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藝術小白必看的白話文藝術博覽會攻略,從藝展類型、參展畫廊到消費方式,讓你完全看懂藝博會都在做什麼!”


Rosy Wu

2024-6-17

藝術小白不可不讀的藝博會逛展攻略:從藝展、畫廊到消費,詳解第一次去藝術博覽會到底怎麼逛!|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本文應該是全網唯一,因為從來沒有人耐心地以白話文引導「有一點藝術常識但不具備相關學位或專業」、「有朦朧興趣但是不知道從何看起的」小白、如何在沒有藝術朋友或導覽、沒空做功課、自己「逛」一個看起來五顏六色、琳琅滿目的藝術博覽會。

實際上,我身邊有一些小白,經常在沒逛過藝博會或畫廊的情況下、就問我如何做藝術投資,我覺得這根本是還不會走路就想跳。於是,我決定在台北當代藝博會落幕以及赴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空檔、寫這篇文章,解釋藝術博覽會怎麼逛。

↑2024 台北當代藝博會 文化部「雷前」展區 圖為蘇予昕

精品藝術基金會,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

精品藝術基金會,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 許多人跟「時尚」、「精品」這兩個詞彙就像絕緣體一樣,覺得這輩子與他們勾搭不上,我想是精品驚為天人的價格讓人產生距離感。但如果我們把時尚、精品看作一門藝術,那便會親近許多,也許你無法擁有它,但你可以欣賞它。不少精品為了讓這樣的藝術親近一般人,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甚至在品牌發源

從奧斯卡電影《可憐的東西》出發倫敦!艾瑪史東劇服展覽、電影的夢幻餐廳、愛書人都嚮往的水上書屋…探索怪奇倫敦的最佳視角|名建築蒸蛋的旅行筆記|

從奧斯卡電影《可憐的東西》出發倫敦!艾瑪史東劇服展覽、電影的夢幻餐廳、愛書人都嚮往的水上書屋…探索怪奇倫敦的最佳視角|名建築蒸蛋的旅行筆記| 倫敦,有很多種玩法,我認為用《 Poor Things 》(可憐的東西)的角度去探索,是最新鮮有趣的。這部才在剛落幕的奧斯卡典禮中囊括多座獎項的話題電影,獨得最佳女主角以及

世界上有好幾個知名的藝術博覽會公司,他們辦的博覽會風格與規模不太ㄧ樣、就跟百貨公司一樣,有重疊或區隔的招商。如果小白生平第一次來到藝博會門口,首先可以了解展會的「分區」。在台灣、大百貨公司的樓層分佈邏輯類似,一樓通常是精品、美妝,其他樓層能粗分為女裝、男裝、兒童、鞋子等,相信有人半閉著眼睛都能將品牌如數家珍。藝術博覽會也是如此,小白可以先跟前台拿一份博覽會地圖,上面除了標示來自世界各國與台灣本地的畫廊展商座標,也有獨特的單元分類。如果小白誰都不認識,但是想要有點方向,可以直接詢問前台的工作人員以下的關鍵問題,比如國際大畫廊集中在哪一區?台灣的畫廊在哪裡?日韓的畫廊在哪裡?這樣方便你直接往興趣點前進。

↑2024 台北當代 Perrotin 的展位

通常國際大畫廊,比如公認的 Gagosian、David Zwirner、Pace、Hauser & Wirth 等,在全世界擁有數家連鎖據點,他們的實力強、藝術家國際馳名、作品的價格也高,類似百貨公司的精品店 Hermes、Louis Vuitton、Chanel、 Dior 。小白進門能看到質感很好的新銳或是大師之作,但是稀缺,所以想買的話可能要排隊。其他非本土畫廊與本土畫廊都有自己獨到的藝術家項目,舉例來說日本畫廊如小山登美夫和澡堂(通常)會展示日本藝術家、台灣的畫廊如亞洲藝術中心和耿畫廊(通常)展示台灣藝術家,以此類推。在當代藝術的世界裡,畫廊不論大小、本土還是非本土,幾乎都有不同年齡層、國籍、用不同媒材創作的藝術家。

↑2024 Art Basel Basel Hong Kong 耿畫廊 蘇孟鴻的作品

除了畫廊展商座標、每個博覽會都有不同的單元分類,增加藝術看點與多元性。比如台北當代藝博會在70幾家畫廊展區外、今年闢出「主題藝向」(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聯展)、「藝術載點」(亞洲當代與傳統美學對話)、「文化夥伴計畫」(呈現企業收藏的面相)等。比如國際歷史悠久的瑞士巴塞爾藝博覽會(Art Basel Basel)除了有超過280家的畫廊區,還有 Unlimited (展示大型裝置項目)、Feature (策展專題)、Statements (藝術宣言)、Edition (限量版畫)等分類。

↑2024 Art Basel Hong Kong Pamela Rosenkranz 的作品  「逛藝博會記得在地圖上做記號,不然容易霧裡看花喔!」

比如弗里茲博覽會(Frieze Art Fair)除了畫廊區,還有Focus (關注單元)聚焦營運不超過12年的畫廊;藝術家對藝術家(由8位國際知名藝術家提名新興藝術家的個展);現代女性(Modern Women)展現女性藝術家的風采; 大師(Master) 多半是前輩或已故的藝術家,展區有豐富的調性。這些就像是百貨公司內的分區,通過不同的心思帶你看不同的藝術品種,小白可以各取所需。如果不想盲看、請記得看完一個展位就在手邊的地圖做記號、這樣不至於在藝博會的前半小時暈頭轉向。

