點看,有時候情緒問題其實是身理問題:你的大腦、內分泌、和神經傳導系統感冒了,有的時候就只是這樣。

我們感冒的時候會放過自己,休一天假只喝水什麼都不做。而我們的大腦感冒了,可以放過自己一下嗎?

可以的。

↑思考讓自己憂鬱的事情

面對憂鬱,我算是很輕度的新手,但是我很確實的知道當它造訪時的無助感覺。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曾經或現在經歷憂鬱,我有三個提醒:

第一,人不是萬能,一定有使不上力的地方。有時候,適度的擺爛真的是可以的。輕輕跟自己說:「沒關係的,你已經努力過了,這件事就讓它先這樣吧。」

↑有時候適度擺爛絕非壞事

第二,要有病識感。寧可判斷錯誤,也不要讓沒有察覺的病情延燒。你想想看,走進醫院找醫生聊聊又不會少一塊肉,你沒有損失為什麼不先做做看?要不被判定,你很健康,只是心情不好(恭喜!);要不被判定,你生病囉,我們吃一點藥(至少控制住了!),兩條路,都不算太糟。

↑如果發現問題就要去看醫生

第三,跟自己對話時,常常想:「幸虧」、「還好」。「幸虧我發現得早,及時止損讓狀況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還好我有家人的愛,讓分手的我仍有支持」……壞的事情已經發生,要挽回或倒轉可能性微乎其微,保持「幸虧還好」的自我安慰,其實你已經在往復原的道路之上。

↑很慶幸不管發生什麼事,身邊的人依然在

深海的確讓人徬徨,但越深的海水,浮力越大。

 

◎Photo Via:pexels, unsplash
◎Video Via:YOUTUBE(@cocolee6990)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