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把時尚放進博物館的脈絡裡,讓它活出比自己更大的詮釋可能”


Elise Ay

2019-3-18

|Wazaiii 城市探索系列|紐約文化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只是紐約最著名、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更是世界前三大的博物館之一,再怎麼不愛藝術的人,不管心態是朝聖還是踩點,來到紐約,無論如何都要來這裡走一遭,好像這麼一來才算來過紐約。這裡收藏了全球各個文明的歷史,時間跨度六千年,從繪畫、雕塑、文物,再到裝飾藝術,隔一個展間彷彿隔一個世界,每個展間根據展品有不同的空間對話,展品與展品間也能呈現出有趣的溝通關係。

↑因為影集《Gossip Girl》而被捧紅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階梯,從早到晚都聚集了滿滿的拍照人潮,如果想拍到空曠的畫面,建議平日開館前就來,比較能捕捉到無人的瞬間。

由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實在太豐富,若沒有事先規劃好路徑,很容易就迷失在這偌大的空間裡。網路上有許多大都會博物館的參觀攻略,紐約時報也曾報導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推薦的幾個展廳,包括希臘和羅馬雕塑廳(162展廳)、展出維梅爾畫作的632展廳、印象派寶庫826展廳、從206展廳開始的亞洲藝術展區、131號丹鐸神廟、115號埃及館、354號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藝術館、伊斯蘭藝術461展廳、700號美國翼庭院、548號的歐洲雕塑庭院等等。然而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偏好來安排參觀路徑,才能將參觀美術館的效益最大化。

我個人最喜歡印象派畫作展間、在透明玻璃底下因光線而閃爍的美國翼庭院,以及能窺見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如何生活的裝飾藝術展間,埃及古文明、大洋洲、非洲文化、亞洲文化都很精彩。展品之外,博物館本身的建築物也是令人咋舌的藝術品,找個好角度,用相機在美術館裡創作藝術。

↑欣賞作品的同時,這座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是一項藝術。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於去年取消門票捐獻制,扣除紐約州州民與學生,以及兒童和老人,其餘參觀者均需購買全票。然而除了第五大道上曼哈頓博物館區的本館之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有專門展出中世紀藝術品的修道院分館(The Met Cloister),以及專攻現代藝術的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rer),同一張門票於當日可以進出本館與兩間分館。如果打定主意,想好好將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看個過癮,體力也允許的話,買一張票一天逛三間品質極高的博物館,也是蠻經濟實惠的選擇。

當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除了有各種文明與藝術展出,以及不同檔期的特展之外,它和時尚界緊密的關係,更讓它成為世界上極特別的博物館之一,時尚與藝術的敘事在這裡更有了立體的脈絡。

Met Gala:不只是華麗的晚宴噱頭,更是一年一度的募款大會

↑2018年 Met Gala 三天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外觀場佈。由於我當時住在距離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走路約10分鐘的地方,Met Gala當天從早到晚,附近直升機的聲音完全沒有停過。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服裝館(Costume Institute),是整間博物館裡唯一一個需要自籌經費的策展單位,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舉辦的有著「東岸奧斯卡紅毯」之稱的Met Gala慈善晚宴,正是為了幫服裝館籌款而興起的時尚盛事,而統籌者正是時尚界能呼風喚雨的女魔頭-美國版《Vogue》總編Anna Wintour。由於Met Gala所有細節非得經過她的同意才能執行,因此Met Gala也被戲稱為「Anna Wintour的派對」。這場晚宴的門票一張要價三萬美金,包一整桌就要二十七萬五千美金,當然,賓客名單都會被層層審核過,Anna Wintour不點頭,再多錢也買不到票。2016年推出的紀錄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詳實記錄了整場Met Gala的籌備過程。

2017年與2018年的Met Gala,一個晚上就籌到超過一千兩百萬美金,Met Gala還因此被戲稱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提款機」。然而這樣一大筆金額對服裝館而言是一整年策展、保存、修復的經費,沒有這一筆重要的經費來源,獨資的大都會藝術服裝館也就無法順利營運下去。

Met Gala展覽

Rei Kawakubo/Commes des Garçons: Art of the In-Between

2017年Met Gala展出川久保玲的作品,這是繼聖羅蘭之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針對還在世的設計師所策劃的第二個專門展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一個針對還在世的設計師所策劃的展覽為1983年,由Diana Vreeland策劃的聖羅蘭展覽。為還在世的設計師策展一直很有爭議,也於當時引起軒然大波。

