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繽紛的氣球,總是跟愉快的記憶與想像力繫在一起,因此它一直是我們從小到大眼神追逐的東西。在全世界的美術館或藝術博覽會上,觀眾經常能看到當代的藝術家利用「哇!這看起來好好玩」的氣球,來表達發人深省的議題。
2024 年 10 月著名的倫敦 Frieze Art Fair 裡,出鏡率最高的就是在 Palace Enterprise 畫廊展位地板上放置的幾十隻企鵝氣球。它們對氣流相當敏感,因此當任何觀眾經過時它們就會失序浮動。這是丹麥藝術家 Benedikte Bjerre 的作品《The Birds》,他用每個人都想拍照留念的可愛氣球裝置,來提醒全球暖化以及不可漠視的生態影響,畢竟,只要人一靠近,這些企鵝就會躁動不已。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藝術之秋泡美術館!高美館《瞬間》網羅名作、忠泰美術館點燃設計魂...4大近期台灣必看展覽|名建築蒸蛋的旅行筆記| 我覺得看展是自私的,有自己的步調、有自己的喜好。懶得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我總想找個展覽,把自己丟在裡面獨享清靜。建築男友也很有默契,即便常一起逛,也一定是各走各的,反正會在出口相遇。且我覺得看展覽必須自
藝術收藏家在做什麼?AI 科技、永續減碳將是未來藝術圈趨勢?「多姆斯收藏 Domus Collection」共同創辦人 Rosy Wu 帶你看當代藝術之浪|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藝術藏家 Rosy Wu 與 Richard Chang 共同創辦「多姆斯收藏(Domus Collection)」以來,已逾
另外一件知名的氣球作品,就掛在 Esther Schipper 畫廊的展位上方,這個從遠處都能一眼辨識的紫紅色氣球,是法國藝術家 Philippe Parreno 的作品。《Speech Bubble》充滿了氦氣,它們就漂浮聚集在我們頭頂上。得漫畫書和漫畫中常用氣泡來幫助理解單字和對話。從這個意義上說,氣泡是凍結的、空洞的,沒有言語或思想。因此,透過欣賞這些沒有任何標記的「氣泡」,Parreno 邀請觀眾變成了可以控制對話走向的主角、觀眾可以任性地為它們注入意義,延伸探討人類情感與幻想的界線。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Philippe Parreno 做過的氣球作品,琳琅滿目。2018年,他在柏林 Martin Gropius Bau 博物館展示了他精彩的創作歷程。在其中三個連續的房間裡,《My Room is Another Fish Bowl》充滿氦氣的魚型氣球漂浮在空間中,動態遵循一個想像的圓圈,就像真正的金魚在魚缸裡所做的那樣。對於觀眾來說,在看起來很真的魚氣球之間行走是一種獨特的體驗。Parreno 利用氣球的輕盈與漂浮性,創造出一種微妙的輕鬆與愉悅感。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在追溯氣球藝術時,英國的藝術家 Martin Creed 可能是當代世界裡最早利用氣球來創造這種感官體驗的藝術家之一。早在1998 年,Creed 開始創作《Half the air in a Given Space》系列, 標題指的是空間中一半空氣必須包含在氣球中的想法,這意味著每次展覽的氣球量會根據不同的空間而設計。在2024年年底,他在西班牙 Museo de Arte Contemporanea de Vigo 開的大展裡,每一個展廳裡都塞了不同顏色的氣球,還依氣球不同的顏色,分成藍色、粉色、彩色的房間。在多達上萬顆氣球的房間裡,藝術家徹徹底底讓入場的觀眾沈浸和享受在這種前所未有的興奮、甚至有點荒謬的互動玩樂氣氛中。無論是大人和小孩,只要是沒有幽閉恐懼的人,一定是帶著懷舊的微笑與樂不可支的心情離開這個藝術裝置。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藝術小白不可不讀的藝博會逛展攻略:從藝展、畫廊到消費,詳解第一次去藝術博覽會到底怎麼逛!|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本文應該是全網唯一,因為從來沒有人耐心地以白話文引導「有一點藝術常識但不具備相關學位或專業」、「有朦朧興趣但是不知道從何看起的」小白、如何在沒有藝術朋友或導覽、沒空做功課、自己「逛」一個看起來五顏六
新手想擁有藝術品靠這幾招,送給藝術首購族的最白話攻略!|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如果你有心想裝飾家裡、又不想只買家飾品牌量產的海報或看起來順眼的印刷品,那小白應該看看這篇文章。因為你其實可以在自己設置的預算內(憑個人能力、幾萬塊到幾千萬台幣不等)買到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放在家裡或辦公空間、為自己和家人增添視覺樂趣以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美國藝術家 Jeff Koons 的 氣球動物系列。Koons 不是用真的氣球,而是利用不鏽鋼打造出與實際氣球形狀酷似的雕塑、它們看起來滑溜溜又亮晶晶。相信觀眾經常能看到的是「氣球狗」和「氣球海豚」,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日常物品的藝術化反映,也是對消費主義與資本主意的探討。他的氣球系列,深受收藏家喜愛,在世界頂級私人美術館經常能看到。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Photo Via:Rosy Wu 現場拍攝提供
當代的藝術家們利用氣球這個媒介勾起觀眾愛好愉悅與回歸童趣的共感時,也傳遞了他們各自所想反映的創作內核。在其輕輕的、鼓鼓的表象下、實際上預示著短暫與無法徹底掌控的矛盾、就像喝香檳一樣,在美好的氣泡消失前、盡情享受吧。
◎Photo Via:Rosy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