↑2023 Frieze London Lehmann Maupin 畫廊展位 Erwin Wurm 
 圖片來源:Frieze Art Fair

 

第二是「消費」。藝術博覽會就像其他展銷會一樣,如同酒展、寵物展一樣,進去是不只欣賞,還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畫作或雕塑進行購買。只是藝術品跟其他消費類產品不ㄧ樣的是,它不會被明碼標價、它的價值也跟製作材料費不能畫上等號。所以小白若是喜歡某一件作品想買,可直接向展位上胸前掛有名牌的畫廊工作人員攀談,除非作品已經出售,不然他們都會願意分享價格。你還可能在這樣的聊天中知道更多關於這位藝術家的信息,比如年紀、國籍、創作中的小故事以及知名度。

↑2023 Art Basel Basel 德國 Neugerriemschneider 的展位展出艾未未與 Tomas Saraceno 的大作

在英國凱特王妃的 Love Letter 情書包中看見愛的「川流」,Grace Han 品牌藝術聯名首展,在創作設計中再見母親王陳靜文女士!|Wazaiii 時尚郊遊去|

在英國凱特王妃的 Love Letter 情書包中看見愛的「川流」,Grace Han 品牌藝術聯名首展,在創作設計中再見母親王陳靜文女士!|Wazaiii 時尚郊遊去| 大家可能跟我一樣,因為英國凱特王妃數度配戴出席活動被報導而認識這個品牌,Grace Han 一直給人高奢、優雅、英倫的印象,卻沒有更深一層的認

超值得!不用飛英美,在台看世界頂級藝術—富邦美術館羅丹展、到奇美徜徉梵谷鉅作、高美館朝聖攝影大師,教科書經典看飽飽

超值得!不用飛英美,在台看世界頂級藝術—富邦美術館羅丹展、到奇美徜徉梵谷鉅作、高美館朝聖攝影大師,教科書經典看飽飽 喜歡到世界各地參訪美術館的你,今年夏天在台灣從北到南走一趟,就能網羅世界及美術館的蒐藏品。從美西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加州郡立美術館 LACMA 遠道而來的羅丹雕塑、印象派畫作;英國國家藝廊的四百年藝術

 如果你無法馬上做決定,就對作品以及作品旁貼的作品標籤(上面有作品名稱與尺寸)拍照、用手機記事本記著價錢、再繼續逛逛,就像在百貨公司一樣,在下一家可能看到更喜歡的。當然,如果你有興趣獲得這家畫廊未來的更多展訊、或是保持與該畫廊的聯繫,交換名片或是互加社群是很自然的。如果按這個方式逛了一圈後、小白會獲得一定的資訊量,比方自己喜歡的顏色、主題,然後要付出的相應價格是什麼。

↑2023 Art Basel Basel 天線空間展出 Stanislava Kovalcikova 個展

第三是「單字卡」。小白如果能在一次逛藝術博覽會喜獲真愛,那值得恭喜。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可以用以前背英文單字的單字卡方式,回家對著拍過的照片,整理出自己看得「有感覺的」藝術家名字與國籍(可能有幾個或數十個),然後對著照片搭配記憶,這是最好進入藝術的方式,藝術是很視覺化的,一回生、二回也生、三回總有熟一點的時候。比如喜歡畫兔子的是誰?做透明玻璃珠的是誰?畫得像星盤的人是誰?相信我,我們的腦袋裡會形成一個藝術品專屬的記憶抽屜。

↑2023 Art Basel Basel Unlimited Alex Da Corte

第四是「查資料與問問題」。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畫廊,代表著成千上萬、各種年齡與風格的藝術家,當然沒有人能一下就記得住。幸好現在網路發達,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後,很多畫廊和拍賣公司都將生動的藝術家訪談和身歷其境的觀展影片上傳到網路,小白隨時可以在 Google、Youtube、ChatGPT 上查到藝術家的資料和未來的展覽資訊。當然,看社群媒體與聽 Podcast 的分享也能獲取豐富的藝術資訊。小白可能透過在博覽會與畫廊互動後結識一些藝術界的人士、日後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就勇敢提問,這樣才能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值。

↑2019 Art Basel Basel 畫廊展區 Paul Mccartney & Nicolas Party

看一場藝博會要規劃多少時間,這得依照個人興趣與體力而定。通常在完全不熟的情況下,以不走馬看花的態度,繞完一個規模像台北當代這樣的藝博會可能要半天左右,如果是瑞士巴塞爾,可能需要兩天。如果你看完一至三次藝博會,回家還持續發揮「單字卡」精神與查資料的朋友,恭喜你!你對藝術的愛好將逐漸成形。你會開始叫得出你有印象的畫廊與藝術家的局部稱謂,也會知道自己喜歡看的是可愛、極簡、療癒還是空靈系。業界人士如我,對於名字有好幾個音節的畫廊老闆搭檔 Neugerriemschneider、藝術家像是 Jadé Fadojutimi,能即刻打招呼與拼寫,也是藉大量接觸與強記再強記而來。

讀完本文覺得稍有收穫的小白,請下次見到我時不妨對我說說你現在喜歡的藝術家以及為什麼喔!

↑2024 台北當代 Ota Fine Art 展位展出 Chris Huen

 

◎Photo Via:Rosy Wu, Frieze Art Fai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