2017年我剛來到紐約時,由於Parsons新生訓練以及課堂的關係,總共看了三次這場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館策展的川久保玲特展。這場展覽藉由各種二元對立的概念,來詮釋川久保玲介在中間、無法被定義的風格與個性。

展覽規模其實不大,但展出品很精彩,都是川久保玲設計生涯裡指標性的作品。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Met修道院分館展出的《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透過博物館本來就有的館藏,更深入刻劃時尚與天主教的關係。圖中的禮服為Cristóbal Balenciaga的設計。看著時尚與宗教的對話,搭著Ava Maria的背景音樂,你說怎麼能不聖靈充滿?

在《Alexander McQueen:野蠻與美麗》以及《中國:鏡花水月》兩場指標性、破歷史紀錄的服裝館策展展覽後,《神聖之軀:時尚與天主教綺想》運用備受爭議的宗教話題,以及博物館本身的中世紀天主教館藏,並向梵蒂岡商借珍貴的天主教展品,為展出的時尚設計建立更明確的文化脈絡,再次突破過往展覽的極限。

這場展覽除了第五大道上本館的展出,在北曼哈頓的修道院分館裡,有更精彩的詮釋。將服裝放進脈絡裡,搭配天主教詠嘆調為背景音樂,讓觀者不得不為時尚、宗教,以及服裝館精湛的策展感到聖靈充滿,展品與服裝、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在這裡完整呈現。

一探大都會博物館服裝館與圖書館

《Vogue》美國版總編Anna Wintour,對大都會服裝館的幫助實在太多,想想她光是一晚就能籌到一千多萬美金,更不用說其他有形無形的幫助了,因此館方也決定以她來為服裝館命名。之前有同學因為其他門課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竟然在這裡看到活生生、手上還拿著星巴克的Anna Wintour。(等等,帶咖啡進博物館是合理的嗎?不對,她是Anna Wintour,什麼都很合理。)

↑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

在某次時尚策展課上,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服裝館參觀,服裝館裡的策展與研究人員,和我們分享他們策劃《神聖之軀:時尚與天主教綺想》展覽的準備過程,其間遇到的困難、想法的碰撞、需要執行的具體項目內容,在在都是太新奇的經驗。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開展前,我有幸因為課堂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服裝館參觀,看到還在準備中的待展服裝,以及要削到符合服裝大小的加工中人台。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有許多圖書館,提供藝術史學家、時尚史學家一個更完整的文獻寶庫與一個不受打擾的研究空間。在Parsons時尚批評的課堂上,有幸在時尚雜誌與文獻收藏圖書館裡上了一堂課,看到各種早已絕版的獨立雜誌、小眾雜誌,以及Diana Vreeland的塑像。

↑《Visionaire》雜誌的Alexander McQueen專集

↑Diana Vreeland一等一身高的塑像就放在圖書館裡

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師對談之夜

「The Atelier with Alina Cho」是服裝館從2015年開始就有的年度售票講座,每年都邀請到重量級的設計師,分享他們進入時尚產業的契機、經驗以及建議。

2015年邀請到Lanvin前創意總監Alber Elbaz,2016年為Alexander Wang,2017年與2018年我到現場聽了Proenza Schouler雙人設計師Jack McCollugh和Larazo Hernandez,以及Louis Vuitton創意總監Nicolas Ghesquière和《Vogue》前創意總監Grace Coddington的對談。講座雖然僅有短短一小時,但能親眼見到、親耳聽到那些我們以為只會出現在媒體上的名字,活生生的在距離不遠的地方,對著台下的觀眾說話,是種超現實的體驗。

↑2017年的Met Talk請到的,是Proenza Schouler的雙人設計師Jack McCollugh和Larazo Hernandez。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館策展人Andrew Bolton

↑2018年Met Talk的來賓,是Louis Vuitton創意總監Nicolas Ghesquière與前美國版《Vogue》創意總監Grace Coddington。

在這個社群媒體蓬勃發達、商業至上、銷售為王、時尚彷彿被商業與金錢綁架的時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仍舊溫柔的訴說時尚的藝術性、藝術的時尚性,把時尚放進博物館的脈絡裡,讓它活出比自己更大的詮釋可能。

 

◎Photo Via:Elise Ay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