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用充滿未來感的「Orchidsaur」為蘭花轉型!跨域藝術家陳普,在創意泡沫化的 AI 時代,蔓生自己的藝術生態。“


Wazaiii

2024-3-15

跨域藝術家陳普專訪:藝術一定要跟 AI 有關嗎?在「台灣國際蘭展」用「Orchidsaur」為台灣蘭花轉型|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從 ChatGPT 誕生、AI 元年正式展開,數位 AI 化的趨勢就像一股猛浪,席捲科技與文明遍佈的每一處,就連藝術領域也浸濕了褲腳。

在台灣有一位藝術家,擅長將繪畫創作結合不同的數位媒介,從平面橫跨 2D、3D、AR、VR 等數位技術。在垂直不同的時序中衍伸其藝術世界;在橫向、各式主題跨度間,生長出獨樹一幟的生態系,展現有機並且與環境對話的創作生命。從種籽、果實、植栽元素到各式未來生物,在有形與無形、現實與虛擬之間來回辯證,探索不一樣的藝術趣味。

他是日目 247 Visualart 負責人、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 創作者,也是近期盛大舉辦的台灣國際蘭展合作藝術家 ─ 陳普。這次 Wazaiii 透過陳普的採訪,希望從藝術家視角,探索科技時代的演變下,藝術家的創作是否因 AI 產生質變?又該如何應對這股不可忽視之浪?

↑跨域藝術家 陳普

藝術收藏家在做什麼?AI 科技、永續減碳將是未來藝術圈趨勢?「多姆斯收藏 Domus Collection」共同創辦人 Rosy Wu 帶你看當代藝術之浪|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藝術收藏家在做什麼?AI 科技、永續減碳將是未來藝術圈趨勢?「多姆斯收藏 Domus Collection」共同創辦人 Rosy Wu 帶你看當代藝術之浪|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藝術藏家 Rosy Wu 與 Richard Chang 共同創辦「多姆斯收藏(Domus Collection)」以來,已逾

用 Midjourney、DALL-E 創作模擬梵谷、TeamLab 用 AI 打造沉浸式展覽...AI 藝術創作爭議不斷:著作權歸誰?未來藝術家將死?

用 Midjourney、DALL-E 創作模擬梵谷、TeamLab 用 AI 打造沉浸式展覽...AI 藝術創作爭議不斷:著作權歸誰?未來藝術家將死? 打開 Midjourney,鍵入指令「太空場景、歌劇院演出、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米開朗基羅的風格」,再點擊滑鼠;不花幾分鐘時間,一幅「類」名家風範的鉅作即在螢幕前

Q:可以跟我們分享,在你的創作中都是怎麼跟 AI 聯作的呢?

普:其實在我一直以來的創作都有結合著電腦演算,像是 Artificial,只是它沒有被定義成 AI。我常會先有一個原始的手繪圖像,然後再用電腦輸入指令等等,照這個圖案去演算成不同的大小;或是輔助作品不同的面向,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演算的方式去想像、豐富場景。但對我來說,整件事情還是必須以人為核心,創作才有意義。

Q:所以你其實是很有意識的在跟 AI …?

普:互動。在既有的創作步調上,適時的讓 AI 加入。有一點像在做一個實驗,或是養一棵植物。

Q:植物?

可以自己交配,種出一些不同的生物體。創作的時候使用不同的工具,就像把不同的 DNA 混在一起。拉到哲學思維層面來看,它搞不好是同一件事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而已。

↑陳普私下非常喜歡植栽,植物元素也貫穿在他的創作中

Q:AI 對你的藝術創作帶來什麼影響?

普:我覺得它就是一個試煉,它會讓你覺得創作很容易,但其實是變得更難。會讓你很想一直使用,可是你用了以後又會被它影響很深。

Q:所謂的影響很深是...?

普:產出容易變得很一致。雖然 AI 生成工具進化的很快,但它確實有它的邊界,我們如何能夠發揮創意、突破這個邊界的同時找到平衡,我覺得這蠻難的。

Q:這股藝術界也掀起的 AI 趨勢,你覺得有什麼好或壞嗎?

