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當光成為藝術!宮島達男、Olafur Eliasson....跟著光影藝術大師,探索光影如何塑造空間與感知”


Rosy Wu

2025-3-15

誰未曾被光的藝術感動?從宮島達男到 Olafur Eliasson,揭開光影藝術大師的創作密碼!|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光與影,在技法與情感表現上一直是西方藝術家鑽研的核心。從拜占庭聖像的光環、中世紀宗教畫精美的金箔鑲嵌、17世紀 Caravaggio 開創強烈對比色調畫法、印象派的藝術家走出戶外捕捉光影變化等。光,持續是給予觀眾戲劇張力的重要元素。到20世紀,光本身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媒介,特別是在60年代與觀念和極簡主義運動相連。藝術家不論是通過自然或人造光,以顏色、強度和效果,來塑造全然不同的三維沈浸式體驗。它們引領人類的精神感知,進入莊嚴崇高、甚至最原始、最不可言傳的境地。

⭡在宮島達男的作品《Mega Death》展間裡、該作品於2018年借展於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Minimalism: Space. Light. Object〉
圖片提供:Rosy Wu

怎麼把藝術畫作掛起來又好看?藝術收藏入門必學3招,小白不再擔心回家掛畫|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怎麼把藝術畫作掛起來又好看?藝術收藏入門必學3招,小白不再擔心回家掛畫|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最近聽聞幾位藝術小白初次買到了心愛的藝術品後,不論住家是自己的還是承租的,竟然不願意拿出來掛,一直留在牛皮紙盒裡、塞在家裡的角落,探究原因,竟然是擔心未來卸下來後弄壞牆面或是給牆面上留下不完美的痕跡。你也有這樣的煩惱

 

不只是告白氣球!那些令人著迷的氣球藝術,勾起美好共鳴的同時,也蘊藏不為人知的訊息|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不只是告白氣球!那些令人著迷的氣球藝術,勾起美好共鳴的同時,也蘊藏不為人知的訊息|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色彩繽紛的氣球,總是跟愉快的記憶與想像力繫在一起,因此它一直是我們從小到大眼神追逐的東西。在全世界的美術館或藝術博覽會上,觀眾經常能看到當代的藝術家利用「哇!這看起來好好玩」的氣球,來表達發人深省的議題。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1957-),一直擅用發亮的 LED 燈結合電子計數器來創作。這些閃爍的裝置,從九倒數到一,不顯示零、燈滅,然後再從九倒數循迴往復,每一顆都是如此。在1999年、宮島達男代表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作品《Mega Death》中,有上千顆發出藍光的計數器不停閃爍著,讓暗黑的展廳猶如夜裡的星星,既浪漫、又莊嚴。這對佛教徒的宮島達男而言,這也是他探討生命、輪迴與空間萬物的途徑。

⭡宮島達男的作品《Mega Death》
圖片提供:Rosy Wu 攝於現場

早在1960年代,美國藝術家 Dan Flavin (1933-) 就以工業製造的螢光燈管製作的《Icons》裝置聞名,挑戰了傳統的作者身份和藝術生產。他通常以網格或線性形式做安裝,在縝密布局下,螢光與周遭的環境產生獨特的交織。Flavin 格外注重光亮度、彩度以及視覺等純粹性,而非它們所隱含的象徵寓意。Flavin 於2024年在瑞士巴塞爾美術館的大型展覽中,在展出的五十幾件作品旁徘徊,就像是在看藝術家如何用極簡的形式與飽和的色彩來操縱空間。

⭡Dan Flavin 的作品,於2024年 Kunsthalle Basel 個展
圖片提供:Rosy Wu 攝於現場

⭡Dan Flavin 的作品,於2024年 Kunsthalle Basel 個展。
圖片提供:Rosy Wu 攝於現場

英國藝術家 Anthony McCall (1946-)目前在葡萄牙里斯本的藝術建築科技博物館(MAAT)個展中,可以看到藝術家開發出的如「雕塑般的」光柱,與空間、雕塑、電影、繪畫、演出之間的互動與關聯。光,在 McCall 的創作中是動態的,而空間則是他的實驗畫布。McCall 起先以拍攝電影起家,在1970年代拍攝的代表作之一《Landscape for Fire》受到關注後,便開始進行電影與裝置藝術的實驗,在實屬當時的先鋒。他隨後了解到膠片放映形式的局限性,於是乾脆將放映影片的行為,提煉出「時間」和「光線」作為藝術表達的主體,透過安裝在不同角度的放映機和煙霧裝置,讓室內投影出迷人的光影效果。當然,它們也會隨著觀眾的漫遊,時時生成鮮活的變化。

⭡Anthony McCall 的作品,於2019 Art Basel Basel Unlimited 展出
圖片提供:Rosy Wu攝於現場

至於將光和空間美學發揮到極致的,是美國藝術家 James Turrell(1943-)。他同時擁有心理學、數學和藝術的背景。Turrell 塑造光來表達純粹,雖然觀眾並非能立刻知道發光體或指出光源的存在;但是在 Turrell 的「空間色域」中,有時光塑造空間結構、有時空間塑造光,在這種設置下形成一種無形的、溫柔的共鳴和共存。觀眾徘徊在他建置的非凡展間裡會感覺到某種「被包覆」的神秘氛圍,這種無以名狀的感官盛宴,讓 Turrell 的作品總是令全世界觀眾趨之若鶩。

⭡James Turrell 於2017年在上海龍美術館大展
圖片提供:Rosy Wu攝於現場

⭡ James Turrell 於2017年在上海龍美術館大展
圖片提供:Rosy Wu攝於現場

丹麥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1967-) 的創作既關注光,也非常注重地球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他的作品結合科學、工程與藝術,激發觀眾對環境保育,可持續性與再生能源的思考。比如他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推出的《天氣計畫》,他以數百個黃光單色燈以及瀰漫於空間中的薄霧,營造出室內黃色巨型太陽的景致,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讓觀眾驚嘆。另外,他也反覆使用鑲滿稜鏡、透鏡和鏡子等結構來製作燈體裝置,它們通常都以球型呈現,在彩色稜鏡的反射下,呈現出萬花筒的繽紛印象。

⭡ Olafur Eliasson 《Room for one color》、該作品於2018年於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Minimalism: Space. Light. Object〉
圖片提供:Rosy Wu 攝於現場

2025下半年,Olafur Eliasson 大展即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上演,這個消息莫不令人引頸期盼。

 

 

 

◎Photo Via:Rosy Wu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