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別人的社群都比較精彩?3招破解「社群焦慮」:按下追蹤、Po 出美照、不要認真,你也可以令人稱羨!”


SSSHIN有型觀點

2022-12-14

別人的社群上都比較精彩?3招破解「社群焦慮」:按下追蹤、Po 出美照、不要認真,輕鬆戰勝相對剝奪感

「名建築偵探,以為自己加個『名』就很有品味嗎?」。某天,我的IG私訊突然滑進來一則留言,擾亂了原本應該有的溫和寧靜。當下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但後來想了想,連我這米粒般影響力的帳號都有人要來「指教」,那些百萬網紅豈不就無時無刻都得站在刀口上?!

↑看到別人在社群上活得比自己精彩怎麼辦?

遇「情緒勒索」怎麼辦?勇敢說「不」,你從不應該為了保護自己而感到抱歉!

遇「情緒勒索」怎麼辦?勇敢說「不」,你從不應該為了保護自己而感到抱歉!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這樣說?」 「隨便你,你開心就好!」 從小在傳統的東亞文化家庭生長,這幾句話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聽見的,早已習以為常。不管是試著抗議週一到週五課後時間被補習班填滿的時候、不尊

拒當垃圾人:留意你的情緒,適時傾倒,適時藏

拒當垃圾人:留意你的情緒,適時傾倒,適時藏 說實話,收到 Wazaiii 邀約要寫「拒當垃圾人」這個主題時,我是猶豫的。猶豫什麼?猶豫我是否可以寫好? 果不其然,我延遲交稿了,因為寫不出來。也間接印證了當初的猶豫,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很少,甚至從來不訴苦的人。而我自己也偏愛不訴苦的人多一點。

成長在撥接網路、E-mail 行銷、烘培機(homepage)盛行年代的我本人,對網路禮儀算是有初步了解後,才欣然 sign up 成為社群使用者。對於「噤聲、檢舉、挑他人毛病、用小帳留言」等操作,絕對是從前的我無法想像的。隨著影音設備推陳出新,以及短視頻普及率升高,現在人人都可隨時創作出值得「PO 出來」的生活樣貌,同時也造成我偶發的社群倦怠…「看到別人在社群上活得比自己精彩怎麼辦?」,的確是沉浸在社群時代的你我需思考的問題。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針對全國15歲~69歲的男女,共3097人進行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受訪者對於產出符合社群審美的PO文產生倦怠。

應對招數#1: 果斷按下追蹤!免費學別人怎樣活得精彩

想起一篇我曾寫在 Wazaiii 關於《Sliving》的文章裡提到過:「必須正視自己有的比較之心,並認知到要化比較為力量」。與其帶著阿 Q 心態去空談社群上的虛與實,不如直球面對羨慕嫉妒恨的來源。

↑ 追蹤活得比自己精彩的帳號,作為免費的社群導師。

老實說,我就很常刷著別人的社群生活流口水。當然有很會做菜的、把生活過成詩的 accounts,也有那些空中飛人般什麼新行頭都上身的時尚 KOL,以及為數不少的萌寵明星等。之所以我能心平氣和的繼續追蹤下去,是因為我將這些人都當做「免費的社群導師」,不僅學習提昇生活美感的方式、專業的拍攝技巧,也學習培養看事情的多元角度;重點是,截至目前都還是免費的!果斷按下追蹤,絕對是應對招數的第一步。

應對招數#2: 試 PO 一張 Instagram Worthy 的照片。

「#インスタ映え」是個很有趣的日文 hash tag,我認為它將「在社群上讓別人羨慕」這件事做了一個簡短有力的解釋。這個組合字前半為片假名 Insta(gram),後半則為光輝之意,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打卡美照」。

↑拍出一張打卡美照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信試試。

是否也有嘗試拍過 Instagram Worthy 的照片?我覺得那是件頗累人的事。首先,要拍出美照就得費一番功夫,再來尋找打卡點也需做些功課,抵達現場、看光線喬角度、找到無人之境、擺拍按快門,好不容易拍到喜歡而隨後的工作也不能馬虎:修圖排版,甚至剪輯影片、寫文…成就一篇美妙 PO 文,嘖嘖、絕非想像中那麼簡單。與其瞪著別人的 IG 生羨,不如就來拍看看,實際體會 Reality v.s. Instagram 的努力過程,便是我第二招緩解酸葡萄心理的方式。

3招遠離社群各種炫活讓你產生的負能量!不要讓「比較」淪為「嫉妒」而無限上綱

3招遠離社群各種炫活讓你產生的負能量!不要讓「比較」淪為「嫉妒」而無限上綱 2021年社群最熱門的關鍵字,我想「Sliving」必須算是一個吧!這個由頂流名媛 Paris Hilton,在去年為自己生日派對命名而憑空生出來的標題,沒想到竟在社群上紅到炸開來,連同把她的形象洗得白帥帥的,瞬間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新代名詞

別讓《Black Mirror 黑鏡》劇情成真,3招應對 Instagram、Facebook「社群媒體焦慮症候群」!

別讓《Black Mirror 黑鏡》劇情成真,3招應對 Instagram、Facebook「社群媒體焦慮症候群」! 「Phones firmly in hand, everyone always rates and checks back the interactions they have with one

應對招數#3: 認真就輸了!

我在《社群假象》(Jessica Abo, 2019方舟文化出版)這本書裡讀到一句話覺得有感:「你是否正在拿別人的『精彩片段』,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身為有經驗的社群使用者,我深刻體會到要在刷頻之中找到樂趣,就不能太認真對待所見所聞。社群要用「玩」的,玩累了就休息一下,這便是我的終極應對之道。

↑玩社群不用太認真,才能在刷屏之中找到樂趣!

美國學者 S.A.Stouffer 提出的「相對剝奪感」 (Relative deprivation) 理論,「指出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發現自身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之消極情緒,通常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藉由來理解社群上所出現酸言酸語、檢舉謾罵等留言者的心理狀態,讓我覺得站在較宏觀的角度看待這些現象,不至於採取情緒化的回覆,理性也平靜許多。當然,我還是對自己的品味很有自信啦,不管有沒有加個「名」、無關線上線下,我都如此相信(peace)!

 

 

◎Photo Via:Pexels
◎Video Via:@News_ABEMA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