普:我覺得一個很棒的地方是,它降低了創作的門檻。以前我要一個場景,我要到那個地方去拍攝,可是現在我可以生成一個法國背景,再去跟很多東西做疊合。它有它的優點,但缺點就是它的取得性變得很容易,所以大家現在會更看重的是,作品上的概念、安排跟美感。某個程度我覺得這個趨勢,讓我們回到創作的核心跟概念。

↑陳普作品《動植物》(2021手繪、數位演算、相紙)

↑陳普作品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 虛擬科技勢不可擋,3C 開箱評測 YouTube 頻道「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虛擬科技勢不可擋,YouTube「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科技改變時代雖然是一句老話,但看近期 Apple Vision Pro 在海內外引發熱潮,就知道虛擬科技浪潮仍勢不可擋,依然有數萬種改變人類生活

劉冠廷演員人生的自我漂流!吐露《非殺人小說》、《老狐狸》與當爸爸的內心感受,迎來成功的浪潮後是回歸等待|WAZAIII 專訪|

劉冠廷演員人生的自我漂流!吐露《非殺人小說》、《老狐狸》與當爸爸的內心感受,迎來成功的浪潮後是回歸等待|WAZAIII 專訪| 當一個演員,時常要放掉原本的自己。不管是躺在地上,讓自己歸零回到小孩般初始的狀態,或是對著鏡子自望,不斷模擬別人的姿態。演員的習性,是用自己的人身當作載體,表現不同生命,然後在暫時成為角

Q:你覺得在這個時代下,藝術創作最大考驗是什麼?

普:如何擁有辨識度。在圖像生成這麼容易的時代,無限延伸的過程,反過來看也是一種創造力的泡沫化。在這個泡泡裡,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夠擁有自己的辨識度,那是更難卻更重要的。即便 AI 可以生成一千萬顆南瓜,可是它永遠不會超越草間彌生的那一顆。

Q:你自己呢?你怎麼適應這樣的浪潮?

普:我覺得每個時代有價值性的東西本來就會一直被顛覆,所以在這過程中,就是要去體驗、去參與、去觀察,然後跟世界互動。我是做藝術的,本來就要一直接觸這些很前端的東西,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願意一直去嘗試的狀態。

Q:你說不同時代的價值性會一直被顛覆,那你怎麼確立自己的價值?

普:現在都用電腦 Illustrator 作畫,可是我們不會覺得以前用書法、或是刻在石頭上的那個東西沒有價值。故宮最經典的幾件作品也是一些簡單的書信,可是它記錄了當下最真實的情感,再加乘其他條件,後來就變成了一件有價值的作品。

Q:意思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很有價值的?

普:意思是,我們無法確定未來一定會怎麼樣,也不是說,完美的東西就一定最有價值(AI 做的東西一定是最完美的)。我們往往在歷史上看到最有價值的作品或創意,都處在一個「不完美」的狀態;更不用說,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會帶來影響。 《祭姪文稿》除了有很多寫錯、畫圈的地方,也與當時的戰亂有很大的關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這也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陳普作品《小怪獸》

Q: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會怎麼鼓勵想要成為藝術家的人呢?

普:創作過程中最有趣的,絕對不只是作品完成的那個狀態。而是在過程中,你因為嘗試各種方法,遇到很多新的人、想像不到的困難。因為作品而去到更多地方,這其實是最有趣的。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太在意,一定要用什麼手段、達到什麼樣的成果。當你想盡辦法以這個「結果」作為目的的時候 ,我覺得反而會給自己很多框架。我們應該是想辦法善用新工具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前沒有飛機,人們出國一趟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現在大家都有飛機了,那我們要如何再寫出一個《馬可波羅遊記》?這是當代人的挑戰。

Q:你的創作從最初的手繪,到後來的新作品(不管是雕塑或數位創作)都與植物有高度連結(就連工作室也有一個大溫室),你覺得自己與植物的關係是什麼?

普:這個關係很像是跟它一起生長的感覺。我很喜歡一句話,「自己在那個環境下是舒服的,植物可能也會是舒服的。」我在養殖物之後,會開始觀察周遭環境,看太陽的方位。有時候跟它的頻率比較接近,還會有一種很莫名的連結,我覺得還蠻妙的。

這也影響到我後來的創作,不管是藉由數位媒介讓作品「活」起來,或是挖掘植物在全世界的故事,然後這個靈感最後也變成我的創作。呼應剛剛說的,藉著「喜歡植物」我也收穫許多東西。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屬於我的一個遊記。不一定精彩,可是它無可取代。

↑陳普作品《附共生_#2》

Q: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近期與《世界蘭展》、《國際台灣蘭展》合作的創作嗎?

去年與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合作,創作出了包含大型的「Orchidsaur」,還有國際蘭展的植生裝置藝術「共生站」,協助推廣、改變大眾對蘭花的既定印象。

除此之外,我既往的作品都與植物有很大的關聯。像是〈附生獸〉,它除了是一個雕塑,我們也用了數位演算的方式,模擬大自然岩石的縫隙,讓植物可以真正的長在裡面。我的作品都會把它數位化、3D化,讓它也存在虛擬的世界裡。至於有沒有使用 AI 生成工具?你會發現最終討論這題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陳普與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合作創作的「Orchidsaur」

↑陳普作品,復興街55號 X Hualien gallery - 石共生 Stone Symbiosis

 

◎責任編輯:@christinekuo_
◎Photo Via:日目視覺藝術, 陳普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